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3日 星期一

經濟/政府拚經濟 要拿出領導魄力

.聯合報社論..蔡政府漸忘形於黨派之私
.聯合報黑白集.原來敵人在營內?
.經濟日報社論.政府拚經濟 要拿出領導魄力








經濟/政府拚經濟 要拿出領導魄力


2017-02-13 01:2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日前在大陸台商聯誼活動場合,重申政府已把提振台灣經濟列為今年最重要的任務。總統一再宣示拚經濟的決心,但企業和國人對未來經濟的信心仍然不足,追根究柢,主因是各種內外變數將台灣經濟推向高度不確定性,而政府施政亂象及滿意度節節下降,更增添社會的不安。未來這一盤經濟變局將如何發展,對台灣會造成何種影響,無疑將取決於政府能否展現足以掌控大局、降低變數的領導能力。
簡單來說,當前經濟變局主要來自國際、國內及兩岸三方面的挑戰。
在國際方面,「川普變數」是首須面對的問題。川普上任後,在「美國優先」政策思維下,宣布退出TPP、推動重返製造政策、課徵進口貨品高額邊境稅、指控中國、日本、德國等主要貿易夥伴操控貨幣貶值等,強勢逆轉1990年代以來由美國主導的全球化政策。美國GDP占全球總量近四分之一,川普新政不僅對工業先進國家及新興市場帶來可觀衝擊,而且,在「一山不容二虎」的歷史定律下,美中的可能貿易對抗更是最大變數。對以貿易立國的台灣而言,未來不確定性更遠超過其他國家。
在國內方面,「改革變數」對於已陷入貧血式成長、長期結構性困境的台灣經濟,無疑是嚴厲考驗。政府依循民意推動各項改革,是負責任態度,但年金改革一例一休、能源改革等,對生產成本及所得分配,都有可觀影響;在過渡期間所衍生巨大社會衝擊,更不容低估。如何確保改革不致動搖經濟基礎,亦是政府責任。
「兩岸變數」是另一嚴苛挑戰。兩岸經貿關係密不可分,但是去年520以來,兩岸關係的各種不確定性,已導致兩岸經貿的巨大變數,再加上未來美中關係變化對兩岸關係可能造成的連鎖效應,對台灣經濟的考驗也愈來愈大。
以上三大變數加總在一起,對台灣經濟將帶來相當大的不確定性;政府政策也被迫作出很多調整甚至全面轉向,但是,國內經濟問題卻是愈來愈多,顯示政府因應變局的方法及政策力道,和社會期待有很大落差。
過去七個多月,政府大力推動「5+2」產業創新計畫,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並強調要推動雙邊FTA來因應TPP生變,但是,這些政策不是緩不濟急,就是流於形式及口號,和民間企業步調出現很大落差,如台積電已斥資新台幣千億元前往大陸南京設置12吋晶圓廠,鴻海集團亦計劃斥資數千億元分別在大陸廣州和美國興建液晶面板廠。這些企業大型投資計畫和振興國內經濟無法連結,更反映出政府政策的盲點和侷限性。
一例一休旨在落實勞工權益,但缺乏彈性的強制休假及大幅調高加班費,卻大為打擊企業投資意願並導致物價上揚,對總體經濟衝擊正日益擴大。推動各項年金改革雖為避免退休基金破產,舒緩政府財政困難,但退休金遽降可能導致每年上千億元的需求缺口,對總體經濟衝擊,政府似乎未作精確評估。
而擔綱振興國內經濟的支柱,似乎全押在擴大基礎建設投資之上,據報導,行政院將推出規模逼近1兆元、涵蓋軌道、綠能、水環境、數位等四大面向的基礎建設投資,並傾向以編列四年特別預算方式籌措財源。在政府財政拮据情況下,又以赤字財政推出大規模公共建設計畫,如何說服國人,亦是一大挑戰。
要解決當前台灣經濟問題,可說是涵蓋經濟、社會、政治、兩岸等跨領域的整合工程,就個別政策來看,在各自領域看來都很正確,但所有政策匯聚在一起,經常自相矛盾,自我抵銷力量,所以,面對一盤高度複雜的變局,如何有力掌舵是最關鍵的課題;看清大局、掌握機勢、切中要害、正確落子,才能確保未來台灣經濟的贏面。

聯合/原來敵人在營內?


2017-02-13 01:1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前台北縣長周錫瑋傳出可能回鍋參選新北市長 記者陳珮琦/攝影


國民黨正為主席選舉爭得不可開交,突然天外飛來一筆,傳出前台北縣長周錫瑋可能回鍋參選新北市長,且是吳敦義鎖定的人選。此一傳聞,自非空穴來風,也為主席選情及黨內的整合平添變數。
周錫瑋要不要回鍋,當然有他自己選擇的自由,也要看民意是否支持。但從政治專業化的角度看,他當年因政績不佳而退選,六年來並未勤耕地方,而投身繪畫創作。如今,因為黨內的政治角力,要召喚他重出江湖,多少顯得突兀。這對長期在地耕耘的人而言,如民調暫時領先的侯友宜,並不公平。
國民黨的主席之爭,也被視為二○二○總統大選的黨內前哨戰,至少多人以此布局。也因此,吳敦義將二○一八年的地方選舉布局納入其大戰略,可謂精算深遠。問題在,如果各方人馬此刻過度陷入派系割裂,未來黨內必然愈發難以團結,也就更不利於大局整合。
支持周錫瑋的藍營人士宣稱,周在縣長任內政績不錯,「應該還他一個公道」。這種說法,似是而非。政治上的「公道」,往往有賴歲月的冶煉,卻不能期待以倒轉時光的方式來逆轉民意。如果周錫瑋一直未忘情政治且勤於耕耘,回鍋便順理成章;但若以異軍突起之姿空降,則形同是對同志的突襲,加重藍營情勢的混亂。
周錫瑋和侯友宜最後誰將出線,當然還得看民意。事實上,黨主席選舉也不妨加上「全民調」比重,以反映廣泛民意,補黨員結構之偏差。

聯合/蔡政府漸忘形於黨派之私


2017-02-13 01:1 8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 聯合報資料照片


日前內閣小幅改組,原先政務上並無惡評的衛福部長林奏延卻驟遭撤換。事後傳出,林奏延之所以下台,主要是他推動長照2.0試辦,挑選的九個試辦縣市中有五個不是民進黨執政縣市,引發總統和綠營縣市長不滿,因而將他撤換。
推動長照,是全國人民無分藍綠都需要的服務。林奏延挑選花東、南投和雙北等五藍營執政縣市試辦,不論是否最佳選擇,至少兼顧都會和偏鄉的地域差異。誰料,執政黨為此斤斤計較,認為這不符合「綠色執政、綠色優先」原則。這也暴露,蔡政府「偏私黨派」的作風已漸難遮掩。
林奏延因觸犯綠色禁忌而去職,畢竟只是他個人官運不佳;比較嚴重的是,政府這種偏私黨派的作法,已延伸至各項國家建設和預算的分派,卻仗著「完全執政」的優勢未受到應有的監督。例如,去年底,民進黨邀請嘉義市長涂醒哲到中常會報告嘉義市鐵路高架化的議題;蔡英文當場以主席身分裁示,要求行政院務必在二○一七年底前開工。
試問,總統在黨的中常會上逕自拍板經費高達二七五億的建設,不經溝通和討論即要求行政院埋單;如此把「國是」當成「黨務」來辦,程序跳躍、體制混亂,沒有黨政不分的問題嗎?不僅如此,蔡英文當時更說了一段經典之語:「目前嘉義縣市都是民進黨執政,中央也是民進黨執政,此事如果還不能成,就永遠不可能了。」可見,她手中有權力之憑恃,心中有政黨之私念;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稱職扮演國家元首角色?
也正因為如此,蔡英文最近在決策協調會上拍板決定砸下近兆預算,進行所謂「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才如此令人感到不安。蔡政府就任以來的決策品質,如各界所見,實無高明之處。如今為了強調「拚經濟」,卻在短時間內堆砌出各種大部頭的大建設,既不「前瞻」、又難謂「基礎」。尤其,在缺乏討論、又缺乏透明的決策機制下,如果再加上心存黨派之私,胡亂塞錢給地方裝點門面;四年之後,將留下多少爛攤子和蚊子館,實讓人難以想像。
舉例而言,這近兆元的基礎建設,有四千億將花在軌道建設上,除了東部鐵路的雙軌化確有其迫切性,北宜直鐵及高鐵延伸至屏東的投資效益均受到質疑。此外,各縣市要求鐵路高架化或地下化的問題,其實已淪為地方角力格鬥的戰場,綠營志在必得,恐怕難有客觀評估的餘地。最大的問題是,在國家財政困難之際,將龐大的經費砸在沒有整體經濟帶動效果的地方建設上,不僅是可怕的揮霍,更將債留子孫。
這些作法,其實連民進黨內部也傳出不能苟同的聲音。有意參選台北市長的前台南縣長蘇煥智即批評,政府把「亞洲矽谷」放在桃園,是一件「很荒謬」的事,應該放在首都才對。他認為,此舉形同將「區域發展策略凌駕在國家競爭力之上」,是「戰略的錯誤」。這是一針見血的批評,但以蔡英文「綠色優先」的思維,資源當然要先分配給「自己人」,怎可能落到台北?
表面上看,蔡英文的性格似乎比陳水扁冷靜,實質上,她處理藍綠及內外的「分別心」,恐怕猶有過之。上周綠委林岱樺為台鐵員工將受交通部重懲打抱不平,舉行記者會力挺勞工;結果,民進黨不僅拒絕出借會議室,更有資深立委深夜致電警告,要求她勿違背「黨意」。再如,林奏延遭撤換的另一原因,是大政委林萬億對他不滿,而林萬億正是蔡英文倚重及親信的年金改革大將;權衡之下,當然是非親信必須走人。這從林美珠上、郭芳煜下,亦可見一斑。
馬英九和陳水扁都曾矢言要當「全民總統」,雖未成功,至少維持那樣的目標。蔡英文執政第一年,就直接進入黨派立場,「謙卑」之誓言已消散在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