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7日 星期五

經濟/迎向人工智慧無所不在的新世界

.聯合報社論..司法改革應並重熨貼民心與國情
.聯合報黑白集.這回,事主變公親
.經濟日報社論.迎向人工智慧無所不在的新世界







經濟/迎向人工智慧無所不在的新世界


2017-01-27 00:5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這幾年台灣在積極於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人工智慧已經漸漸成為各國產業必爭的領域,歲末年終,檢討台灣在人工智慧方面的發展,顯然並不突出,策勵未來,我們應急起直追。
2016年3月擊敗南韓棋王李世乭引起震驚的人工智慧系統AlphaGo,今年初再度以Master之名橫掃圍棋圈,從去年底開始至今年初,AlphaGo改良測試版連續扳倒60位頂尖圍棋高手,再度引發各界對於人工智慧的關注。
剛結束的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 2017,人工智慧也是最主要的熱點,幾乎主宰了整個展場。不論廠商展示的是智慧型手機、自駕車、智能機器人、家電、數位助理,或者是智慧家庭裡的燈光自動調節、監控攝影機、門鈴,甚至冷暖氣,無處沒有人工智慧的基礎與存在。
基本上,透過擬人化的思考、預測、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來加持消費者所使用的產品或服務,讓其更為個性化及貼心,進而提升生活的舒適與安全,一直是消費者長久以來的需求與夢想。而這幾年技術的迅猛發展,加上國際大廠和新創業者的投入,帶動了各行各業運用人工智慧進行業務的提升,讓這樣的夢想不再遙遠。
舉例來說,美國匹茲堡曾經做過實驗,將交通號誌由人工智慧即時調控,結果顯示交通等待時間和汽車廢氣排放改善了21%~42%;相機、無人機、人臉辨識軟體及相關犯罪模式的分析,透過人工智慧的應用,可降低人類判斷的主觀偏見,提高破案率。
又如大規模網路攻擊造成的影響愈來愈嚴重如去年10月美國發生大規模分散式阻斷服務攻擊,導致Netflix、Twitter、Airbnb等網站無法作用,波及主要城市。為因應日漸增加的網路攻擊事件,執法部門可透過機器學習,進行大量安全情資分析,即時辨別潛在威脅的徵兆或是異常現象。這樣的智慧識別系統未來更可用於保護容易遭受攻擊的重要基礎設施,如機場、電廠等。
在商業應用上,根據AngelList募資平台的公司清單,這幾年投入人工智慧公司達1,000家以上,所涉獵的領域涵蓋數位廣告、農業、健康照護、家庭、銷售甚至包括音樂、藝術、心理、寵物、服飾、婚禮及慈善等,可謂百花齊放,各方都期待可以在這剛崛起的市場搶占先機。
對於亟思轉型升級的台灣產業而言,人工智慧的確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例如透過人工智慧技術加值產品,使其更具人性與質感;或者讓供應鏈的運作更為彈性及差異化;甚至促成整個生態系統的完整建立,如Amazon Echo目前正積極建構其銷售及服務網一般。但觀察台灣整個發展環境,面臨了一些亟待政府與產業攜手共同克服的挑戰。
其一是資料量的缺乏。台灣於商業應用與網路服務方面少有規模廠商,在缺乏足以支持的資料量下,不易有效形成正向資料回饋,造成人工智慧模型養成不易。
其二是企業應用的匱乏。具有足夠資料量的業者諸如電信、金融業者,對於人工智慧技術的導入,少見積極態度;於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建置,亦欠缺關鍵的橋接能力。
其三為產學明顯的落差於核心技術演算法、統計與數學模型,其能量多存於學研單位,國內軟體產業多以系統整合為主,難以有效承接與釋放相關能量;而應用專利布局落後也是危機。衡諸美國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專利布局,領先者皆為美日廠商,隨著人工智慧產業蓬勃發展,專利戰火遲早蔓延至國內業者。
基於上述,我們建議政府應速思考選擇特定在地需求領域進行場域及系統的試煉。除了兼顧本土市場需要,未來亦可伺機拓展全球,如智慧工廠、照顧服務、安全監控、智慧能源系統等;也可考慮台灣產業優勢的領域,結合人工智慧技術,發展特定領域應用之產品服務、關鍵應用元件或完整解決方案,諸如生物辨識、安控偵防、機器人感知、行車輔助或是工業設施自動化等產品及服務,以迎接人工智慧無所不在的時代到來。

聯合/這回,事主變公親


2017-01-27 00:5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英文總統22日親自出席年金改革國是會議開幕、閉幕儀式。 圖/總統府提供


如果有一個企業亂砍員工薪水,隨便叫勞工休無薪假,政府除了公開譴責,一定會派員調查,甚至對其處以重罰。但如果這家企業的「雇主」,就是政府本身,你怎麼辦?
在這波年金改革爭議中,許多人都忽略了軍公教人員的「雇主」就是政府,蔡英文更忘了自己是大老闆。政府入不敷出,是業主經營不善;亂砍員工薪資福利,是苛虐員工的行為。但政府做些事,非但面無愧色,還責罵員工「繳少少,吃飽飽」,這邏輯誰能接受?以民進黨一向的標準,這自是「無良雇主」無疑。
一例一休中,蔡英文自嘆是「公親變事主」;在年金改革風波中,蔡政府則是「事主變公親」:儼然一副改革勇士公義仲裁的姿態,卻忘了自己其實是應該負責的「事主」。
年金必須改革,和政府財政困難、經濟發展不力、退撫基金投資報酬率太低、國家預算配置失當等因素,皆息息相關。雇主因失能或經營失當而無法實現承諾,卻不自我檢討,亦不策勵自己改進,而一味歸咎員工貪婪;這樣的邏輯,誰能接受?
改革年金是社會的共識,但蔡政府以「改革」為盾牌阻擋各界討論,這是用「目的」篡奪「程序」、模糊「手段」,並非君子之道。尤其,執政黨利用支持者將不同意見全部打成「反改革」,也是可鄙的作法。
「公親」有公親的角色,「事主」有事主的責任,執政者在兩者間閃來閃去狡猾又錯亂,人民則無助又可悲。

聯合/司法改革應並重熨貼民心與國情


2017-01-27 00:4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總統領軍司法改革,可能將英美法系的「陪審制」改革當成重中之重。 圖/美聯社


蔡英文總統親自領軍的司法改革去年底結束意見徵集工作,二月即將展開後續的分組討論。司改千頭萬緒,法官、檢察官之退養金又要一併討論,議題的設定即成為成敗關鍵。巧的是,在歲末年終,總統府的司改臉書粉絲專頁與傾綠團體的司改座談會均觸及陪審制,自是引發聯想。
無論司法改革最後的結論是什麼,它都必須同時熨貼「民心」與「國情」,不可自行其是。相較之下,諸如兌現競選支票或滿足支持者期待等,反而是次要考量。推動陪審制與否,也應在這樣的理路下思辨,才是正辦。
先談貼近民心。雖說司法如同「皇后的貞操」不容懷疑,但近年來,一則因資訊流通快速卻缺乏訊息過濾機制,二則因網路的鄉民世界人人一把號各自爭鳴,往往一個「恐龍法官」的判決就足以打趴整個司法,讓人民對司法的信任感一夕喪失。
問題是,皇后的貞操不被信賴,能不分青紅皂白地歸咎於少數法官的失職嗎?檢察官的濫權起訴或輕縱被告,要不要也記上一筆?無良媒體及名嘴的未審先判,是不是也該負點責任?但從目前的種種跡象看,這次司法改革卻可能將英美法系的「陪審制」改革當成重中之重,法界更不乏鼓吹「成敗在此一舉」者。連蔡英文也不忘脫口民粹,譴責「有錢判生,無錢判死」,如同判了法官裁判權死刑。這樣的司改基調,怎不讓人憂心?
事實上,就算為達到蔡英文標榜的「人民的司法」,其改革方法也絕不止於引進西方的陪審團制。從大方向看,至少還有德日的「參審制」,或馬政府時期力推的「觀審制」可供選擇。
或許是受好來塢電影的影響,或許是對我國法官裁判書拗口難懂猶如天書的不滿,民眾普遍覺得台灣法官不如美國法官貼近民意。法官素質良窳不齊、用字遣詞不夠白話等缺失,當然必須檢討;但是,若因此認定台灣只能朝陪審團制改革,未免太過跳躍。
不少親綠人士認為,既無法一舉消滅幾十年來受「法西斯國民黨」栽培的法官,何妨趁著司法改革讓人民組成陪審團,來削弱、甚或替代裁判權?更有人認為,德國的參審制太過落後,日本則是「中世紀審判」;這些言論,就更不知所云了。德日法制的形成與發展各有其理路和背景,綠營人士如此輕率的貶抑與頌揚,豈是合乎社會科學的論證方式?
其實,不論陪審制、參審制或觀審制,均導入了人民參與其最大的差別,僅在於參與程度的不同,也就是裁判權歸屬問題陪審制的裁判權是握在陪審團手裡,參審制則是參與民眾與法官共決,觀審制則仍由法官掌握。要評斷其優劣得失,當然得放在現實國情中考量。
司法制度要做劇烈改變,當然也得考量是否熨貼國情。百多年前,晚清取法西方法制修掉傳統律法,當時之所以選擇「大陸法系」而非「英美法系」,其主要考量是,德日君主立憲政體與清末預備立憲相仿,又有日本明治維新成功的範例。此外,中國的制定法傳統與大陸法系國家較近,更重要的是,當時的法官養成不及,和千百年來人民習於糾問式審判
亦即,司改列車的驅動當然應該呼應民意,但最後成功運行的關鍵仍在是否熨貼國情。由此思考,要如何讓台灣人民拋卻「訟則終凶」、「沒事不要進法院」的傳統觀念,去當陪審義工;社會是否已成熟到足以接受改陪審制的種種衝擊,(如小吃店老闆陪審大案可能得關門數月);甚至若陪審團誤判案件,參與者是否足堪承受對「恐龍陪審員」的壓力;這些,無一不是難題。
推動陪審制與否,就如同幾年前「廢軍審」一樣,也許可以迎合一時的民意,卻不是什麼萬靈丹。司法改革若想一步到位,反而可能更失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