2017年10月25日 星期三

經濟/從「三個均衡」看兩岸形勢變化

.聯合報社論..這回,蔡英文會再宣讀空洞的稿子嗎?
.聯合報黑白集.何必株連家人
.經濟日報社論.從「三個均衡」看兩岸形勢變化







經濟/從「三個均衡」看兩岸形勢變化


2017-10-25 03:2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在中共19大舉行之際,蔡英文總統接受媒體專訪指出,從去年5月20日就職到現在,基本上兩岸還是維持平穩。蔡總統說,我們已經盡了最大的善意,也希望兩岸共同努力,讓兩岸關係維持平穩的現狀,也能讓兩岸架構走向新的模式。
「維持現狀」是蔡總統自去年就任總統以來的兩岸論述;其實不祇是蔡英文,之前的馬英九陳水扁李登輝,歷任總統也都在任內講過同樣的訴求。問題是,「維持現狀」這個概念如何定義及該有什麼內涵,恐怕就存在著許多不同的認知與解讀。比如說,「維持現狀」如果指的是兩岸之間未發生直接的軍事衝突,就此而言,是成立的。而且,自1949年兩岸分治迄今,除1950年代有過小規模的局部軍事衝突外,大體上一直都維持了和平穩定,至少50年了。然而,所謂「現狀」,應該還可以有其他幾個方面的理解,例如:一、台灣內部有關兩岸關係不同立場的板塊及相對結構的變化;二、台灣與大陸之間,相對實力的形勢變化;三、美國與中國大陸在影響及主導兩岸關係上相對實力的形勢變化。
凡此三者,均對兩岸關係中長期的穩定產生間接或直接影響,因而在關注兩岸關係能否「維持現狀」時,就要談談關於兩岸關係的「三個均衡理論」了。
所謂「三個均衡」,分別指小均衡、中均衡與大均衡。小均衡指的是台灣內部關於兩岸關係立場分歧與否的狀態,換個方式說,就是統與獨、藍與綠的對立或對抗形勢。大體以1988年蔣經國去世為分界,之前的兩蔣時期,基本無太大統獨爭議與矛盾;1988年李登輝執政之後,經陳水扁、馬英九迄蔡英文,30年來,統獨矛盾日趨激烈,這也意味著台灣內部的統獨形勢從北京的角度來看,愈來愈走向失衡或失控,亦即獨愈來愈大於統,這樣的形勢如繼續發展下去,當然可以有理由擔心北京對於此等所謂「現狀」的接受或容忍度也將愈來愈低,從而不利於現狀的維持。
但如果祇是「小均衡」失衡,「中均衡」與「大均衡」無大變化則無礙。所謂「中均衡」指的是兩岸之間綜合實力的相對變化。可以看到,自1949年大陸建政之後一直到1978年,台灣包括GDP在內的綜合實力,都優於大陸。但隨著大陸改革開放持續深化,蓄積與釋放的能量愈來愈大,GDP如此,軍事、基建、教育、外交也莫不如此,換言之,兩岸之間的「中均衡」,也明顯地轉為失衡之中,形勢於大陸有利,於台灣不利。這在「小均衡」已明顯步向失衡之際,對兩岸關係的維持現狀自然將形成更大的壓力。
但即便是「小均衡」與「中均衡」都同時失衡,祇要「大均衡」仍得以維持無大變化,也無礙。所謂「大均衡」指的是中美兩國之間綜合實力的相對變化。中國大陸近40年每年年均GDP近10%的高速增長,不僅使中國在全球的排名自1978年的第15位,到2010年快速躍升為第二位。與此同時,中國大陸針對美國長期以來在西太平洋特別是第一島鏈的「介入」,已在軍事上發展出愈來愈大的「反介入」能力,這讓美國開始考慮一旦與中國爆發軍事衝突時由日本守第一島鏈而讓自己守第二島鏈的戰略了。換言之,中美兩強在西太平洋的「大均衡」也明顯地正在失衡之中,形勢於大陸有利,於台灣及美國不利。
由此觀之,讓台海形勢及兩岸關係得以維持了50年現狀的三個均衡條件都正在出現失衡,蔡總統一貫訴求及呼籲的「維持現狀」明顯地正在面對愈來愈大的挑戰與壓力。值得關注的是,這樣的形勢馬上還得面對兩個最新的變數,一是中共19大之後對台政策的走向,一是下個月即將登場的中美兩國元首的峰會,後者或將討論由美國提議的「中美未來50年關係框架」議題。就理論而言,「三個均衡」的失衡狀態都將反映在這兩個變數的未來走向之中,台海形勢的下一個50年,現在是關鍵時刻。

聯合/何必株連家人


2017-10-25 00:0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大潑酸案造成1死3傷慘劇,檢警在校園勘驗。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大潑酸案的凶嫌張姓學生已自殺身亡,但輿論不輕饒他,有網友不斷留言謾罵,讓家人受不了,其母親終於出面下跪道歉。正承受喪子之痛的心碎母親,被何等壓力逼到要如此當眾受辱?「鄉民正義」也未免太凶狠。
台灣當前社會風氣,網民力量大,稍有事就肉搜圍剿,不時可見「一人犯錯,全家株連」。張姓學生犯錯,自己付出生命代價,而一個成年人的作為,要讓他父母連帶負責到什麼地步?當年捷運命案發生後,有電子媒體硬指鄭捷的父母「神隱」,其後亦逼得二老出面下跪道歉,當眾磕頭二十多次。文明社會以法律論罪,法理上是一人做事一人當,誰有權力認為犯案者家屬應負連帶責任,向社會道歉?
台灣邁向現代化已經多年,很多人喊「自主性」理直氣壯,卻在一二個案上就暴露出「家族同命」的封建落伍思想。成年人犯錯,社會壓力逼著無能為力的父母家人道歉;大人要尋短,牽拖年幼子女一同赴死。死要死在一起,活著想要「自己的命自己擔」也不行。歌手林志穎的哥哥近日被報導在擺攤賣小吃,媒體加油添醋描述他被問及兄弟關係時「面有難色」,接著還轉向林志穎追問此事。「明星的家人賣小吃」,到底與公眾利益何關?
自稱民主、進步的台灣,應檢視一下對個體自主性、獨立性的概念到底「進步」在哪裡。「獵巫」成癮的台灣,難道並未真正走出中古時期的闇黑習性嗎!

聯合/這回,蔡英文會再宣讀空洞的稿子嗎?


2017-10-24 23:5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隨著中共十九大落幕,中央委員名單出爐;接下來,國內各界的焦點就要移到蔡英文總統如何回應習近平的對台政策及「新形勢」。一般預料,蔡總統在出訪南太平洋友邦前,將藉著明天出席陸委會的《兩岸交流卅年回顧與前瞻》研討會,發表兩岸關係相關談話。這一回,蔡英文會不會就日漸變僵、變冷的兩岸政策作出調整,或者她仍將發表華麗空泛的演說,讓冰冷、不利的現狀一直拖下去,有待觀察。
台灣民眾對於蔡政府調整兩岸關係的期待,一年半來,其實一次又一次受到忽略與冷落。今年五二○,外界原本期待總統在就職周年釋出一些有助兩岸關係緩和的訊息,但蔡英文非但未作任何表示,甚至連其就職的「周年談話」都刻意省略。今年國慶日,她則僅重申「善意不變、承諾不變、不對抗、不屈服」的「四不」老調,並未主動提出任何新的想法,著實令人失望。
這些延宕,當然可以解釋成蔡總統在等待中共十九大後的「新形勢」,俟局勢明朗,再作出因應。然而隨著習近平在十九大軟中帶硬的談話出爐,人們看到的,卻是自稱「主張台獨的政治工作者」閣揆賴清德,搶先在立法院兀自發表的「六個決心」,以強烈措詞回應習近平的「六個任何」。賴清德此一搶白,不僅再度僭越了蔡總統的兩岸決策職權,也恐將限縮其政策調整空間,極不恰當。就在此際,美國宣布敲定十一月川普出訪中國和亞洲的時間表;儘管美方聲稱美中簽署「第四公報」的謠言毫無根據,但已有傳聞說蔡總統可能推遲其兩岸關係談話,至「川習會」後。
與大陸方面冷對抗,於兩岸關係分明已造成不利影響,政府卻不斷地迴避及延後調整,從任何情況看都是不智的,對國家發展也是不利的。原因是,國際情勢的發展本來就變動不居,南海的一次摩擦,北韓的一個挑釁,川普的一句失言,乃至兩岸人民的某些敵意舉措,都會造成整盤棋局的傾斜和錯位。也因此,主政者必須因應各種情勢變化,隨時在戰術和戰略上作出調整。若以為可以等到大勢底定,再作因應,恐怕已錯失良機。
以蔡英文一再強調的「新形勢」為例,事實上,從去年她和川普意外通話掀起的「高潮」迄今,國際和兩岸形勢已一變再變。例如,美中大國關係的時競時合、朝鮮半島的忽張忽弛,中印邊界的前緊後緩,乃至新加坡和北京的關係修補,都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與蔡英文以為的「新形勢」已大不相同。尤其嚴重的,是兩岸間的經貿和文化等交流,因為蔡政府拒絕承認九二共識而引發一波波倒退,除衝擊國內民眾生計,引發邦交國倒戈易幟,更導致台灣內部因認同分歧而紛擾不斷。在這種情況下,蔡總統若只是發表一篇又一篇的華麗演說,用空洞的語言來遮掩兩岸政策的失重,並冷眼面對人民受到的打擊,她真的覺得自己是稱職的領導人嗎?她能坦然面對自己所誇稱的台灣民主嗎?
中共新的中央委員領導班子昨天已產生,中國大陸未來五年的方向,也已十分明確。然而,蔡英文的兩岸政策,能因應「新形勢」找到新線索和新解答嗎?日前,蔡英文在民進黨全代會提到「仇恨或討好皆非誠實正視中國崛起」,是中肯之論;表面上看,這是在向獨派人士喊話,其實也顯示了她決策時受到的掣肘。問題是,蔡英文不能以黨內的干擾,當成自己無法妥善調整兩岸政策的理由;作為國家元首,她要為全體民眾的安全及福祉負責,而不是一味向黨內一小撮人交心,她必須問問自己:要把台灣帶向何方?
蔡政府堅持兩岸要遵守對等原則並維護台灣的主體性,我們完全支持。但這並不表示,蔡總統可以只喊著幾句浮華的口號度日,卻不抬頭看看兩岸關係間的台灣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