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黑白集.蔡英文打臉林正義
.經濟日報社論.抓大放小 年金改革才有勝算
經濟/抓大放小 年金改革才有勝算
2016-10-01 01:50 經濟日報 社論
涵蓋各利害關係人共38個團體或個人組成的年金改革委員會,自開會以來就吵嚷不休,終於由政務委員林萬億綜合整理各方意見,提出了九項提案,其中有的是維持現狀,有的是部分合併,甚至還有結清所有年金制度近乎「翻天覆地」的選項,讓許多委員覺得霧煞煞,不知如何判斷和選擇。
面對質疑,主事官員說「不是年改辦公室自創,也非政府的提案」,「制度的選擇需要時間消化,要有更多資料支持,目前無足夠資訊證明或提出利弊得失分析」,顯示主管官員若非茫茫然,就是要讓委員們吵出個結果再說。年金會不會愈改愈亂,實在令人憂慮。
何以致此?顯然是新政府對於年金問題不知「抓大放小」,治絲益棼;而採取「共同協商、民主程序」的決策模式更是自亂陣腳,徒增紛擾。
回頭來看年金問題,馬政府時期就歸結出「經費不足,行業不平,世代不均」共三大類問題癥結。其實,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經費不足」才是迫在眉睫的嚴重問題,「行業不平」是假議題,「世代不均」則是經費不足問題解決的同時可以迎刃而解的次要問題。
因為經費不足,亦即保費收入低於給付的長期問題,如果不立即解決,會使每個年金遲早破產,年輕世代將來也領不到錢,還爭什麼不平、不均?何況,行業不平根本就是政治操弄出來的假議題,每種職業繳納保費不同,雇主不同,給付當然有差異。公教人員給付較勞工高,主要和公教的保費相對較多有關,包括費率、費基都是高低有別,例如勞保的投保上限訂為4.6萬元,遠低於公教,給付當然就不可能一樣高。再說,就算行業不平是個問題,請問該向哪邊傾斜?是把公教的給付拉下達到「共慘」的結果,還是增加勞工的給付,又不增加保費,而使其加速破產?更不要說,年金制度涉及軍、公、教、勞、農及國保等各職業或團體,又多又複雜,有可能一次整併到位嗎?
至於世代不均,本就是全世界年金保險共同面臨的長期問題,緣起於財務設計採用隨收隨付制,也就是退休者由工作者繳納的費用來支付,未料到人口出生率下降,經濟成長率甚至低於利率,才有已退休者繳得少、退得早、領得多的現象,因而改革方式勢必要讓未來世代繳得多、退得晚、領得少。如不這樣改,就是大家同歸於盡,所有的年金都破產,後代領不到,結果更慘。
換言之,解決年金問題的策略很簡單,就是「抓大放小」,各自先解決最迫切的破產問題。也就是勞保、勞退由勞動機關和勞工、雇主一起討論,解決自己的問題,不必其他團體置喙。同樣的道理,軍公教團體的年金由該團體與雇主(政府)一起討論解決;農民、國保也是一樣。由同職業團體內部形成共識,解決經費不足的同時,自然就解決了各年金制度的世代不均問題。急迫性問題處理後,政府的中長期策略才需要思考如何謀求各職業間差距的縮小。
因此,年金改革的正辦,絕對不是以年改會此種美其名叫做「共同協商」的偽民主方式,召集所有的團體一起開會,甲團體要干預乙團體的年金,丙團體要比照丁團體的退休制度,結果就是內部開會吵吵鬧鬧,外面導致社會對立嚴重。未來的「共識」,難道是相對多數的委員憑著「不公平」的感覺,以投票方式來侵犯或剝奪少數委員所代表的團體的財產權,搞出類似「教師節勞工放假,老師不放假」的窘狀?
我們建議,年改會就到此為止,軍、公、教、勞各自維持自己的社會保險和退休制度,由相關的政府機關和職業團體各自解決經費不足的問題,農民則可和國保制度合併;否則,年金制度只有愈改愈亂!
聯合/蔡英文打臉林正義
2016-10-01 01:50 聯合報 黑白集
陸委會副主委林正義。 中央社
民進黨卅周年黨慶,主席蔡英文給黨員公開信說:「我們要力抗中國的壓力,發展與其他國家的關係;我們要擺脫對於中國的過度依賴。」
習慣以兩岸「文告學」及「稱謂學」解讀政治風向者,必然會覺得蔡主席的「力抗中國/擺脫對中國的過度依賴」,一連兩個「中國」,似在表達特殊的政治態度或傳遞特殊的政治訊息。
不久前,陸委會副主委林正義還說,蔡政府已不再稱「中國」,而改稱「中國大陸」,「這個很小的地方表達的善意,希望北京能放大一下去感受。」
蔡總統在就職演說中說,「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事務」。若依照此一法理架構,蔡政府確應稱「中國大陸」,而非稱「中國」。如果竟然改口稱「中國」,可能會被解讀為政策立場上的變化。
何況,在就職演說中,蔡也只說「告別以往過於依賴單一市場的現象」,如今卻挑明了說「我們要擺脫對中國的過度依賴」,這就出現了針對性。
連林正義亦強調,「中國大陸」與「中國」二詞,在政治效應上確有差異。所以,這個在黨慶文告中出現的「中國」稱謂,蔡主席究竟是有心或無意,恐怕也不能不考慮他人「放大一下去感受」。
兩岸陷於僵局,蔡政府若連搬出「中華民國憲法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都不能建立雙方互信,難道能以又將「中國大陸」改稱「中國」來開創新局?
蔡英文打臉林正義?不會吧!
聯合/說清楚:兆豐案是無能,還是有鬼
2016-10-01 01:50 聯合報 社論
部分泛綠立委看完兆豐案資料「找不到國民黨洗錢證據」,將「究責」矛頭指向金管會主委丁克華。 記者曾吉松 /攝影
金管會向立院財委會舉行祕密會議報告兆豐案,結局讓人失望。據稱,受質疑的紐約分行匯往巴拿馬分行的一七四筆交易,無一是從台灣匯出,可疑帳戶中也沒有台灣人。簡言之,先前某些電視名嘴信口雌黃指國民黨利用兆豐「洗錢」的栽贓,並未抓到證據。
此一結果令人失望,倒不是因為沒有一舉抓到國民黨洗錢,而是政府如此抽象地輕描淡寫,對於喜好陰謀論及危言聳聽的台灣社會而言,並無平息猜疑之作用。尤其,對照日前蔡總統以「荒腔走板、匪夷所思」的重話形容此案,金管會和兆豐銀僅以「誤繕」、「烏龍」回應,顯不相稱。金管會的說明既無法取信社會,林全必須親自出面說清楚:兆豐案究竟是無能而治理失效,或是尚未揪出其間鬼魅?
政府若要承認「無能」當然是很難堪的事,相較之下,不如留著疑雲任由民眾去猜測,更合乎政治盤算。但對林全而言,這樣的如意算盤恐怕已經失效,原因是:其一,新政府上任後兆豐已兩度改組,因此,將一切責任推給「前朝」的邊際效用已大幅遞減,馬上就要引火回燒。第二,以台灣輿論「抓鬼」的習慣,目標只會往上發展,抓不到國民黨洗錢,便一定抓金管會或新政府包庇,丁克華如掛冠,接下來就會劍指林全;林揆倘再作出若無其事狀,已違反危機處理原則。
試想,倘若此案果真涉及國民黨洗錢,而民進黨政府竟不給予迎頭痛擊,一刀畢命,卻還幫忙遮遮掩掩;就政治邏輯而言,這完全是說不通的事,民眾也不會相信。問題是,林全內閣忙了那麼久,除副院長林錫耀組織「兆豐督導小組」,調查局和北檢也都介入調查,如今卻只能以「烏龍」、「調查困難」、「資料不足」等理由一推了之,豈非坐實政府和兆豐同樣「無能」之譏?
更嚴重的是,台灣原本就是一個充斥「懷疑論」、「陰謀論」的社會,遇到兆豐銀遭美國金融管理機構重罰的重大事件,政府如果還不能給一個具體明確的交代,只會更助長民間的猜疑。且看這兩天的發展,政論名嘴已將追殺目標從兆豐的紐約和巴拿馬分行轉移到香港分行,蔡政府若還要跟著起舞,此案真相將伊於胡底?
事實上,一個沒有主見、缺乏自信的政府,才會跟著名嘴的魔笛起舞。兆豐銀遭到美國紐約州重罰,當然不是一件小事,政府自有必要積極追究其詳,釐清因果和責任。但是,新政府卻隨著名嘴起鬨,將之當成追殺國民黨洗錢的契機,有意無意讓野火四處延燒,甚至將出手協助處理的央行總裁彭淮南都形容為藏鏡人。兆豐因為違反美國《銀行保密法》和《反洗錢法》遭罰,主要問題在法遵鬆散及因應顢頇;試想,如果其間果真涉及政治洗錢,紐約金服署會置之不理嗎?
在具國際觀的專業人士看來,兆豐案的問題一開始就很清楚:是管理鬆散、內控欠佳、一味追求降低成本、繼又缺乏國際應對經驗所致,這是因能力不足而失效。但是,在喜歡呼風喚雨的名嘴和政治人物眼中,卻立刻將兆豐案與國民黨連結,且和洗錢畫上等號,甚至無限上綱地牽拖金管會、央行總裁、及總統之兄,這已變成是在「造鬼」。承認「無能」固然難堪,至少有助解決問題;但只會喊「有鬼」,卻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
平心靜氣地看,政論名嘴「看到影子就開槍」的打法,是職業慣性使然,儼然語不驚人死不休;但評論者若能多點審慎、多點知識及責任感,至少不必讓社會無謂地虛耗能量活在猜忌之中。進一步看,名嘴評論的肆無忌憚,和兆豐銀以「法遵兼業務」的胡亂治理,及新政府「兵分三路」調查卻抓不到頭緒的窘境,其實反映的是整個台灣的專業墮落及倫理淪喪,政府、企業、媒體已無一倖免。這恐怕才是更可怕的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