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3日 星期二

經濟/520後 兩岸經貿關係如何維繫

.聯合報社論..拍桌試問蔡英文的髮夾彎
.聯合報黑白集.大水沖進龍王廟
.經濟日報社論.520後 兩岸經貿關係如何維繫




經濟/520後 兩岸經貿關係如何維繫


2016-05-03 02:0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自1月大選後,兩岸經貿關係就進入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態勢。北京軟硬兼施要確保台灣不會超越紅線;而我方則堅持在新民意下引導兩岸現狀。若以馬政府八年為比較指標,接下來幾年的兩岸關係,冷卻倒退大概是無疑的。不過兩岸經貿互動向來是產業先行,因而如何確保官方降溫不影響產業互動的溫度,才是關鍵。
未來一年兩岸都面對許多經濟變數及挑戰。貿易與投資一向是台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但過去一年進出口都持續負成長,短期內不易顯著反轉,而本國及外人投資的狀況也未見改善。這些因素累積起來,國發會前幾天公布3月景氣燈號,已經連續十個代表衰退的藍燈,成為史上第二長的景氣低迷期。
中國大陸經濟的挑戰也不少。經濟成長持續維持趨緩的「新常態」(今年第1季6.7%),殭屍企業及產能過剩導致企業負債已經到達警戒線,但減產等結構改革措施又因各地下崗工人的社會動亂,很可能會放緩速度。簡單的說,在經濟前景的不確定高於成長率的基本情勢下,兩岸領導人的共同期望,應該都在於降低或控制其他變數,以免使情勢更加複雜難解。
話雖如此,面對台灣新政府,大陸仍如慣例開始採取政治外交及經濟手段,一方面宣示立場,二方面有意藉由經濟條件改變造成之壓力來影響新政府的立場。因此陸客人數減少、現有兩岸協議的空洞化,以及尚未完成協商的協議暫停談判等,都是已經是隱約出現的風險。台灣也在設法擺脫對大陸的依賴,分散市場、移轉貿易焦點。二者相加下,說兩岸經貿關係的前景黯淡已是客氣的說法。
對於兩岸政府而言,固然都受到各種內、外部政治因素及基本立場的拘束及限制而在立場上各有堅持,需要相當時間相互試探磨合,但對於經濟互動,我們建議兩岸應盡力維持克制不要把企業當成棋子,將市場的決定還給市場,各取所需互蒙其利,才是具有可持續發展性的政策方向。
對台灣而言,重點在不要將兩岸產業互動妖魔化。台商赴大陸投資不但不是台灣的罪人,反而是過去20年經濟成長的基礎。16年前,在扁政府「積極管理」下台商仍積極加碼投資大陸,馬政府完成了ECFA及20餘個兩岸協議,也未能減緩近期台商的退潮趨勢。這些經驗的意義在於人為政策固然有政治考量,但實際上很難改變市場的實際運作,因而政府可以引導經貿重心的分散,但並無必要放棄中國市場。
需要給予台商的協助,包含兩岸經貿協議的推動、投資保護、產合對話以及貿易障礙的調處,都應該維持相同的關注;特別是隨著兩岸官方互動的冷卻,兩岸民間、產業交流反而更加重要應給予支持。
對中國大陸來說,台商的重要性固然在降低,但迄今仍是中國經濟成長的重要推手之一,也是兩岸互動的基礎。陸方介入改變兩岸經貿條件,已然具有經濟制裁的性質,制裁的目的在迫使順從,手段強烈但代價也高。更重要的是直接感受到制裁效果者,不是政府而是台灣業者;此舉不但對台灣人心向背的影響不容易預測,更坐實了「兩岸經貿=高風險」的質疑,壓縮了兩岸的政策迴旋空間。
放眼未來,兩岸服貿及貨貿協議的後續成為重要的觀察指標。按性質,協議談判無疑是官方互動的一環,兩岸政府的放緩甚至放棄之舉當然都有政治表態的效果,但隨中國-東協及中韓自貿協定(FTA)的排擠效應逐漸發酵,台灣產業衝擊日增,關係冷卻帶來的衝擊將由業者承受,並不符合兩岸長期利益,況且政治上之目的還有很多的工具可以達成,不應拿企業當祭旗。反之,持續改善兩岸產業互動的環境,追求在經濟上互利雙贏的思維,或許才是兩岸關係可長可久的基石。

聯合/大水沖進龍王廟


2016-05-03 02:0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林全內閣尚未上台,就有閣員被嗆該下台,且噓聲皆出自自己人。
曾任屏東縣長的候任農委會主委曹啟鴻談瘦肉精美豬,謂「哪有能耐不開放」。屏東縣養豬協會理事長潘長成是台聯黨籍的縣議員,他率團赴美國在台協會抗議,要求林全撤換曹啟鴻。
候任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在臉書批評文林苑事件的王家,並嘲諷支持王家的「文藝青年」。民進黨立委林淑芬指張景森「將守護家園者當成敲建商竹槓的無賴,嘲笑聲援者是人家的工具」。太陽花人物林飛帆則說:張景森的發言已明顯不適任內閣閣員。
曹啟鴻與張景森所受批評,皆來自泛綠陣營。無獨有偶,由太陽花分生的「經民連」、「民主陣線」等社團,也對民進黨版的兩岸監督條例表示抗議,要求民進黨「踹共」,否則只有拍桌子。
文林苑事件、美牛美豬事件及兩岸監督條例事件等,皆曾是民進黨藉以獲得強大地氣的寶庫。現在因即將執政,蔡英文說「不要怕調整」、「要有作為執政者的責任感」,所以曹啟鴻、張景森和監督條例才會一個接一個出現了髮夾彎。
眼看民進黨前面必是九彎十八拐的路程,如果連都更、美豬及監督條例的彎都轉不過去,那麼,蔡英文敕封的「天然獨」就更難繞過去了。
民進黨是一個沒有「責任感」的在野黨,因此造成泛綠陣營今日演出大水沖進龍王廟的場景。現在談「執政者的責任感」,民進黨臉紅不紅?

聯合/拍桌試問蔡英文的髮夾彎


2016-05-03 02:0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隨著蔡英文政府人事到位,新政府的政策也開始接受各界檢驗了。從兩岸立場、電價漲跌到美豬進口等多項重大政策,選前主張已引發爭議,選後轉彎更令各界譁然。然而,在準內閣的「共識營」上,蔡英文似乎只把各界的譁然歸咎於準閣員「八秒鐘的失言」。
在朝執政,要調整在野時的不成熟主張,以免硬幹造成無法收拾的政策災難,有時是不得不的選擇;在現實權衡下利大於弊的政策轉變,自不必一概否定。不過,自詡將是「最會溝通」的新政府,不能在網路熱議的「蔡英文的髮夾彎」上急馳而過,卻連一點像樣的說明都吝於提出。當然,若因提不出像樣的說明,而寧可閉眼咬牙飆出彎道,則更可怕。明明大家看到彎道已近在眼前,卻看不到過彎技巧,但聞「還沒定案」或「沒預設立場」等話術,難道想趁人們在彎路上暈頭轉向之際倏忽甩尾?
蔡英文強調溝通,而且是具有民進黨特色的溝通。三月拜訪網路暨電子商務產業、四月會見環保團體,蔡英文都表示要把民進黨內的「拍桌子」文化帶進新政府,希望大家時時提醒執政團隊,「如果有必要,你們也可以拍桌子」。
若以「拍桌」作為溝通方式,就民進黨立場反覆的政策而言,數一數可以拍桌的議題已經一手數不完;甚至,算一算應該準備掀桌的各類團體,恐怕也算不清了。而如果只把「轉彎」問題簡化成「失言」風波,那該拍桌加掀桌的,更不知凡幾了。問題在,會不會有人拍桌是一回事,拍桌之後有沒有效又是另一回事。
先問,會不會拍桌?觀察重點,在各個社會運動團體的真本色。對學運、工運、環運等團體而言,民進黨不僅是其在立院衝撞的前鋒,更是並肩街頭浴血的夥伴,雙方關係一向「是友非敵」。但以扁朝為例,民進黨登上廟堂之後,昔日理想與街頭戰友皆可拋,正是社運團體的難堪處境。究其原委,或因若干社運人物被收編後,加官晉爵,囊括資源,當然噤聲,甚至曲意附和;或因從意識形態出發,既然打倒國民黨目的達成,其餘都好說,畢竟「歹子嘛得惜」。至於那些堅持初衷者,獨行躑躅,恐怕就無力拍桌了。
蔡英文顯然了解在朝與在野的不同考量,以及政府與社運之間的必然緊張,因而以鼓勵「拍桌」來寬慰環團。如果蔡英文聽到環運律師詹順貴入閣,「心裡顫抖一下」,那麼各路社運團體面對綠朝戰友將採取什麼立場,就更值得思量了。以美豬為例,民進黨過去反對立場鮮明,如今卻說「哪有能耐阻擋」,已為轉彎預留退路了;而社運團體昔日痛責馬政府時的疾風暴雨,如今卻已化作蔡英文髮夾彎上的和風細雨,這符合民眾期待與社運團體的自我定位嗎?
再問:拍桌有沒有效?觀察重點,則在國民黨能否奮發再起,以及民眾對於政治人物的搖擺投機有多大的容忍度。國民黨大選潰敗後,一蹶不振的情況至今尚未平復,如果走不出內鬥與失志的惡性循環,連嗆聲和抗議都沒本事的國民黨,如何用拍桌文化來監督新政府?
但就算在野黨再弱,無論如何,執政者的政策轉彎或固執不變,最後仍須通過民意觀感的檢測,沒有遁逃的餘地。如果急轉彎說得出道理,也拿得出實際成果,再怎麼險峻的髮夾彎,自然也能安然通過。然而,如果言行反覆只為投機取巧,卻難以言之成理,徒然暴露自己缺乏價值信念與一貫立場,甚至讓民眾看破其奪權野心與攪局私心,那就有失速或墜崖之險。
執政之路蜿蜒曲折,過彎必須謹慎;若不理性務實,即沒有永續執政的可能。蔡英文車子已經開進了髮夾彎,如果容我們拍桌而問:新政府做好務實執政的準備了嗎?林全內閣做好決策轉彎所需要的說明和道歉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