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19日 星期三

去梯言/川普跟習近平聯手了

.環評改革 需要社評配套
.環評需公民參與 政府有永續意識
.去梯言/川普跟習近平聯手了
.通盤軌道 串起北北基桃920萬人
.銅像招誰惹誰?豈有此理!
.高雄搭輕軌 黃金時段空空的
.跨世代 同理心傾聽、同情心對待
.台鐵調漲票價 應逐步調整









去梯言/川普跟習近平聯手了


2017-04-19 00:21 聯合報  公孫策

華爾街日報12日分析,從川習會及中美兩國領導人熱線顯示,川普和習近平關係由緊張轉向友好。圖/美聯社


朝鮮半島戰雲密布,川普高調宣示「派出無敵艦隊」,金正恩則回嗆「核子戰爭一觸即發」。但那是表面,後面則是美、中(乃至俄)間的大國博弈。台灣可以「站高山看馬相踢」,但我們也一樣是夾在美中兩強之間,所以在看完這場「馬戲」之後,應該以之做為借鏡。
北韓三代領導人的立國原則一貫,好有一比,如《西遊記》中的花果山:猴族獨立自主,「不伏麒麟轄,不受鳳凰管」。孫悟空大鬧天庭反下凡間之後,也以為可以就此「天不收,地不管,自由自在」了。可是「上朝天國」不容許化外之民不受管轄,於是天兵天將前來收服妖猴,而當天兵天將奈何不了孫悟空,玉帝跟佛祖(道教跟佛教領袖)居然聯手對付孫悟空!這有點超乎一般人的理解,但其實不奇怪,因為他們都看不得妖猴撒野。
朝鮮半島的事務,可以讓朝鮮民族自己解決嗎?不行,老大的面子往哪擺?川普的無敵艦隊像煞了天兵天將,如果鎮壓不了金正恩,川普說了「中國真的很努力(幫忙處理北韓問題)」,還稱讚「習近平是位了不起的人」,他倆又像煞「玉帝與佛祖聯手」。
台灣過去基本上是接受美國的保護,容我直言,我們的代表在華府的地位未必高於「弼馬溫」,至少肯定不許參加「蟠桃會」。過去幾年,跟北京的關係大為緩和,似乎可以跟美、中等距外交了,但去年五二○以後,兩岸關係又急速冷凍。那我們是不是應該重新「投入美國懷抱」呢?問題在於,美國的國力已經不如以往,卻仍想撐足場面,以此次朝鮮風雲為例,川普必須得到習近平的幫忙,才能維持老大哥的面子。
美中聯手處理朝鮮問題,我們假設一種結局:美國「無敵艦隊」耀武揚威後奏樂凱歸,北韓只有口頭上嚷嚷,武力示威也僅止於那枚不成功(有一說是「自爆」)的飛彈。那樣的話,世界各國都鬆了口氣,因為美國保住了面子,所以沒有戰爭。然而,東亞霸權卻已經形勢丕變。
這個形勢變化,對我們尤其嚴峻:川普跟習近平在朝鮮問題上可以聯手,那東海問題呢?台海問題呢?
如果咱們的政府不曉得如何調整,至少可以看看日本怎麼調整。這次朝鮮風雲,最緊張的是日本,因為她是唯一遭受過原子彈荼毒的國家。日本如果一改挺美反中,那我們可不能反應遲鈍喔!

環評改革 需要社評配套


2017-04-19 00:21 聯合報  林木興/台大社科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環評被外界批評曠日廢時、拖垮國家。 本報資料照片


環保署去年啟動環評修法,將增訂社會影響評估,希望廣徵民意、減少社會爭議。然而日前聯合報刊載,行政院將於五二○前公布環評法修正草案,並拋出回歸美國法原型、都更案免環評之風向球
環評修法應有更完整的配套措施,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逐步熟悉環評作業、達成與環評相同目的之審查。
首先,目的主管機關早該落實政策環評。環保署目前之技術規範,適用於開發行為居多,然而觀察國際趨勢,社會影響評估的適用對象,已逐漸由開發行為擴及政府政策。我國環評僅注重開發行為環評,而忽視政策環評。若賦予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更多環評責任,或環評目的回歸到美國法精神,應該落實政策環評並處罰不依法實施的政策研提機關。
依修法走向,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如經濟部,將來勢必得負起更多環評責任,然而如何減少眾多開發行為環評案的業務量,應強化政策環評,並將政策與開發行為連動,以減少整體環評作業時間,並符合現行政策環評審查結論不具行政處分效力、僅供主管機關參考的立法原意。
進一步言,不僅開發行為需要社評,更應該提前於政策規畫前社評,以儘早吸取社區居民與利害關係人之意見,納入決策考量因素。例如前瞻基礎建設亟需環境與社會面向的影響評估,以作為決策依據,而非僅是政治操作或經濟考量。
其次,從知情、溝通到協力的社會影響評估。除原住民傳統領域或保留地等土地使用爭議,都市計畫案也涉及土地徵收或迫遷議題,社評技術規範得涵蓋社區居民知情權之規定,在政府政策或開發行為規畫之際,完備資訊公開與公眾參與程序,充分讓利害關係人知情。
社評不僅讓利害關係人知情,也可作為社會溝通的工具。例如加拿大法為原住民族量身訂作環境規畫制度,卑詩省並成立環境評估辦公室,讓原住民知情有法律執行。環評在加拿大不只是審查程序,也視為持續與社會溝通的過程。利害關係人得評估開發行為影響,也能申請國家補助,因為社區居民或在地團體掌握在地知識,得以提供有力且正當的影響調查資料,以供審查當局後續預測、分析。加拿大的環評就是公私協力的最佳示範。
若要都更免環評,目的主管機關應在其主管法規或規範中納入與環評相同審查目的之部分,尤其是社評的規定,以避免作業曠日廢時,達到環評審查目的,也厚植社會互信互助之基礎。

環評需公民參與 政府有永續意識


2017-04-19 00:21 聯合報  張譽尹/律師、環境法律人協會理事長(台北市)


十七日聯合報報導蔡政府啟動檢討環境法制,引人注目。本協會長期關注環境影響評估法及其相關法制之實務運作及缺失,欣見蔡政府有計畫地修正現行環評法制缺失。但環評法制規劃在十到十五年後回到美國原型,則需審慎為之。
筆者認為至少需兩個條件:一、各部會在客觀上對公民參與審議程序之熟稔與接納;二、各部會主觀上應具備對環境基本法「永續發展、環境保護優先」深刻意識。主客觀條件都滿足,制度才能順利過渡。
我國土地開發至上,長年不重視環保及當地居民意見,近年則在公民團體與環保團體衝撞下,開啟公民參與的大門,環保署已成為行政院中對於公民參與審議最熟悉的部會,但其他部會對於公民參與則多在逐步摸索,甚至敬而遠之。
環評法制若需順利過渡(環保署僅提供環境影響評估,做為主管部會決策開發許可時的考量因素),修法必須有相當的配套及漸進措施,讓各部會對於公民參與,從不熟悉到不排斥,以至臻於熟練,讓每個政策與具體開發案的許可與否,均有成熟的民主機制可資依循。否則,難保爭議不再起。
至於各部會環保意識部分,固然環評法讓環保署享有「否決權」,為全球獨步之法制,但當年立法時空背景,就是不信任政府部門會重視環境。這個脈絡,如今仍然適用。
因為不論藍綠政黨,只要上了台,就是以政府支出開發土地做為刺激經濟的主要手段,一份又一份大型計畫,披著好聽的名稱,實際上不脫舊有思惟。最上位計畫的決策,欠缺政策環評及公民參與,而歷任政府又一再證明這些大計畫描述的開發目的,都只是空中樓閣,炒作土地才是真。淡海新市鎮第一期說要引進三十萬人口,而今安在?中科四期開發說是兩兆雙星,而今如何?亞太營運中心又在哪裡?蔡政府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又有何翻轉產業結構的前瞻作為?
各部會沒有審慎看待開發的綜效,又欠缺永續發展與環境優先的深刻意識,讓各部會做為開發的最終決策者,恐怕會是更大的災難。
現行環評法有諸多缺失,但在學者、法院、環團、律師多年努力下,已具備一可預測的見解及架構,如今將大幅翻修,自應面對過往實務個案上發現的問題,透過修法,逐一解決,並為制度的過渡與轉型,做好逐步配套措施。期待環評法修正,能夠真誠面對問題,接著地氣,摸著石頭過河。待主客觀條件都成熟後,再次修正到位。畢竟外國的月亮再圓,也得適合我國實際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