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16日 星期日

名家縱論/大數據與小個資

.親中台獨是自我凌遲 兩岸三黨「用好中華民國」
.解嚴迎向民主 政府怎能走回威權路
.貧富懸殊、社會紛亂 解嚴30年難道是虛度?
.oBike共享經濟的再建構
.溪頭「橫躺族」 不是老人都這樣
.剝去軍人榮譽 誰挺得起腰桿
.朝野忙鬥爭 人才搶出走
.名家縱論/大數據與小個資
.畫中有話/蔣公穿校服








名家縱論/大數據與小個資


2017-07-16 03:55 聯合報  陳冲


先看一則數位生活的插曲:一位男士路過花店前,突接獲一則訊息:「今天是你女友麗莎生日,請立刻右轉進入商店,買一束她最喜愛的黃玫瑰」。男子大喜,感謝網路業者(ISP)如此貼心的服務,但轉眼一想又疑慮叢生:為何業者知道麗莎是女友?為何知道她生日?又為何知道我正走經花店?又如何知悉她最愛黃玫瑰?頓時渾身不自在,好像被人嚴密監視的不舒服。
這是東吳大學企管財經講堂第二系列最後一場主題的背景:「大數據科學遇上小人物個資」,數位經濟帶來的創新,與人類傳統的價值觀要如何平衡?當然其中也牽涉到行之已久的「消費者保護法」與「個人資料保護法」,能否繼續發揮安國護民的作用?
有趣的是,去年十月美國FCC(聯邦通訊委員會)為強化寬頻消費者權益,發布一項消費者隱私保護規則(Privacy Rules To Give Broadband Consumers Increased Choice, Transparency And Security For Their Personal Data),明文要求網路服務業者於使用及分享消費者資料時,應獲得消費者的同意,尤其是在「敏感資訊」(例如:地理位置、財務狀況、健康資料、兒童資料、網站瀏覽記錄、APP使用習慣、乃至通訊內容等)時,更應預設為關閉,只有在當事人明示同意時方可使用(蒐集、處理)或分享。
但是這項關心消費者的美意,因影響網路業者商機,在今年川普上台後發生動搖。先是三月廿八日在「限制公平競爭,扼殺創新」的理由下,國會通過同意廢除此一規定,接著川普總統則於四月三日簽署,使FCC在歐巴馬時代的法規,曇花一現,半年隨告夭折。
回到根本問題,是否並如何平衡「數位創新帶來的福祉」與「個人資料/隱私的保護」就成為嚴肅的話題。尤其是現代網路業者或APP開發廠商多在境外,縱然國內消保單位、執法機關盡心盡力,恐也罔費功夫。反而是嚴格依法行事後,往往會扼殺本土業者、壯大國外同業,形成另一種矛盾與掙扎。
舉例而言,消費者在手機下載APP時,面對存取某種資訊的要求,往往不假思索即點選同意或允許,而網頁設計也常常剝奪消費者拒絕存取的選擇。縱然消費者事後反悔或結束APP的使用時,也因完全不知網路業者是誰、位在何處,根本無從行使「個人資料保護法」第三條中得以要求對方刪除或停止蒐集、利用、處分資料的權利。這也使得三年前歐盟所倡議網路消費者基本權利:Right to be forgotten,形同破功。
對國內而言,個人資料保護立法已逾廿二年,大致可以反映過去實體世界的經驗,但網路世界進入人類生活後,這些條文難免顯得力有未逮。例如將個資法第八條適用在APP下載的情形,首先須檢視網路業者「蒐集資料有無逾越必要的範圍」已很困難,再要看蒐集時法定應明確告知當事人的事項,有無確實做到,諸如業者的名稱、地址、蒐集的目的、資料蒐集利用的期間、地區對象及方式等,各位讀者憑本身經驗自問,恐怕沒有一項曾經落實。
我們當然了解在現代資料海量、儲存成本降低、與分析工具精進的加持下,多方蒐集個資,並分析利用後,能更瞭解客戶的消費行為及需要,進而可以提供更優資的服務,對社會理應亦有正面的貢獻。但也不容否認,現代網路業者及APP開發商,有部分確有蒐集不必要乃至無關的資訊,從而發生濫用個資、謀取商機的情形;而國內消保單位也因管轄權限,確有左支右絀的窘狀。
因此呼籲政府應集結人力研擬提案,建議WTO(世貿組織)針對cross border service(跨境提供服務)提出跨國合作且統一的準則,一則可解決數位經濟時代創新與消保兼顧的困局,不致國內外業者待遇不同;另一方面也可在外交失利的局面下,有一在國際經貿社會發聲的機會(甚至是唯一發聲的機會)。
在跨國合作未有明確結果前,各執法單位都要體認法律不可能先於創新,甚至部分條文在立法時就已陳舊過時,因此面對創新態樣的執法,不僅務必要「謙卑」、還要「謙抑」,一方面顧及消費者權益,另一方面也要避免阻殺創新的力道。
(作者是東吳大學法商講座教授)

親中台獨是自我凌遲 兩岸三黨「用好中華民國」


2017-07-16 03:55 聯合報  黃年/評論工作者

台獨是台灣的弱元素,主張台獨而竟妄求親中和平,已暴露台獨的難以為繼。兩岸相處之道有六個字:用好中華民國。 報系資料照片


今年是解嚴卅周年。卅年前,經國先生宣布解嚴和開放大陸探親兩大政策,這是他把台灣民主化和兩岸競合關係綁在一起了。
台灣民主化和兩岸競合關係綁在一起以後,必然的發展就是,北京很難逼迫台灣在不情不願之下統一,而且台獨也很難逼迫台灣走向法理台獨。
也就是說,把台灣民主化和兩岸競合關係綁在一起以後,台灣社會不論統派或獨派,都要走民主的程序。獨派受到的制約是很難跨越法理台獨的紅線,統派受到的制約是不能接受「一國兩制」之類的安排。
所以,「不統/不獨/不武」的「維持現狀」,很自然地就成了今天,也就是解嚴卅年後,台灣社會在兩岸關係上的最大公約數。
台灣民主化和兩岸競合關係綁在一起,對北京也有重大影響。因為,這麼一來,北京所說的「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在實際上就成了必須「寄希望於台灣的民主運作」。
也就是說,卅年來,北京的兩岸作為,也不得不進入了經國先生設定的框架。

賴清德凌越蔡英文

現在,來看一看台灣民主化與兩岸競合關係交互作用卅年後的現今情況,以及未來的可能發展,可分成綠藍紅三方面來說:
一、綠色現象:最新的進度是,賴清德提出了「親中愛台」的主張,但同時他也畫出了「不接受九二共識/不廢除台獨黨綱」的底線。這個架構,可以解釋為已經排除了「武力台獨/流血台獨」的路線(武獨),而想走向「親中愛台/一中一台/借殼上市/兄弟之邦」的路徑,這可以說是一種「親中台獨」或「和平台獨」(和獨)的架構。
賴清德提出「親中愛台」,也許是一種自問自答。因為,幾十年來,台獨面臨的主要質疑就是:「台獨若不能親中,若不能與對岸維持和平,那麼,台獨如何能愛台?」賴清德的自問自答就是:「台獨是親中的,所以台獨也是愛台的。」這就是他的「親中台獨論」或「和平台獨論」。
但是,有無可能實現這種「親中台獨」的兩岸架構呢?
現實的演化與發展,似乎與賴清德的想像背道而馳。「和平台獨/借殼上市」,恐怕會使台獨更無可能實現,也使中華民國與一中各表更受傷害,兩頭落空,同時使台灣的政經綜合風險更高。簡單地說,「借殼台獨」將使台灣內部撕裂、兩岸衝突、國際四處碰壁,也就是使台灣陷於沒完沒了的「自我凌遲」。可以斷言,它不會有「親中」的作用,因此也就不會有「愛台」的效果。
「親中台獨論」不會增加台獨的可能性,反而更加暴露了台獨的色厲內荏,暴露了台獨的不可能性。這應當是一般人用膝蓋想也明白的道理,但賴清德何以會提出這種自我矛盾的主張?
這是因為,卅年來,台獨議題的變遷與發展,到今天呈現出一種「外擊型台獨式微/內殺型台獨糾纏」的狀態。也就是,台獨對台灣的外部情勢已沒有什麼作用,但台獨由於仍是綠營內部路線及權力鬥爭的工具,而使台灣也無法擺脫台獨的糾纏。
賴清德的此次動作,被解讀為又一次民進黨內部的鬥爭用兩岸議題的形態來呈現。賴清德宣示「我主張台獨/兩岸關係是國際關係」,來作為他自己的兩岸底線;其實,他更是藉此為蔡英文總統劃下了底線。
至此,蔡英文在綠營及民進黨中,在兩岸論述上已失去了主體性及主導性,可以說已經跛腳。在兩岸政策上太阿倒持的蔡英文,如何面對這個「外擊型台獨式微/內殺型台獨糾纏」的局面?

大屋頂中國

二、藍色現象:比較新的進度是,經過這次黨主席的選舉,國民黨似乎從「一中同表」的試探,又回到了「一中各表」的原有軌道。
馬政府八年,兩岸政策的主軸是「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其具體的效果是「不統/不獨/不武」。
我認為,這個主軸和這個效果,是在試圖努力把台灣的兩岸議題,從「統獨」的外部議題,轉化成「台獨/非台獨」的內部議題。
因為,若不先化解「台獨/非台獨」的問題,以一個連憲法認同及國家定位都嚴重撕裂的台灣,不可能有條件、有力量來處理兩岸關係。
或許因為如此,馬政府的兩岸政策,常被北京及深藍批評為迴避統一。但是,正如前述,這也是因台灣民主化與兩岸競合關係交互作用後,所發生的民主制約效應。在還沒有緩解「台獨/非台獨」的內部撕裂前,台灣沒有條件用民主運作來處理統一議題。試想:如果連台灣內部都沒有「統一」,如何奢談兩岸的「統一」?
最近,馬總統說:兩岸統一不是不能談,但和平是基本要求,民主則是必經的過程。我的解讀是,統一不是不能談,但重要的是應先釐清如何統一,也就是要說清楚統一的基本要求與正當過程。這是對台灣民主程序的回應與責任,誰都不能迴避。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面向是,由於民進黨重返執政,動搖了九二共識的定海神針,北京今後恐怕很難再接受「不統/不獨/不武」的兩岸架構。如果今後北京對統一的壓力增加,我認為,藍營的兩岸論述可以是:
一、憲法是一中憲法,所以,一中原則是憲法的規範,但必須爭取一中的定義權,那就是一中各表。
二、統一終究是不能迴避的現實議題,且統一也是憲法命題,但必須爭取統一的話語權與主體性,那就是大屋頂中國。
準此,如果統一的壓力上升,藍營的兩岸架構可以考慮延伸。也就是從「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延伸為「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大屋頂中國」。
所謂大屋頂中國,可說是一種「互統一」的概念(相對於「被統一」),也就是「不消滅中華民國的統一」,也就是「不是你吃掉我,也不是我吃掉你的統一」。亦即:用「如何統一」的方法論,來節制「統一」的過程與內涵,不能陷於完全的被動。
當然,這個架構也必須受到台灣民主運作的制約與考驗。
三、紅色現象:一年來的發展是,有明顯的跡象顯示,北京已經從「新三句」的寬鬆路線,調頭又回到了老三句及聯合國二七五八決議的強硬路線。
北京已經意識到,台獨已經演變為文化台獨、柔性台獨或心靈台獨,乃至於賴清德的「親中台獨」或「借殼台獨」。
這些「形形色色」的台獨(俞正聲語),皆不會再採「法理台獨」,而其本質皆是「借殼台獨」,這就是「和平台獨」的主軸。台獨從「法理台獨」轉向「借殼台獨」,這是未來兩岸關係的最大變數。演變至此,北京要面對的不再是正名制憲,而是不斷惡化的去中華民國化及去中國化的問題。
對北京來說,與法理台獨或借殼台獨博弈,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課題,因此也要有不同的考量。北京應當知道,台灣今後與其說有台獨的問題,不如說有中華民國被掏空、站不住的問題。唯有名實俱在的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民主運作中站住腳,台獨就難有立足之地。北京如果要「寄希望於台灣的民主運作」,不能不有此思想。

蔡政府自相矛盾

下面,作一簡略的結論:
一、民進黨必須調整「和平台獨/借殼上市」的思考,也就是必須設法淡出終至消化台獨路線。這是兩岸最根本的問題,不能幻想可能有「親中台獨」或「和平台獨」的存在。
林全說,北京的一中原則在消滅中華民國,但這句話只說出了一半。他沒有說明,蔡政府在《中華民國憲法》(憲法一中),及《台灣地區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一國兩區)之下,如何解讀一中原則。
林全當然知道事態的另一半,他當然知道真正的原因其實在於:台獨論述正是主張消滅中華民國。
由於台獨主張以正名制憲或借殼上市的方法消滅中華民國,所以不能接受「一中原則」,甚至不能接受「一中各表」,以致不能接受「九二共識」。
反過來說,如果蔡政府真正遵行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亦即遵行憲法一中,則自然即可主張「一中各表」,進而接納「一中原則」,也就不必否定「九二共識」。
蔡政府一面說「依據中華民國憲法」,一面又不接受「九二共識」,這可說是自相矛盾,不能自圓其說。
林全說,北京要消滅中華民國。但蔡政府應當自知,兩岸問題的癥結更在民進黨主張台獨,主張借殼消滅中華民國,甚至存有「和平台獨」的幻想,這將使台灣陷入不知伊於胡底的自我凌遲。
當蔡政府說北京要消滅中華民國的時候,必須先處理台獨要借殼消滅中華民國的問題。如果民進黨借殼消滅中華民國在先,北京要打壓及消滅的那個國家就已經不是「中華民國」了。
民進黨必須思考,硬把中華民國去中國化,也許是台灣與中華民國的政治自殺。

兩岸三黨杯子理論

二、北京必須認知,兩岸競合必然是一長期過程。北京若將統一視為終極目標,就過程論言,必須使台灣能翻轉「去中華民國化/去中國化」的走勢,必須使中華民國不被「借殼上市」,始可能保全維護未來統一的條件。質言之,若要台灣維護這些「中國元素」,就必須維持「一中各表」,這也就是汪道涵在二十年前所說的「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再就目的論言,若談統一,也應思考「大屋頂中國」、「互統一」,或汪道涵在二十年前說的「共同締造論」,而不應是「你吃掉我、我吃掉你」的統一。
正本清源,北京若要台灣以中華民國來維繫統一的條件,就不能不給中華民國留下一條「一中各表」的通道。因為,在台灣,沒有中華民國,就沒有中國;先保住中華民國,才能談中國。
台獨如今最振振有詞的理由是:只有一中原則,沒有一中各表。所以,如果有了一中各表,台獨會更加理屈。
或許,目前兩岸陷入嚴重僵局,以上談的這些都好像有一點何不食肉糜。但是,希望有一天當兩岸互動重回正軌之後,如果北京仍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寄希望於台灣的民主運作,寄希望於心靈契合的統一,兩岸還是要先走回「一中各表」的路徑。
最後,我想引述一位朋友的看法。這位朋友在兩岸都有長久的求學、工作及生活的經歷。他說,兩岸相處之道,有六個字:用好中華民國。
用好中華民國,用好中華民國憲法。這個「用」字,用得真好。
我希望,兩岸藍綠紅三黨都應當「用好中華民國」;更希望台灣的民主運作,也能朝「用好中華民國」這個方向來發展及引領。
因為,台獨是台灣的弱元素,主張台獨而竟妄求親中和平,其實已暴露了台獨的難以為繼;相對而言,我覺得,標舉「一中各表」及「大屋頂中國」,也就是「用好中華」、「用好民國」、「用好中華民國」,及「用好中華民國憲法」,則應當是台灣在兩岸互動中的強元素。
這也就是對兩岸藍綠紅都有用的「杯子理論」:台灣是水,中華民國是杯;杯在水在,杯破水覆。(本文另於昨日在「筆震論壇」的「解嚴三十:台灣邁向民主開放」座談會以口頭發表)

解嚴迎向民主 政府怎能走回威權路


2017-07-16 03:55 聯合報  史為鏡/司法實務工作者(台中市)

總統、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拿著宣傳「解嚴30」活動的扇子搧著風說,自由的風。 記者黃義書/攝影



解嚴一眨眼已經過了卅年,蔡政府在紀念解嚴活動時,酸言國民黨過去的不是,卻沒有反省民進黨自己正是加速民主倒退的元凶。
蔡政府的反民主代表作,非那《政黨及其附隨組織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莫屬。條例表面上看起來適用於所有政黨,實際操作上卻是針對國民黨進行政治追殺的特別規定。
蔡政府又設「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以調查、聽證和行政處分等多種手段來逐步凌遲肢解國民黨,目標不是為了促進民主政黨的良性競爭,而是企圖滿足民進黨保有長期執政地位的私欲。
蔡政府宣示推動司法改革,期望透過推動所謂的司改國是會議來完成。只是開了幾個月的會下來,除了爭論盈庭之外,並無多大實益。而且做成「檢察官變成行政官」、「總統政治任命終審法官」的結論或決議,越發凸顯蔡政府有整肅異己和擴權侵蝕司法的態勢。
解嚴以來好不容易建立的司法獨立,有正逐步被蔡政府以「擴大行政權」方式來加以拆毀的趨勢。
馬政府時期,以拒馬蛇籠阻隔集會遊行的陳抗者,是不得已的偶為之舉;蔡政府上台後,頻頻在立法院周圍架起重重鐵刺拒馬和刀片蛇籠,以阻隔遊行或陳抗民眾。蔡政府以「常設」的拒馬蛇籠伺候百姓的舉動,除了淪為外媒取笑台灣民主失能的新聞報導材料之外,更是對民進黨過去標榜捍衛集會遊行自由價值的最大諷刺。
蔣經國在卅年前宣布「解嚴」,並解除黨禁、報禁,為台灣的民主自由發展打下基礎。而今蔡政府大張轉型正義大纛,卻以意識形態治國、挑起世代族群對立、追殺政治對手、打壓人民自由等種種作為,是開民主倒車的錯謬之舉。
過去民主先進在去威權爭民主過程中居功厥偉;但是應知憲政主義的核心概念為「有限政府」,即是透過憲法制約,規範政府權力範圍,使其不能恣意妄為,以保障人民的自由權利。民進黨政府雖已完全執政,但亦應節制權力的運用,好讓台灣得來不易的民主體制,能繼續正常運作下去。

貧富懸殊、社會紛亂 解嚴30年難道是虛度?


2017-07-16 03:55 聯合報  楊元輝/公(彰化市)

民國76年7月14日,行政院新聞局長邵玉銘舉行記者會,代表政府宣告台灣地區自民國76年7月15日零時起正式解除戒解。 聯合報資料照片


回想卅年前的七月十六號,廿四歲的我拿著退伍令,興奮地走出警備總部的大門,心裡就像剛剛解嚴的台灣,充滿著自由與希望。
不過,緊接著是現實的就業問題,當時大學畢業生工作不難找,起薪卻不高,大概兩萬左右,而當時台北房價平均四五百萬,對我這個中部鄉下孩子來說猶如天文數字。
但卅年過去了,年輕人待遇多了不過二、三千,房價卻一飛沖天;購屋置地不分南北,對他們來說都成了遙不可及的夢想。
「白色恐怖」若意味一種「剝奪與壓迫」,那麼在台灣邁入民主化卅年後的今天,仍有許多族群,特別是青年人,在經濟上同樣是處於某種程度的「戒嚴狀態」。
然而資本主義「那雙看不見的手」肆虐全球,「失落世代」或貧富差距非台灣獨有,經濟發展與資源分配需兼顧的兩難短時難解,但是怎麼過去一些因政治緊縮才有的怪象,迄今也仍揮之不去?
對手無寸鐵的陳抗者,連「反恐陣仗」都擺上街頭;至於「蔣介石」在外交儀式上外國元首致詞時口譯被消音,則更是等而下之。
更慘的是,在「政治學台北、經濟學台灣」的年代,我們充滿自信,即便「漢賊不兩立」,政府仍大幅開放兩岸民間交流,現在就算標榜「親中愛台」,因不得民心而惶惶難安的執政黨,又企圖透過修法轉移焦點,嚴限或重懲赴陸的公退人員,更擬將刑法「外患罪」中的「外國」擴及對岸,並把「與我武力對峙之團體」納入「敵人」範疇。真不知「三十而立」的台灣,其「民主」安在、「進步」何來!
混淆疏離的年代,充滿太多的似是而非與花言巧語,政治為國家發展之基礎,若不能發揮澄清功用,那麼解不解嚴跟我虛度卅年成了頹廢大叔一樣,除了徒留「混口飯吃」的形式意義,其他也沒有什麼可誇,不是嗎?

oBike共享經濟的再建構


2017-07-16 03:55 聯合報  吳怡彥/東南科大觀光系副教授(新北市)

無樁共享單車「oBike」停車亂象頻傳,「瓜分」機車格也引起騎士不滿,但業者認為是合法使用。 記者胡瑞玲/攝影


oBike忽然大量浮現在我們周邊,從東部開始蔓延,到了人口密集的台北市,部分捷運站與學校周邊,甚至連機車格也被黃色單車淹沒。
當然,因為無樁規則致使亂停現象頻生,即便安分停在單車格,也被批評私有營業行為占據公共停車空間。oBike對照制度成熟的有樁單車uBike,還有很大的系統制度調節空間;若從地方首長曖昧的政策宣示,甚至有東部鄉鎮首長宣布將整合該系統與既有觀光系統,可知共享經濟依然是現在進行式,將扭轉諸多的既有制度。
共享概念,源於資源有限下的效益最大化使用,過往農忙時節,村落間互相協助採收,是人力的共享;電視還是昂貴奢侈品的年代,村落裡一家電視鄰里共享,是物資的共享。隨著經濟成長後物質的豐厚,儘管租用與共享制度仍然存在,但私有化顯然成為穩定社會運作的強力制度。
數位時代來臨,傳統個人對個人,乃至商家對個人銷售模式被顛覆,共享經濟時代被區劃為1.0時代,甫到來的2.0時代,及即將到來的3.0、4.0時代。
oBike初期大規模的投入成本,仍屬於多人多次迴圈使用的B2C模式。儘管仍屬於共享經濟1.0時代,但oBike連結Uber乃至慣常公車火車等運行的交通模式,乃至Airbnb的抑或沙發客等住宿的分享,共享已然為新創業之康莊大道。
然而,共享衍生的問題也在於挑戰合法機制,如同oBike隨處停放等問題,將公共空間私有化以為營利基礎,遊走法律邊緣之作法,也讓各地方政府不知如何處理。
oBike、Airbnb或Uber等都是創意的新型態共享經濟。新創經濟模式之浮現,壓縮傳統經濟行為之獲利,甚至嘗試跳脫既有法規架構,乃至將諸多內部成本外部化。然而如將oBike與uBike對照,uBike被界定為準大眾運輸系統一環,如同公車般仍接受公部門相當之補貼,如視其為營利行為,補貼亦屬於成本外部化。
進一步來說,對照現在常見的傳統經濟模式的成本外部化狀況,例如商家占用騎樓空間、屋主違建分隔套房出租、農地興建工廠、大廠排放汙染、豪宅建商將依法劃設之開放空間私有化,乃至台灣隨處可見的違停路霸,嚴重程度也不遑多讓oBike這類共享經濟。
伴隨科技進步,諸多產業的門檻降低,衝擊傳統需技術、資金築起的創業高牆。如oBike能結合軌道運輸、公車系統等大眾運輸,將其納管收稅,逐步取代都會區私運具,並可成為偏鄉綠色旅遊一環,將有機會成為公私合作、共建綠色運輸城鄉的新典範。

溪頭「橫躺族」 不是老人都這樣


2017-07-16 03:55 聯合報  吳金朝/退休人員(雲縣四湖)

溪頭草坪區階梯、走道「橫躺族」再度出現,不少人呼呼大睡。 記者江良誠/攝影



日前新聞報導,溪頭園區「橫躺族」引發議論,有人說因為政府補助老人公共交通工具等優惠措施,始能到處趴趴走,又說橫躺族勸阻無效,還怒斥遊客走路聲吵了睡眠等;又說,園區老人票只有十元,變成長輩流連處所,還發生公廁衛生紙整捲失蹤、公共飲水被人用水壺灌滿帶走…這些醜化老人的評斷,令我們感到無限心痛。
我們一群老人每周固定雇遊覽車,一起到溪頭森林區健行休閒。我們前往溪頭絕大部分是集體雇請遊覽車,沒有受到政府補助;園區的橫躺族亦是少數人行為,園方是否應適當勸阻,違者甚至可規範加重罰鍰,但是請勿醜化所有的赴園區的老人。人終究會老,我們不需要政府無尊嚴的優惠,但是期望受到國人平等的相待。


剝去軍人榮譽 誰挺得起腰桿


2017-07-16 03:55 聯合報  黃聰哲/自由業(雲縣西螺)

受到少子化和年改的影響,陸軍官校今年招生實際報到人數,還不到招生數的一半。圖為國軍人才招募中心人員,在學測考場發放軍校聯合招生傳單。 本報資料照片



針對各軍校錄取新生無法招滿額,恐因年改爭議影響年輕學子從軍意願報導。國防部提出說明,並表示軍校招生未達計畫招募數,與年金改革衝擊無關。
軍人質量是國防力量的指標,在少子化的壓力下是個隱憂,國人應不忍苛責,但國防部大可不必跳出來大打筆仗。
「忠誠」是軍人的核心精神,「紀律」是軍隊的命脈,「榮譽」是軍人的尊嚴。軍人信賴國家,所以忠誠於國家、憲法,小英總統只要代表國家遵行憲法,軍人沒有忠誠問題。只是國家沒有法律不成為國家,軍人一輩子所信守的法令,被立法砍的見骨見血,信賴保護原則一夕瓦解,如何教退伍軍人不怨恨難平,對有志軍途的年輕人豈會沒有影響;國防部的邏輯,走出冷氣室行得通嗎?

朝野忙鬥爭 人才搶出走


2017-07-16 03:55 聯合報  曾家珍/藥師(台北市)

清大前校長暨集邦科技董事長劉炯朗擔任中國大陸「芯華集成電路人才培訓中心」校長,將為大陸培訓IC人才;半導體業者表示,這將對台灣不利。 聯合報資料照片



春秋晉國有才的大夫不少,大部分是從楚國去的,因為楚國不會用人。楚國幾次被晉國打敗,就是因為這些人替晉國效力。
報載,清大前校長劉炯朗被挖角到大陸擔任積體電路人才培訓中心的校長,他將在中國十年內培訓出逾萬名IC人才。台灣的民眾聽了,能不遺憾、氣結嗎?
台灣有這樣的人才,政府每天只注意政治鬥爭,終讓他們不願再懷才不遇,抱技到別國找人傳承下去,這能怪他們嗎?但願政府能亡羊補牢,給退休後的專才在台灣有二度發揮的空間,俾避免人才外流,最後反過來戕害我們產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