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4日 星期四

經濟/公司法修正的三建言

.聯合報社論..改革不是一部民主絞肉機
.聯合報黑白集.「一廂情願」很重要
.經濟日報社論.公司法修正的三建言









經濟/公司法修正的三建言


2017-05-04 02:5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部終於提出公司法的修正草案,開始進行公聽會。從去年底開始,民間版的公司法全盤修法委員會(簡稱修法委員會)提出非常巨大規模的修正草案,翻動的條文與修法議題超過300項,而且牽涉證交法、銀行法、金控法、企併法等相關法規,引起相當大的爭議與討論,而行政院長林全在年初接受採訪也指出,如此修公司法,戰場比一例一休艱鉅。因此經濟部決定採取局部、分階段的方式,先提出部分條文修正案。
修法委員會從去年2月成立,歷經約十個月,非常努力提出公司法全盤修正草案。惟修法需考量對實際運作的衝擊,以及周全的修法效益與成本的評估,因而我們希望經濟部能審慎經過完整評估後,提出對未來經濟成長、公司治理有實際幫助,而且降低公司運作紛爭的修法版本。
本次經濟部所提的草案,在保障外部股東提案權與提名權方面,確有比較進步的做法,可以強化外部股東監督現有管理當局,落實「股東行動主義」。在股東會提案權方面,加入董事會未將股東的提案列入議案,提案股東得向法院聲請裁定、且對於裁定不得抗告,或向主管機關申請令公司將其提案列入議案。此一修正可以強化提案股東救濟管道,讓所有股東瞭解提案,並由所有股東決定議案是否採行。
在董事提名權方面,提名股東必須「檢附」被提名人的學經歷與相關法規之證明文件,以及若提名人是法人股東,要「檢附」該法人股東登記資料及持有之股份數額證明文件,草案修改成提名股東應「敘明」上述資訊,並刪除檢附相關法規之證明文件,而且刪除上述法人股東持有股份數額的證明文件。此一修改,可以避免現有董事會以未檢附上述所載之相關證明文件為由,擋掉股東所提名的董事候選人。同時,若董事會還是不列入股東提名的候選人,此次修法提供如股東會提案權般,給予提名股東可向法院聲請裁定或向主管機關申請,令公司將被提名人列入董事候選名單。畢竟這只是提名而已,按照立法意旨董事會是進行形式審查,是否當選還是要所有股東決定
由於經濟部所提的草案,與修法委員會建議的版本差異甚大,修法委員會力爭部分修正條文能夠列入,因而採兩案並陳的方式,經公聽會程序後,再由行政院定奪。
在要求設立公司秘書方面,原本修法委員會要求所有公開發行公司都要設立,後來改為由證券主管機關視公司規模、股東人數與結構及其他必要情形,得命公開發行公司設立。然而修法委員會卻明訂只有具律師或會計師,或從事法律或會計工作十年以上者才可擔任,此點有量身訂做之虞。我們建議證券主管機關要考慮公開發行公司的遵法成本,而且若要設置公司秘書,條件不宜如此狹隘,應該增加財務、金融、管理、董事會相關運作經驗者,或者以增加受訓上課時數來充任。同時,此點也應尊重金管會的意見,不宜在公司法明訂。
另外,修法委員會建議代表公司之董事,應將股東名簿及「實質受益人」資訊備置於中央主管機關設置的電子登記平台。此一建議的問題是如何達成實質受益人的登記,何謂實質受益人,如何定義?以及如何查證有正確登記?此項規定最大的衝擊是上市櫃公司,特別是外資持股高的公司,如何做到其有完整登記實質受益人;並且經濟部要考量此一登記實質受益人對股票市場的衝擊。
最後我們要強調的是,修法要有效果,必須可執行,而且要考量對實際運作的衝擊,以及評估修法效益與成本。同時,民間修法委員會的版本,可以做為參考,最後要負行政責任的是經濟部、行政院,目標是要與時俱進、能落實,才是上策。

聯合/「一廂情願」很重要


2017-05-04 02:5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前瞻計畫草案在立法院進行審查 ,藍、綠立委推擠開打。記者陳正興/攝影


前瞻建設計畫推出後,各方質疑聲浪不斷。八千八百億元的投資,內容卻草率有如大學生課堂報告,效益估計更是拚命灌水,完全一廂情願。
不客氣地說,「一廂情願」恐怕是民進黨基因裡的重要元素。以綠營奉為頭號神主牌的台獨為例,因得不到國際的支持,只能在開羅宣言舊金山和約的文句裡尋尋覓覓,其實只為自我取暖。若「台灣地位未定論」能因此成立,那麼日俄戰爭至今仍未結束,因為史達林根本未簽舊金山和約。
若連國家想像都如此一廂情願,則討論公共政策,當然不必談可行性。蔡政府既要廢核又反燃煤,還不許漲電價,這在當今科技下,只是神話。但只要民眾沒質疑,也就跟真的一樣。
要說綠營領導階層頭腦不清,卻也未必。許多人其實很清楚:政治口號的價值,在於塑造敵人,例如中共、藍營、台電、軍公教。現實中任何不如意,都可以諉稱是它們作梗,只要萬眾一心打倒魔鬼,天堂就會到來。當然,魔鬼難以完全消滅,但「滅魔大業」卻可長可久;就如「萬眾一心」很難,所以必須在群眾中淘洗,篩選「隱藏敵人」。
在周星馳電影「鹿鼎記」中,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告訴韋小寶:「反清復明」只是口號、宗教儀式,讓支持者以為所做所為都對。把銀兩和女人搶回來,才是重點。
這段台詞非出自金庸原著,也不符天地會陳近南之史實;但對照當下的台灣,倒映出幾分真相。

聯合/改革不是一部民主絞肉機


2017-05-04 02:5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接受聯合報專訪,暢談執政周年,充滿自信。 記者陳柏亨/攝影



蔡總統在就職周年前夕接受專訪,談到政府推動的各項改革。她說,改革引發陣痛,但這是必要的歷程;若不進行改革,「恐怕台灣永遠回不來」。這段談話,顯示蔡英文對於改革有迫切的使命感,因此上任即急著全面推動。但另一方面,這也反映她對社會的痛苦缺乏體會,只顧著拚政績,卻未體恤人民的感受。至於她所謂「台灣回不來」,則令人不解;事實上,人民更大的迷惘,是不知道她要把台灣帶向哪裡。
台灣在民主化及全球化過程中,錯過了在經濟、社會、法制層面的同步調整;從這點看,台灣確實有許多面向有待改革,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然而,改革的推動,並不是只要遙指目標、下令大軍開動即可,如果不認真規劃前進路徑、不慎選適當策略,仍無法達到目的。蔡政府一年來推動的改革,都有一套美好說詞;但它選擇的手段,有的流於片面,有的太過粗暴,有的甚至運用了違反法制、踐踏民主的作法,也因而引發不少爭議。
簡單地說,改革引發的社會反彈,未必是認為改革目的不正當,而是認為改革的程序不符合民主開放原則,或者認為改革的手段違反了公平正義的精神。然而,蔡政府高舉著改革大旗,以為凡以此大旗進行的事都是正當的,以為集合在大旗底下的人都可稱為「正義之師」,這恐怕太過一廂情願。
舉例而言,年金改革和司法改革雖都以「國是會議」的名義,推舉了各界人士代表參與;但其薦舉過程是由政府授權的少數人士主導,開會過程及議題的設定也常由少數人強勢主導。在這種壟斷情勢下得到的結論,年金改革幾乎是以林萬億版本為宗,司法改革則不脫民間司改會及瞿海源架構;如此,怎麼可能反映多數的民意,又怎麼可能具有民主的正當性?
進一步看,年金改革委員會把考試院主張排除在外,司法改革卻由總統主導,其實都踰越了五權分立的界線,後者更有違憲之虞。但是,對外界的批評,蔡英文卻不為所動,以為掛著「改革」的招牌即可恣意而為。不僅如此,包括年金改革、一例一休及推動中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執政黨都是採取千軍橫掃的包辦姿態,一送進立法院,就要藉國會優勢強渡關山。即使勉強辦了幾場公聽會,也都在虛應故事,無意聽取任何異議,更遑論調整既定內容。這樣的改革,跟一部「民主絞肉機」有何兩樣?
在蔡英文看來,改革是艱難的,所以必須採取強勢作為,才有可能推動。但是,這樣的態度,跟威權年代領袖「一聲令下」的決策模式有何不同?跟川普的蠻幹有何差別?以「民主絞肉機」為喻,是指政府一心一意想要得到「改革香腸」,不論外界有何不同意見,不論徵詢的機制是否恰當,不論決策思維是否妥當,全都被放入這個絞肉機裡絞碎,在機器出口處灌製成香腸。在這條香腸裡,肥肉和瘦肉混成一團,不同的意見被打成同等大小的肉末,而所有的民主程序則被化約成單一的絞肉生產模式,根據總統個人的意志來決定香腸的胖瘦及大小。
蔡英文在上任之初所宣示的「謙卑再謙卑」、「最會溝通的政府」,比照今天她推動的各種橫眉豎目的改革,總統其實已經判若兩人;民眾對她的印象,也反映在其民意支持度上。遺憾的是,蔡總統似乎仍堅持自己「在做對的事」,而不願感受人民對她的失望;她寧可相信自己目標的「絕對正確」,卻不想面對自己可能犯下的「手段失誤」;她堅信自己主導改革的美好想像,而無意面對人民承受變局的真實痛苦。
改革當然不是戰場,改革也不是無痛分娩。但改革絕對不是把自己的成就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更不是把政治當成絞肉機,把民意絞成一團肉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