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6日 星期二

經濟/梅克爾三難題怎麼解?

.聯合報社論..潘部長,你把教育變成了政治戰場
.聯合報黑白集.讓台灣歌聲唱進對岸
.經濟日報社論.梅克爾三難題怎麼解?









經濟/梅克爾三難題怎麼解?


2017-09-26 02:1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德國剛結束一場只聞煙硝,未見砲火的選戰。總理梅克爾以「維穩」為最高戰略,帶領基民/基社聯盟輕鬆完成「四連霸」,絕對是「意內」;然而「意外」的是執政黨得票率劇降約8個百分點,也比選前民調低約5個百分點,贏得淒慘。梅克爾何以必勝?為何又贏得不漂亮?選舉結果對德國政治、經濟,乃至歐元區的前途有何影響?是危機,還是轉機?
梅克爾這場選戰並非一路順遂。由於她力主德國對來自敘利亞等地的難民開放邊境,造成逾100萬尋求庇護者湧入德國,遭到國內保守派強力反對,也使她的聲望於去年10月跌到谷底;今年初歐洲議會議長舒茲當選社民黨黨魁,帶動社民黨的民調支持度猛升,與梅克爾互有勝負。她自己也承認「這是我打過的最辛苦選戰」。
梅克爾能夠逐步實現「逆轉勝」,相當部分是靠天時、地利、人和。今年來歐元區經濟加速復甦,德國當然不落人後,失業率低,社會穩定,讓執政黨掌握天時。英國脫歐,川普勝選,歐洲多國民粹氣燄高張,但也促使中間民眾提高警覺,荷蘭、法國的選舉成功擋住極端主義,也為梅克爾帶來地利。川普上任後種種荒誕的言行,使他成為梅克爾的最佳助選員,許多驚恐的德國民眾回到梅克爾身邊,加上主要對手舒茲選戰經驗不足,使她更得人和。
既然大環境有利,選戰策略自然是「穩定壓倒一切」,以「擁有一個生活良好且快樂的德國」為競選口號。面對選戰三大議題─難民、國防、減稅,執政黨的主張儘量與對手保持大同而小異,淡化處理爭議性問題,避免攻擊對手以防激化選情,甚至吸納對方的主張,使反對者喪失動能。
但這套「鞏固基本盤」的妥協策略,使許多保守派人士覺得自己的聲音未受到重視,轉而支持極右派的「新選擇黨」;同時由於梅克爾並未提出創新、大膽的主張,也無法吸引到新的票源。結果雖然穩穩贏得「四連霸」,但政權基礎卻大為減弱,未來執政之路將面對諸多挑戰。
第一,極右派新選擇黨贏得13%的選票,首次有議員進入國會殿堂;本身雖成事不足,卻敗事有餘,使梅克爾在籌組聯合政府、制定移民政策及深化歐元區整合等方面,都將遭遇新選擇黨的猛烈砲火。
第二,基民、社民不大可能續組「大聯盟」政府,梅克爾需與親企業界的自由民主黨及力主環保的綠黨共組「三黨聯合」政府;但三黨的主張存在分歧,且人事及政策將更難協調。光籌組時間便可能要花兩、三個月。
第三,國際事務上也備感壓力,包括如何因應北韓威脅,川普的國家主義,及法國總統馬克宏倡議的歐元區改革計畫等,梅克爾揮灑空間已大受侷限,歐元區整合之路絕不會好走。
但也別小瞧了梅克爾。她來自東德,受過共產黨的思想訓練。對於籌組聯合政府,她一向非常懂得如何取、捨。自由民主黨與綠黨要想真正發揮政治影響力,就非與基民黨合作不可;這兩黨之間又無結盟關係,梅克爾有機會各個擊破。
親企業界的自民黨想要財長一職。如果由自民黨魁林德出任財長,他在援助希臘及分擔歐元區債務方面的立場比現任財長蕭伯樂更加「鷹派」,絕不會掣梅克爾的肘;林德也主張大幅減稅,這對梅克爾也不成問題。
綠黨主張加速轉向再生能源,包括儘快廢棄燃煤電廠,且綠黨強烈「擁歐」。過去黨內保守派批評梅克爾的環保意識過頭,她現在可以把責任推給綠黨。
更重要的是新國會結構其實比原先更符合德國社會的真實情況。有了綠黨與自民黨的加盟,也使政府的願景得以擴張,並推動一些必要的改變,包括經濟現代化,及更聚焦於環保。
選舉結果對鞏固德、法「梅克宏軸心」,深化歐元區整合的方向固然不利,但如果現在就大力推動,時機卻未必成熟,反彈的力量可能更大。等到歐元區經濟復甦更上層樓,失業率進一步下降之後,才是水到渠成的適當時機。


聯合/讓台灣歌聲唱進對岸


2017-09-26 02:14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一場「中國新歌聲」活動在台大鬧成這樣,令人想不透是怎麼回事。擔任評審的台灣歌手哈林和周杰倫,想必搞不懂是怎麼回事。選秀活動稍早巡迴過的其他校園,也想不懂是怎麼回事。
這些台大學生唯我獨尊。是自尊心太強了嗎?動不動就覺得被「矮化」。是自信心太弱了嗎?民間商演活動也能扯上「統戰」說。權利意識太高張了吧?「受教權」及「損壞校園」云云,難道忘了先前動漫展在台大體育館湧進二萬名觀眾的景象?會不會頂著台大招牌的「自我」太過膨脹了?竟叫囂著要校長及市府出來道歉!
鬧出黑衣人打人的結局,當然遺憾;任何狀況下。暴力都不可允許。但學生先闖入場地,搖旗抗議,聲稱拒絕被「侵門踏戶」,會不會是一聽到「中國」二字就腎上腺素分泌不能自抑?
別忘了,雖稱「中國新歌聲」,四名評審裡的那英和汪峰都算客氣,反而台灣去的哈林總是鬧起來就忘我,周杰倫一張酷酷臉誰也不甩。中國各種歌唱節目,「蒙面歌王」裡的丁噹、黃小琥、許茹芸……,「我是歌手」裡的林志炫、彭佳慧、蕭敬騰的獅子合唱團……,都不曾因台灣身分被大陸觀眾排擠。不就是唱唱歌嘛,如果因「台灣」二字就被大陸人衝上前叫囂謾罵,我們會作何感想?
流行音樂,是台灣僅存不多、能憑軟實力在大陸市場「發揚光大」的領域。台大學生若鬧到連這條路也斷了,受害的是誰?



聯合/潘部長,你把教育變成了政治戰場


2017-09-26 02:1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教育部長潘文忠。記者修瑞瑩/攝影



教育部課審會大會翻盤,推翻先前高中國文課綱文言文比率四成五到五成五的決議,將文言文占比下修為三成五到四成五。這個重大轉折,其實是民進黨將課審大會變成政治審查大會,教育部長潘文忠則更親自扮演推手,把教育場域變成了政治格鬥場。整個過程,就是一齣以民粹圍事、藉程序霸凌的戲碼。
民進黨為了回報反服貿和反課綱的「覺醒」青年助其奪得政權,除了在政治上不斷給予「免訴」的優遇,在教育上更賦予高中及大學生參與審查課綱的權力。在「自己的課綱自己審」的錯亂邏輯下,一度連小學生和國中生都報名參選課審會代表的荒謬劇。李家同教授曾為此痛批「教育部瘋掉了」,其實,教育部很清楚自己在幹嘛,所做所為,正是要把教育變成「為政治服務」的工具。
且看這次國文課綱的文白之爭,學生委員盛氣霸凌課綱研修教授的場景,缺乏專業的課審委員掏出網路黑箱的選文,以本土意識強力主導課審方向,議事程序則被拿來套招,推翻研修小組的提案。更可議的是,前番爭議好不容易落幕,教長潘文忠又讓程序問題推翻共識,表面上口口聲聲「尊重專業」,實際上只為滿足本土派的勒索。
試想,稍早立法院長蘇嘉全以「一事不二議」為由,蠻橫通過前瞻特別預算的審查;如果蔡政府認為「一事不二議」是對的,那麼課審會有何理由推翻上次會議的結論?從反服貿到反課綱,學生把「反黑箱」喊得震天價響,把「程序正義」說得神聖無比;而今,卻大玩「黑箱網路票選」而面不改色,其所謂程序正義,無非是要達到自己的目標才肯罷休。
當課審委員以民粹圍事,藉程序霸凌,專業領域橫遭踐踏,最後審出一個政治妥協的國文新課綱,潘文忠或許自以為文白兩派兼顧,政治手段了得。但他可曾想過:當教育不斷遭到政治干擾,專業不斷退讓,老師如何在學生面前保持專業堅持,而撐起國家的百年大計?當課程的淺薄化造成學習階級化,當內縮的學習造就視野狹隘的下一代,潘文忠究竟要把教育帶往何處?
深一層看,文白之爭只是表象。民進黨在野時以改革之名,刮取選票;執政後,所做所為卻是不斷的去中國化及內縮自閉,這如何為下一代締造更明亮的未來?歷史課綱已經宣告去中國化,未料國文課綱出現強烈反彈,只得以折衷調降文言比率與推薦選文數目暫告妥協,但仍一方面擂起文言選文戰鼓,另一方面確立白話選文戰果。
在全球化的時代,台灣鎖國之風,卻從政治、經濟領域迅速向文化、教育領域蔓延。在這裡,民主的皮囊裡裝的其實是民粹的鴉片,改革的口號下包裹的其實是去中國化的自戕,多元文化則被拿來包裝文化台獨,所謂專業更只被當成政治的奴婢。幼稚當道,平庸為尚,至於學生的受教權益與未來前景,則顯非所問。
諷刺的是,當年反課綱的「覺醒青年」,有些如今已搖身變成另類覺醒的「中華青年」,轉赴大陸就業。他們曾經衝撞與轉折的歷程,或許是其學習成長過程重要的一課,然而,這些爭端卻讓後來無數學子必須為他們的學習成長付出代價。國文課綱文白之爭,只算續集。但問題不在「覺醒」的青年,而在那些時時以收割政治稻尾為念的政客。
遺憾的是,民進黨以討好年輕人為能事,並洋洋自得於新世代選票皆其囊中物。名為傾聽新世代心聲,實為驅策懵懂青年搶占教育領域的灘頭;名為鼓勵年輕人參與,實為役使熱血青年淪為政治場域的打手。然而,民進黨眼裡不知有專業,教育部長則一味向政治獻媚,遂使台灣一整個世代的素質與未來國家競爭力,淪為向民粹神殿媚俗獻祭的犧牲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