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黑白集.揮舞國旗是不是台獨
.經濟日報社論.加入經貿整合 台灣沒本錢拖延
經濟/加入經貿整合 台灣沒本錢拖延
2016-01-21 02:0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從出口連續衰退到兩岸經貿變數,新政府與新國會還沒上任,就已經面對險峻的經濟情勢;其中壓力最大的挑戰之一,是完成兩岸服貿及貨貿協議,以及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等區域整合組織。我們期盼蔡總統能以完全執政作為後盾,帶領台灣在國際經貿舞台順利達陣。
兩岸服貿、貨貿以及TPP之所以成為重中之重的原因,來自幾個方面。第一是時間上的壓力:產業界對服貿及貨貿協議的期盼,很大一部分來自於中韓及「中日韓」這二個FTA在中國市場對我方造成的排擠。中韓FTA已經生效一個月,而中日韓FTA也在去年11月宣示將擱置政治爭議,加速談判。事實上,中日韓三國都是「東協加六」(RCEP)的談判成員,而RCEP又預計於今年中完成,所以無論怎麼看,我方的時間壓力都會愈來愈大。TPP也是相同問題,最慢在兩年後就要面對能否加入的決戰點。重點是,這些時間表的快慢都不是台灣單方能決定的,而且不會因為台灣的猶豫而暫停。因此要不要讓服貿、貨貿過關?如何準備加入TPP?都是限時搶答題,無法再拖。
第二個原因在於影響層面廣泛。服貿、貨貿不但涉及敏感的市場開放,更牽扯著兩岸經貿互動的基本路線爭議。TPP的影響更是無遠弗屆,除了含萊克多巴氨的豬肉要解禁,進口關稅基本100%消除外,還有法規透明義務、智財權擴大保護,更重要的是食安管制要科學證據、風險評估及管理選項的比較。影響層面從產業延伸到政府運作,且要處理的議題既多且雜。
TPP另一個複雜的原因,在於其中如法規透明、電子商務、投資人爭端解決等規定,範圍都超越政府主管機關的界線,因而有時找不到對應的主管機關,有時一個議題涉及好幾個部會而沒人負責處理,光是確定主管機關、提升準備程度就要費一番功夫。
時間壓力加上問題複雜,是蔡總統及新政府在兩岸及區域經濟整合上馬上需要面對的挑戰。我們願提出以下的建言,供新政府參考。
一、急事緩辦,謀定而後動:服貿、貨貿及TPP都很急,但也都很敏感,因此新政府不急著一頭栽進技術問題的解決,而需要先看清楚整體情勢,找出弱點及強項,釐清各項問題的本質爭議是資訊不足、對話不夠、輔導協助過少,還是政治惡鬥使然,再決定如何對症下藥。
二、以創意的組織處理新興問題:蔡總統的政見曾指出,將於行政院仿效日本設立TPP推動本部,在新國會推動跨黨派的TPP小組。這二個構想都具有高度創意,而能契合TPP超越傳統界線的挑戰。目前推動TPP(以及其他經濟整合)的工作往往是經濟部一頭熱,其他部會能拖就拖,導致準備不足,而無法提出完整說帖,說服國人及可能受害產業。未來提升至行政院層級才能統一各部會的準備程度,且有效解決需要跨部會的分工問題。
三、擴大落實產業及勞工調整輔導機制:去年12月,政府非常有效率的完成了「因應貿易自由化調整支援條例」的立法,算是踏出產業調整輔導法制化的第一步。但對受衝擊的產業及勞工而言,立法不是重點,輔導是否到位才是關鍵,更何況這個條例對於「勞工」的著墨很少,都交給勞動部後續辦理,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
四、深化透明與監督機制:兩岸簽署協議已有監督條例準備立法中,但TPP卻只有「條約締結法」,二者對於透明化及國會、社會的參與規定極為懸殊,「條約締結法」幾乎沒有相關規定。在TPP一樣敏感的情況下,我們建議就算不修法,政府也應該比照兩岸監督條例的規定,作為TPP透明及參與的準則。
加入區域整合是對外談判,對內協調溝通的高度藝術,能否取得平衡,是成功關鍵,有待新政府新作為來化解。
聯合/揮舞國旗是不是台獨
2016-01-21 02:0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圖為日前「為台灣安定而走」大遊行,現場國旗飄揚場面壯觀。 聯合報資料照片
網友起底,黃安一月八日在微博中寫道:「一位叫周子瑜的台灣女孩,去年她在韓國電視上揮台灣國旗,我就曾發微博舉報她。」
所以,黃安說「未說過揮舞中華民國國旗就是台獨」,是一句謊話。若要挑語病,他當時甚且把「中華民國國旗」說成「台灣國旗」。
姑不談黃安的愈描愈黑,但「揮舞中華民國國旗是不是台獨」,卻是一個可以探究的話題。
此事也許可有兩種看法:一、把支持國旗者視為台獨,這是踩到了所有台灣人的底線。正如請辭的國民黨發言人楊偉中說,「關於周子瑜事件 ,我是台獨分子」。楊偉中的意思是,若將持中華民國國旗視作台獨,已是退無可退,忍無可忍。二、然而,也有持國旗者實際上是台獨,那就是借殼上市,也是民進黨最受質疑之處,但這是另一回事。
「一中各表」的脆弱,是周子瑜事件帶給台灣人的最大共同感受。事態嚴重,大陸民間評論指黃安是「兩岸交流千古罪人」,北京官方的介入則是關閉黃安的微博,停播他的節目,並立馬在央視播出周子瑜的畫面。可見,北京也並非贊同「持中華民國國旗者等於台獨」的觀點。
經由此次風暴,北京至少在國旗問題上必須有更明確的說法。黃安自認立了功,卻不知闖了大禍。如果不說清楚,像周子瑜、張懸、徐若瑄(東京影展)之類的事件,必然仍會爆發。
周子瑜事件凸顯了台灣人的底線。北京的「去中華民國化」,使中華民國的國號、國旗、國歌長期受辱;若護持中華民國國旗也被視為台獨,台灣有幾個人不是台獨?
大陸方面不能只希望看見蔡英文揮國旗,卻不容周子瑜、張懸、徐若瑄護持國旗。
聯合/蔡英文如何重振台灣經濟
2016-01-21 02:0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這次勝選,一般認為主要是因為馬政府八年來政績欠佳;那麼,蔡英文最大的挑戰,當然就是要「把對手做不好的事情做好」。再問,馬政府究竟哪些事最激起廣大人民反感呢?說起來諷刺,其實就是國民黨自以為拿手的「經濟」。
過去數十年,台灣對內對外最引以為傲的事就是經濟起飛。台灣從一九五○年代的農業與輕工業經濟架構出發,GDP一路以接近十%的年成長率飆升,到近年每人年所得近兩萬三千美元,確實難能可貴。但是,過去的光榮並不保證日後的一帆風順;事實上,台灣今天經濟的問題,恐怕有一部分正是肇因於以往的順遂。「經濟奇蹟」、「亞洲四小龍」的榮譽勳章,使國人誤以為經濟成長發展是手到擒來的理所當然之事,不覺得自己須要改變。
由幾個面向,可以看出台灣經濟情境之今非昔比。就成長率而言,台灣已從數十年前動輒八趴、九趴的表現,退化成近年保一、保二的淒慘掙扎。就分配公平而言,台灣從一九八○年前「所得成長與分配平均同步」的罕見特例,惡化成近年貧富差距的急速擴大。就薪資成長而言,早年台灣的薪資上漲率甚至超越經濟成長率;但是近十五年卻是薪資成長率只剩下一%。就財政結構而言,台灣人對健保、勞保、長照等社會福利的期待和依賴越來越高,但是財政收入結構卻明顯難以支撐。就外在競爭環境而言,中國大陸與韓國等對手的經濟實力與積極度都與廿年前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台灣卻在原地踏步,一點一滴流失國際競爭優勢。
對台灣處境有粗略了解的人,都能體會當前經濟環境之嚴峻。對內,新政府首先必須要正確認識當前經濟亟需轉型的事實。台灣以往賴以成功的OEM代工、拚成本接單等經營模式,早就不敵對岸與新興東南亞國家。即使是蔡英文揭櫫的五大產業(綠能、生技、物聯網、國防、機械),台灣的相對優勢也極單薄,並不足恃。而所謂轉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必須要先了解開拓新產業的關鍵環節、知曉當前制度環境的不利因素、扭轉過往的錯誤,才有可能成功。
過去十幾年,多數政府方案或追求短暫景氣數字,或套用諸如「創新經濟」、「工業4.0」等流行名詞,表面功夫居多,積極落實殊少。事到如今,新政府必須要找到真正對經濟轉型有認識的專家,認真規劃新的經濟政策,才有可能找到正確解方;若是路走偏了,後果必不堪設想。
其次,創新經濟通常會帶來「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弊病。台灣邁向創新經濟之際要如何兼顧社會公平與弱勢照顧,更是新政府的挑戰。法國經濟學者皮凱提所描述的「百分之一對百分之九十九」,正是歐美許多國家在知識經濟時代走上的岔路。台灣要如何避免重蹈覆轍,必須要在規劃創新轉型之際就一併思考。
第三,台灣經濟轉型不只是一個內部改造工程,也涉及外在環境的經營。台灣的貿易依存度高,當然希望靠著加入區域經貿組織而闖蕩全球。另一方面,即使是內部的轉型改造,也需要在人才、設備、場域測試、產品運銷各面向與國際互通聲息。但由於中共的國際影響,台灣的對外經貿空間與兩岸關係密切相連。如果兩岸關係走僵了,必然也會影響我們內部轉型的改造。
前述這種內在經濟改造與外在兩岸關係的糾結,也許正是民進黨政府最難處理的環節。民進黨強烈的獨立情結,當然是對岸最在意的。如果中共執意圍堵,必然會使台灣內部轉型的努力事倍功半。而一旦經濟發展受挫,台灣與對岸互動的實力基礎將受挫,也將不利於外在的穩定。
簡單地說,台灣的經濟實力,是我們在兩岸與國際形勢不利的環境下「苦撐待變」的本錢。有少數暴虎馮河之輩輕易地把「尊嚴」與「經濟」二分,復將「公平」與「成長」二分,而且認為前者優先;這恐怕是簡化問題的思考。民粹人士可以這樣想,執政者卻不能如此天真偏執。台灣顯然沒有民粹內耗的時間;民進黨卻還堅持要拖到五月才組閣,但是台灣經濟還能拖多久,恐怕才是人民最關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