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6日 星期一

經濟/從投資減少看台灣困境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立委總能適時雪上加霜
.聯合報黑白集.想進TPP,得學開門
.經濟日報社論.從投資減少看台灣困境










經濟/從投資減少看台灣困境


2017-06-26 02:0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今年1至5月的僑外投資、陸資來台及台商赴海外投資,金額和件數都大幅減少,只有台商赴大陸投資的金額及件數增加。其中,僑外投資案件和金額分別比去年同期減少6.4%和35.2%,陸資來台投資的件數和金額減少17.0%和6.2%,而對外投資案件與金額分別減少18.6%和35.5%。只有赴陸投資的案件增加120.6%,但是投資金額減少24.4%。由於投資既可以刺激經濟的需求,又可以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因此國人對於這些相關投資的減少應該要非常關心。
從去年5月蔡總統就任之初,國內幾個主要工商團體就一直向政府反應,台灣企業面臨最重要的問題就是「五缺」,包括缺水、電、土地、人才與技術,最不缺的則是資金。不幸的是,現在卻看到僑外投資、陸資來台及赴海外投資都呈現減少,只有赴大陸投資增加,顯然台灣的投資環境仍然十分嚴峻,甚至繼續在惡化當中。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不久前的說法,可能最具有代表性,他說:「如果沒有必要,不會回台灣。」事實上,鴻海正大力地想要收購日本東芝,同時可能在進行赴美國70億美元的投資案;另外,在中國大陸的投資也不曾停過。為什麼郭台銘會說,沒有必要不會回台灣呢?
僑外投資及陸資來台投資減少的同時,我們卻看到兩個相關卻又弔詭的現象。一個是前不久主計總處公布,台灣的超額儲蓄率(即國內儲蓄率超過投資率的部分)持續攀升到13.0%的水準,表示國內投資相對不足。但令人難過的是,以前的超額儲蓄中,主要是來自家計單位的超額儲蓄,但是最近的資料顯示,連企業的超額儲蓄(即企業的保留盈餘)都增加許多。也就是說,其實台灣的企業是很有錢的,手上的資金很多,只要有好的投資機會,他們一定會去投資,因為企業的主要目的就是在賺取利潤。但是現在即使企業手上的現金很多,對台灣投資卻興趣缺缺,最主要的問題就在於台灣的投資環境出了大問題,而「五缺」問題遲遲無法解決,應該是主要的關鍵。
另外一個弔詭的現象就是,雖然僑外投資、陸資來台及台灣本土的投資動能都明顯不足,我們卻看到前經濟部長、現任國策顧問何美玥帶著84家台灣企業共140人,浩浩蕩蕩地去美國支持川普的政策,實現「選擇美國」的計畫。日前傳出來的消息是,今年可能去美國投資的金額已經達到340億美元,包括石化、鋼鐵、紡織與電子等各產業投資。我們不禁想問:政府為什麼要把台灣的企業帶到美國去投資,創造美國人的就業機會,而對於台灣國內投資明顯不足的問題,卻無法解決?為什麼不讓這些企業直接留在台灣投資?為什麼不讓他們在台灣創造就業機會?我們的政府到底是支持「選擇美國」、還是應該支持「選擇台灣」?答案已經非常清楚。
總體經濟學大師凱恩斯曾經說過,企業進行投資是一種動物本能,只要有賺錢的機會,他們自然就會去投資。也就是說,政府只要把投資環境弄好,提供企業賺錢的機會,企業自然就會進行投資,不但可以帶動經濟成長,也可以創造就業機會。反過來說,如果政府無法提供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企業沒有賺錢的機會,企業自然不會來投資,不論是本土企業或是外國企業都不會過來。由於政府一直無法回應和解決國內外企業在台灣面對投資環境上「五缺」的問題,另一方面,卻不斷地以政治考量來處理投資的問題,比方說,鼓勵台商赴美投資等,當然就很難吸引國內外企業來台灣投資,我們可以說,這就是現在政府在經濟政策上最大的問題所在。

聯合/想進TPP,得學開門


2017-06-26 02:0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日本經濟新聞日前刊出行政院長林全的專訪,林全表達加入TPP、與日本合作的意願。不過專訪文末的分析認為,台灣要加入TPP並不容易。 東京記者蔡佩芳/攝影


林全接受《日本經濟新聞》訪問,稱台灣樂見日本在美國退出後主導「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台灣也非常希望加入此一協定。然而,《日經新聞》在文末說了實話:在美國退出TPP後,「看不到台灣加入的機會」。
遺憾的是,在本地媒體的報導中,許多人可能看不到最後這句「實話」。誠如蔡政府一向的作法,林全談的是我們的渴望,卻不是我們的機會,更不是我們的作法。就像林全在訪談中坦承,台灣想要參與國際框架的運作,只是兩岸關係一直成為「一堵牆」;但林全並沒有說自己要如何打破這堵牆,他只會說這面牆是個問題。這些,有說等於沒說。
如果想要進入TPP,卻不設法尋找入門的鑰匙,又無法呼喚主人前來開門,更無法練就肉身穿牆的神功,你怎麼進去?《日經新聞》認為,之所以看不到台灣加入TPP的機會,主要是一些會員國已表達了對中國大陸加入的期待,而且,加入TPP必須取得所有會員國同意;因此,台灣要加入極不容易。
這些,其實只是普通的外交常識,並非什麼玄奧的國際戰略。問題是,蔡政府寧可自己頭殼抱著燒,卻不願去做任何能幫台灣開門的事,而且還故意把兩岸關係的水泥牆越築越高。心裡想著TPP,腳下卻越走越遠,如此形左實右,怎麼到達得了目標?
民進黨老說是「一中原則」在作祟,試問,是誰丟了「九二共識」和「各表」?

聯合/民進黨立委總能適時雪上加霜


2017-06-26 02:0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立委段宜康(圖)版本的十八趴兩年落日成民進黨新的年改版本,取代年改會的六年歸零版本,並已在立法院完成二讀程序。記者黃義書/攝影



不知道是被「完全執政」的快感沖昏頭,或者是被蔡英文總統的低民調所激怒,民進黨立委連日在立法院呼嘯奔馳,快馬加鞭通過了公務員年金改革的關鍵條文。讓人訝異的是,綠委把年改會的版本殺得不成原形,卻沾沾自喜,自以為完成了一番改革大業。殊不知,這種即興式的突擊修法,因未經理性評估,可能出現始料未及之後遺症,將使蔡政府的聲望愈發深陷泥淖。
民進黨立院黨團這次之所以採取激進作法,對公務員年金改革大砍急殺,當然是以為如此可以力挽狂瀾,贏回民眾對政府改革的掌聲。問題是,當蔡政府施政無能的形象已經明確化,執政黨想要靠一次瘋狂的殺戮來翻轉局面,恐怕不是容易的事。尤其,年改會版本已遭批視軍公教為寇讎,民進黨團卻又加碼宰割;如此一來,不啻形同年改會刀砍之後,綠委再用亂槍掃射,對軍公教傷上加傷。何況,年改會版形式上至少有「國是會議」背書,民進黨團卻任意踐踏,這只會讓蔡總統背負失信於民的黑鍋。
以「五權分立」原則看,立法權當然沒有必要一味附和總統的政策,使自己變成行政權的附庸。進一步說,立法院是唯一的中央民意機關,理當反映民意,扮演行政制衡的角色。遺憾的是,民進黨首次成為國會最大黨後,不僅將國會的角色嚴重黨派化,處處以黨派利益為修法準則,更不時對不同屬性的民眾發動鬥爭。從這次年金修法的偏激化,不僅證明民進黨立委未能冷靜反映民意、導正決策,反而在製造更多紛亂,加深蔡政府的施政困難。
以「一例一休」引起的紛爭和波瀾為例,行政部門的決策僵化固然要負最大責任,但是民進黨團無法及時修法導正,卻還在條文中自以為是地加碼添亂,助紂為虐,更難辭其咎。其中民進黨一大傑作,即是規定休息日出勤的加班費,從原本加發一倍工資,改為前兩小時加發一點三三倍,第三小時起加發一點六六倍,出勤不到四小時一律給四小時加班費,五到八小時一律給八小時加班費。民進黨團當時的修法邏輯,無非是極力加碼、極盡討好勞工,根本無暇顧及修法是否合理。而如今,這項立委在冷氣房裡創造的加班費「天條」,卻成為資方的緊箍咒,成為勞工可望而不可及的仙桃;對蔡總統而言,則成為她不知人間疾苦的惡政之一。
對於一例一休修法引發的亂象,民進黨團似乎從未對自己的角色有過任何反省,也因此,才會在年金改革繼續胡亂出招。在二讀通過前,即有綠委預告這次臨時會黨團將有「亮點」。誰料,所謂的「亮點」,並不是向公教釋放善意,不是改得更合情理,而是採取綠委段宜康的惡整版本加速推車撞壁,勢將使被改革者的憤怒和恨意加深。最嚴重的是,原本是為改善已退休軍公教年金偏高而做的改革,綠委連續幾個急殺下來,最後要承受慘重後果的,卻是新世代軍公教要面臨最不堪的退休處境。從這點看,民進黨團只求一勝的無腦殺法,到底能實現誰的世代正義?
立院臨時會的另一重頭戲,是八千八百億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法案,蔡總統下令務必如期過關。但是,這項法案規畫草率卻花錢如流水,卻又談不上對台灣經濟有什麼「前瞻」帶動效果;因此,除了民間反對聲音四起,包括民進黨昔日盟友也期期以為不可。在這種情況下,民進黨立院黨團如果仍聽不到反對之建言,看不出這項計畫之貽害,仍想一意護航到底,甚至還要徇私加碼特定縣市;那麼,執政黨只能就準備接受民眾的唾棄了。
立法院的表現,是一個國家民主政治成熟與否的重要指標。以此檢驗民進黨占絕對優勢的台灣國會,卻盲從而不理性,無力幫助蔡政府的施政步上正軌,反而使民主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