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6月4日 星期六

經濟/從G7到G20 觀察全球政經實力消長

.聯合報社論..蔡英文不能只有王定宇的高度
.聯合報黑白集.總統端午會台商
.經濟日報社論.從G7到G20 觀察全球政經實力消長




經濟/從G7到G20 觀察全球政經實力消長


2016-06-04 02:2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七國集團(G7)峰會日前在日本舉行,除了全球經濟、政治、外交等議題,針對中國的南海爭議也是焦點之一,另外,還穿插了一場美國總統歐巴馬訪問廣島的政治秀。
G7領袖達成共識,認為須在南海及東海問題上發出清晰訊息,同意把日方提倡的海洋安全「法治三原則」寫入峰會宣言,雖然文件不點名中國,但已顯示強硬態度。中國外交部則反對G7插手南海問題;新華社發表英文評論文章,稱G7在南海問題「多管閒事」,只會徒勞無功。
很明顯,不管G7以往在全球事務特別在經濟政策上有過什麼表現,這一次由日本做東道主主辦的峰會,已成了在美國主導及支持下日本全力配合演出的「西太平洋大博弈」,博弈的另一方自然是美日聯手要共同遏制的中國。這不禁令人想到了G20─一個即將由中國作東道主,今年9月在杭州舉行的另一場國際盛會。把G7與G20作一對比,可以呈現出近半個世紀全球秩序的演變脈絡,甚至還可以進一步窺視到中美全球大博弈的可能前景。
G7誕生於上個世紀70年代。一開始,是當時全球前五大經濟體美、英、法、德、日的財長會議,稱為「五國集團」(G5),其後義大利和加拿大先後加入,形成了G7。俄羅斯在1997年正式加入後易名為「八國集團(G8)」,但2014年俄吞併克里米亞的行動引發西方國家不滿,將俄國逐出G8,又變回G7。由G5到G7到G8,再變回G7,整個過程大約40年。這40年也正好見證了全球政經形勢的消長及權力結構的變化。
在G7誕生的上世紀70年代,全球正處於冷戰時期,兩大不同意識形態的政經體制集團進行對抗;中國大陸不僅處於事後證明是走不通的計畫經濟集團,而且還處於文革階段,生產力極為低落。然而,讓全球都始料未及的戲劇性變化開始出現:中國GDP在全球的排名從第15(1978),急升到第10(1990),又20年,2010年超越日本成了全球老二。與此同時,G7 GDP占全球的比例,卻從1990年的51%,急降到2014年的32%,其中美國從22%降到了16%,日本從8.8%降到了4.4%,G7由盛而衰,趨勢至為明顯,而且這樣的勢頭看來還擋不住。
2008年美國華爾街爆發世紀金融海嘯,不旋踵間,殃及全球金融與經濟,一眾發達國家包括G7全都束手無策。倉惶間,意識到了實力削弱的G7已完全無力應付這樣的全球危機,因為G7沒有納入當時GDP已是全球第三、稍後又升為全球第二的中國,於是立即決定將已納入中國在內的「20國財長及央行行長」會議,「升格」為領袖峰會,在金融海嘯爆發後的幾個月(2008年11月)舉行了第一次「G20峰會」。
就長期而言,GDP代表了實力,有實力才有發言權,才有影響力。相較於G7 GDP占全球的比重32%,G20 GDP占全球的比重是85%。G20的組成包括了兩個部分:一是增長力道漸衰的G7,一是增長力道強勁的新興國家,其中最耀眼的無疑是中國。對比1975年G7成立之初時的中國,與整整40年後目前已成全球老二的中國,自然就明白了一直作為老大但現在正被中國緊追的美國,及長期作為老二卻在六年前被中國取代成了老三的日本,為何聯手共同遏制中國的原委了。
對中國而言,從歷史回顧,2008年因中國因素而現身的G20,或許可視為中國崛起壯大的「成年禮」;相形之下,這次被德國媒體形容為「小矮人峰會」的G7,似乎正在進入逐漸式微的退休階段,G7這次在南海議題上的發洩,反映的或許正是一種面對形勢已不由人的無奈。
中國大陸此刻正在為三個月後即將舉行的「杭州峰會」緊鑼密鼓地進行籌備,對中國而言,硬體配套絕非難事,最具挑戰性與關鍵的是,中國作為東道主,能否針對當前全球的發展困境與潛在危機,以負責任的大國之姿,提出具有說服力及可行性的倡議與主張。G20是否最後被證明為中國崛起的「成年禮」,關鍵契機在此。

聯合/總統端午會台商


2016-06-04 02:2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海基會將在八日舉行台商端午聯誼,已邀請蔡總統出席,這是蔡英文上任後首次與台商團體互動。
民進黨本敵視台商,言語羞辱至無以復加;至陳水扁政府執政,始改視台商為經濟戰士。扁政府期間雖在政治上與北京交惡,但那個八年卻是登陸台商高度成長及兩岸經貿成長最速的時期,足證形勢比人強。
蔡政府已與北京形成僵局。若欲扭轉情勢,也許可借此次端午台商談話創造一些條件。我們作兩點建議:
一、總統就職演說,已將「九二共識」拉近到「九二共同認知」,應可在端午談話再拉近到「九二函電」的位置。略謂:「尊重一九九二年兩岸兩會秉持求同存異政治思維的交換函電所達成的若干共同認知與諒解。」其實,蔡說的「九二會談歷史事實」,當然應包括「九二函電」,則以「九二函電」再向「九二共識」挪近一步,兩岸可能會出現新的空間。
二、重申就職演說中「願與對岸就共同參與區域發展尋求各種合作與協力的可能性」,並表達新南向政策與兩岸經貿「是增補/而非替代」的立場,宣示「雖不可過於依賴單一市場/但也絕不輕言放棄任何有效益的市場」。如此,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裡,但雞蛋也不會從最大的籃子裡滾出來。
李登輝從國統綱領走到兩國論,陳水扁從四不一沒有走到一邊一國。蔡英文為何不能走自己的路,從「否定九二共識」走到「回歸九二函電」?

聯合/蔡英文不能只有王定宇的高度


2016-06-04 02:2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媒體詢問前總統陳水扁能否保外參加餐會,蔡英文沒有回應。 記者鄭清元/攝影

蔡英文總統上任剛滿兩周,兩位卸任元首同時給新政府出了考題。一邊是保外就醫的陳水扁要求參加凱校的募款餐會,另一邊是馬英九要赴香港出席亞洲卓越新聞獎的頒獎典禮,並發表演說。最糟的情況是,陳水扁北上接受民眾簇擁並掀起狂潮,而馬英九則被僵硬的法條解釋卡在國內不得成行;以蔡英文的智慧,應不致讓事況發展至此。
一個是貪腐繫獄的總統,一個是方才卸任的元首,將兩人相提並論原是極荒謬的事,但獨派樂此不疲,不斷要求新政府對馬英九實施「境管」。如果這種報復邏輯不能打破,如果政黨之間永遠只有對立,不僅蔡英文要擔心自己的下場,台灣的民主恐怕也沒有邁向成熟的可能。
馬英九在卸任半月後立即提出出訪計畫,雖無前例,卻也顯示他具有海外活動的優勢;這點,新政府未必要一味負面看待。目前,綠營對於馬英九訪港最主要的反對意見是,根據《國家機密保護法》實施細則的規定,相關官員的出境應在廿天前提出申請;而馬英九提出申請的時間距離其計畫訪港日僅十五天之隔,似不符合法定申請期程。對此,馬英九辦公室則提出《第十三任總統申請出國相關辦法》說明,認為只要在十五天前申請即可。這廿天與十五天之差,會不會成為總統府否決馬英九訪港的理由,各界正密切注意。
總統府的准駁及其理由,將反映出蔡英文總統處理問題的高度和器識。目前綠營最流行的態度,是以馬英九申請的時程不符合「廿天前提出」之規定為由,予以否決,駁回他這次的訪港申請。持這種意見者,以民進黨立委王定宇為代表,他參加電視政論節目時即率先提出這個主張。然而,新政府並非電視台,蔡英文也不是王定宇,總統府恐不宜用如此膚淺的理由跟進王定宇的態度。
原因有四:第一,王定宇是一名近乎狂熱的民進黨立委,他追求的只是個人乃至政黨的風光;蔡英文則是國家元首,要領導整個國家社會,當然應有不同高度及超越黨派的格局。第二,如果這次以天數門檻為由否決馬英九的申請,但下次馬英九若在廿天前另提其他出境申請,新政府要拿什麼理由阻擋?第三,如果馬英九訪港因新政府刁難而無法成行,這對蔡英文政府而言,恐怕是減分大過加分;對台灣的民主形象而言,也是減分大過加分。第四,新政府上台後,採取一連串寬鬆及解禁措施,甚至對太陽花學生撤告,若獨獨對卸任總統收緊言行尺度,恐難自圓其說。
事實上,馬英九訪港行程前後僅七小時,在這麼緊迫的情況下,有何「賣台」或洩漏國家機密的機會?進一步說,馬英九此行如果有什麼踰越分寸的言論,或違反國家利益的行為,新政府大可以此為由不再核准他出境,甚至在他返國時逕予譴責或追究,何必在此刻以莫須有的理由阻擋或嚴審。
蔡英文當然不是王定宇。王定宇只要咬死藍營對手,以片面之詞取悅自己的支持者,就能得到掌聲。但蔡總統要照顧的,是滿足更多民眾的開展期待,要表現更圓熟的事理,以便國家的運作在更順暢、更穩健的軌道上前進。也因此,王定宇可以用極小化的尺寸來衡測馬英九訪港,蔡英文卻必須用總統的高度來處理,才能展現元首的瞻矚。如果新政府最後用天數門檻來「卡馬」,那將是最下策;畢竟准駁只在一念之間,哪需廿天的作業。
馬英九此次出訪若能在交接之際及早告知蔡英文,或許不致衍生天數之爭,也讓新政府有更充分的準備。事實上,馬英九未來如果有意在國際舞台扮演角色,他也必須謹慎自己的言行,讓新政府覺得他是助力而不是阻力。若蔡英文對馬英九的演說內容仍有疑慮,不妨邀他面談或適度溝通,料想馬英九也應能接受;如此,才是政治成熟人物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