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2日 星期二

經濟/蔡英文的經濟難題

.聯合報社論..立委問政不能停在「鄉民」水準
.聯合報黑白集.那些「借調期滿」的人
.經濟日報社論.蔡英文的經濟難題




經濟/蔡英文的經濟難題


2016-02-02 01:1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蔡英文當選台灣第一位女總統,各界對她就任後推動改革、開啟新局,充滿了期待。但是,主計總處上周公布最新經濟統計,去年第4季經濟負成長0.28%,已連續兩季負成長,符合國際定義的經濟衰退;全年經濟成長率下修至0.85%,創下2009年金融海嘯以來最低。今年經濟變數更多,520蔡英文上任後,勢必陷於大力推動經濟改革或先保經濟成長之理想與現實間的掙扎,這也是新總統無可迴避的難題。
要解蔡英文的難題,從回顧馬總統執政八年的經驗和教訓中,或可得到一些啟示。2008年馬英九上任後,台灣經濟遭遇全球金融海嘯衝擊,當時馬政府立即提出「振興經濟消費券發放特別條例」及「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特別條例」,前者經費新台幣858億元,後者四年總經費5,000億元,皆以編列特別預算方式支應。雖然當年經濟衰退嚴重程度是歷來罕見,所幸因為上述兩項特別法准許大規模財政支出的挹注,台灣經濟才能迅速回穩,從而也奠定2012年馬英九連任總統成功的堅實基礎。
另一方面,金融海嘯期間,中國大陸經濟仍維持高速增長,在全球一枝獨秀,馬政府亦順勢加速兩岸經貿列車,開放直航、陸客、陸生及陸資,並快馬加鞭和大陸簽署ECFA,希望為台灣經濟引進活水。
遺憾的是,或許是因為當時經濟快速復甦及過度期待兩岸和平紅利,馬政府忽略了經濟結構調整及產業轉型的重要性,以致仍然依賴賺容易錢的代工出口模式,尤其是「台灣接單、海外生產」、「以大陸為工廠」模式,從而讓台灣深陷低成長、低薪資等困境。再加上,馬總統成功連任後,高舉改革大纛,強力推動油電雙漲、證所稅等改革,傷及經濟元氣;復以政治力護航兩岸服貿協議等立法審查,又傷及政治根本,終致執政黨在選舉中連番慘敗,也保送蔡英文及民進黨取得完全執政地位。
當前台灣經濟衰退情況或許未如過去馬總統剛上任時嚴重,但面臨的內外挑戰卻更為嚴峻:一則全球經濟變數愈來愈大,尤其大陸經濟及人民幣由盛而衰,爆發金融及經濟危機的可能性愈來愈高,對台灣的威脅與日俱增;二則政府財政困難較馬政府上任時嚴重得多,加上年金破產問題迫在眉睫,運用財政政策對抗景氣衰退的空間非常有限;三則國內資通訊及石化兩大出口產業,受到全球競爭、紅色供應鏈崛起及國內因素等衝擊,已瀕臨解體危機。
所以,蔡英文的首要難題是,面對經濟嚴重失血,在推動改革的同時,要不要推出短期振興經濟措施,尤其昨(1)日新國會上路,是否應督促看守內閣拿出有效處方,以避免經濟陷入進一步衰退。權衡目前政府短期景氣措施是以央行匯率及貨幣政策為主,但近來新台幣匯率已跌破33.5元兌1美元,再貶值空間已很有限;降息對剌激景氣的效果極為有限,面對這種情況,在不影響長期財政穩定下,適度運用點火式、小規模的財政擴張措施,恐無法避免。這也是新舊政府必須審慎思考,共同研商的第一道功課。
其次,蔡英文須充分體認,推動經濟發展新模式,包括「綠能科技」、「智慧機械」、「亞洲矽谷」、「生技醫藥」以及「國防產業」等五大創新研發計畫,並非一蹴可及;更務實的做法,是有效運用供給面的政策工具,透過制度建構及法規鬆綁等,來促進各種內需產業發展及民間創新和投資,這也是兼具長短期效益的有效施政作為。
再者,須釐訂經濟改革的優先順序。改革從來不是容易之事,為避免重蹈馬總統第二任覆轍,蔡英文須通盤考量各項長短期因素,確立優先順序,按部就班推動改革;這也是面對經濟困境時確保改革成功的唯一途徑。

聯合/那些「借調期滿」的人


2016-02-02 01:1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新國會昨天報到,新內閣也在張善政領軍下宣布開工。除曾銘宗轉戰立法院,原內閣有三人因「借調期滿」離職,分別是農委會主委陳保基、政委顏鴻森、葉欣誠。後面兩個名字,一般民眾恐怕極為陌生。
所謂「借調」,說明他們只是「過客」,不是「歸人」,來過一過水,遲早要走。所謂「期滿」,表示他們比較幸運,入閣期間沒有遇上亂流,可以一直做到借調四年的期限屆滿,然後順利返回原職。至於有些人也許在當官期間碰到了棘手問題,或掛冠求去或被迫下台,反正是「借調」,也依舊可以歸建原職;雖未「期滿」,損失也不大。
既然借調者沒損失,那麼誰有損失呢?第一是老百姓與政策。近年內閣異動頻仍,拍了不知多少次「畢業照」,每次都讓民眾困惑;一張張陌生的臉孔,叫得出名字的沒幾個。如果人們連誰在當官都不認得,他們真能為決策負責嗎?
第二是官員的專業與忠誠。政務官的來去若非取決於其表現,而是取決於「借調期限」,恐怕很難形成責任政治。試想,常任文官看著陌生的借調學者來來去去,其間還要不斷幫他們補課、暖身、護航,能有什麼敬意或忠誠可言?
第三是國家及政黨人才的斷鍊。國家人才需要長期和持續的培育,但借調者往往抱著「客卿」心態而來,對艱難任務缺乏上陣意願,遇到棘手狀況抽腿就走,自無法積累深厚和韌性;也因此,遇到大場面往往不堪一擊。我們並不反對學者入閣,但現代政黨政治需要以政治為志業的人長期耕耘,短期借調者太多,對政務開展恐怕作用不大。
林佳龍在台中深耕十年,蔡英文利用青年軍草根播種;這些,都是「借調期滿」的人做不到的事。

聯合/立委問政不能停在「鄉民」水準


2016-02-02 01:1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在蔡英文的強勢主導下,民進黨推出的候選人蘇嘉全和蔡其昌,昨天一如預期地順利當選立法院正副院長,為王金平主導十七年的國會時代劃下句點,也讓蔡英文的「完全執政」跨出第一步。然而,這也是民進黨新政治挑戰的起點:立法院一向被視為最沒有效率的機關,有六成七的民眾不滿意立法院的表現,其中民進黨在野之杯葛更是一大因素;蔡英文執政後,不應只著眼於掌控立法院,而應設法提升最大黨立委的問政文化。
大選前,朝野即對國會改革有過一番辯論,並提出各自主張。基本上,兩黨對議事改革的方向相當接近:都主張要提升委員會的審議功能、廢除密室協商而提升協商透明度、國會議長必須超越黨派等。這些問題已是老生常談,除了王金平與柯建銘兩位「密室最大受益人」反對外,幾乎人人贊成。如今,王金平變成陽春立委,國民黨淪為小黨,不失為一個改革契機。問題在,柯建銘仍擔任黨團總召,握有運籌帷幄的大權;他能不能一改政治操弄的惡習,有待觀察。
談立委問政文化的提升,除了專業、協商及議事效率外,另一個同等重要、亦關乎國會運作的改革面向,就是立委的問政風格與文明風範。長久以來,立法院的問政文化幾乎是處於俗稱「鄉民」的水準。我們且舉幾個具體事例幫讀者回溯記憶。
其一,是立委陳亭妃對中央研究院副院長劉翠溶的質詢,當時,只不過因為院長請假,而代理的副院長無法回答若干專業問題,陳亭妃就以咄咄逼人的蠻橫態度把劉翠溶當場罵哭。其他立委對官員羞辱、厲聲斥責、人身攻擊、咆哮拍桌者,則是無日無之。卸任或現任官員被掃中者,除了偶有如前教育部長黃榮村能辭職以示抗議之外,絕大多數都只能「忍辱偷生」。這種立委羞辱官員的近乎常態,政黨該不該約束?該不該有紀律處分?
其二,是總質詢期間所有議事杯葛、黨團協商、主席宣布「休息」的時間,立法院把近五十位政務首長及上百位幕僚綁在議場呆坐,讓全國行政部門幾近停擺。以上屆立委為例,立委動輒因為核四、食安、服貿等大小事件杯葛議事,官員往往枯坐整個會期。根據大法官三四二號解釋,立法院要自主或「自殘」,別人無法過問;但是,如果心存國家社稷,就不該在自殘時也殘害國家機器的運作。立法院大可在委員未達開會共識前將官員請回,並要求在接到議長通知半小時內返抵議場。這樣的合理改革,立法院該不該做?朝野黨團該不該支持?
其三,是立委與官員之間的彼此尊重。立法委員雖然有質詢權、預算權、監督權,但這些都是人民賦予的代理權,並不表示立委與官員在人格上、禮貌上具有不對等關係。男性官員進入國會,都是「正式服裝」,包括西裝領帶皮鞋;而立委甚至不同意官員為了節約能源卸下西裝外套備詢。反觀我們的立委,又是什麼穿著呢?球鞋、牛仔褲、套頭衫、高球夾克等,全部隨興。如果拿段宜康、劉建國等立委的穿著與英美日法等國的議員相比,大家都會同意:立法院裡的服裝準則(dress code)是極端不對等,其背後代表著人格和禮儀的不對等。
立委的態度、禮儀和國會運作效率之所以一樣重要,主要是著眼於「為官環境」。且看立法院長年以來的氛圍,充滿對官員的鄙夷與羞辱,久而久之則「來者不善、善者不來」,有骨氣、有尊嚴的人根本不願意入閣,以免在立法院受到無理的羞辱。其結果,當然造成行政部門的反淘汰,執政品質弱化。而行政部門的孱弱表現,又使得立委更看不起官員,於是咆哮責罵拍桌,更惡化了為官環境。如此惡性循環,絕對是當前台灣政治敗壞的主要原因之一。蔡英文要談新政治,究其根本,必須要求民進黨立委問政的態度、禮儀、談吐徹底改變。
國會議事改革,大家都贊成;但單單改革議事不足以竟其功,我們希望各黨各派都能對議事禮儀、問政風範、人格尊重投予關注。立委缺乏禮儀與風範,國會不可能有議事品質,而台灣惡劣的政治環境也就不可能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