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

聯合/民進黨對貨貿談判為何如此曖昧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對貨貿談判為何如此曖昧
.聯合報黑白集.春蠶到死絲方盡
.經濟日報社論.城市安全系統建構刻不容緩
.聯晚午後熱評.台灣不可能不反恐





聯合/民進黨對貨貿談判為何如此曖昧


2015-11-27 02:1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剛結束的《兩岸貨貿協議》協商未能收尾完成,若要在年底談完,只剩下個月第十三回合談判這個機會。明年大選過後,兩岸政治情勢非常可能出現許多新變數。我們希望兩岸都必須有機會之窗稍縱即逝的體認,瞭解若今年無法完成貨貿協商,很可能就要歸零重來的挑戰,盡力促成。
這次貨貿協商有兩大特色。第一,是談判進展迅速。根據相關官員對外說明的資料看,兩岸對於絕大部分的自由化議題都已經取得共識,只剩些許難度很高的問題有待解決。套句談判術語,就是「著陸區」(landing zone)已經在眼前了。第二,儘管抗議聲依舊不斷,但貨貿並未成為這次選舉的熱議話題。更耐人尋味的是,民進黨對貨貿加速協商表面一副事不關己、卻又帶幾分樂觀其成的曖昧態度,也引起民間團體的不滿。
對於《貨貿協議》的意義與衝擊,國內各界仍有許多不同看法。隨著《中韓FTA》(自貿協定)即將生效,《中日韓FTA》進度又不斷加速,我國業者受到的威脅感越來越強烈,產業競爭空間也被壓得越來越小。《貨貿協議》當然不是萬靈丹,但至少能給國內業者多一點對抗和抵擋的武器;這項功能證據鑿鑿,很難否認或抹殺。也因此,連一向對兩岸經濟依賴問題抱持高度戒心的民進黨,都很難不「樂觀其成」。
反對者堅稱,兩岸貨貿協議將導致台灣加深對中國大陸的依賴,並將因為開放陸貨而犧牲農民及弱勢產業的權益。從經濟面來看,這些說法,都可能失之偏頗。請問:難道不簽貨貿協議,業者就從此不再跟中國做生意?反過來說,如果沒有兩岸貨貿協議,業者可能將被迫選擇離開台灣轉赴大陸投資設廠,藉此對抗日、韓的競爭(因為在當地生產無須付關稅)。如此一來,豈不是更加深依賴,而台灣更空洞化?
進一步看,在貨貿協議下擴大開放千餘項大陸貨品,其利弊是非,也受到反對者過度扭曲。事實上,所謂「開放」,是指讓大陸貨品得以「比照其他WTO成員國」的條件進口至台灣。換句話說,這些貨品,我國早已對全球其他國家開放至少十餘年,只是當年排除了大陸;何況,陸貨進口時該向我繳交的關稅,一毛也沒減少。
以最近常被提到的紅豆餡為例,我國在WTO的關稅稅率高達每公斤廿二元,而且還保留實施「特別防衛機制」的權利。亦即,一旦進口量達到我國預設的門檻時,就可以直接提高關稅,甚至禁止進口。假設《貨貿協議》是按照WTO的條件開放,則開放陸貨並不代表它可以如入無人之境般長驅直入。更何況,大陸製品就算價格便宜,但其品質根本無法與台灣本地製品相比。
如果不抱著畏懼或歧視心理,加速洽簽《貨貿協議》的算盤,看來對我方更有利。加上藍綠兩黨都支持完成談判,下一個問題便是:要在何時完成最好?我們認為,今年完成談判,其價值明顯大於明年。
主要是,明年一月中即將大選,選後看守期的政府若還繼續談判,勢必會招致諸多爭議;因此,一切就要被拖到五二○新政府上任再說。尤其,目前看來明年政黨輪替的機率極高,但民進黨的兩岸政策,目前卻只有縹緲的標題和模糊的概念;而且北京到時會如何反應,仍是高深莫測。因此,台灣選後新局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可能最厲害的「國師」都很難算出,這必將影響貨貿協議的進度。趁著現在兩岸都有意願,「馬習會」後雙方的政治善意猶在,雙邊一鼓作氣完成協商,才是對台灣和兩岸的未來最有利的作法。如果留下一個半成品,或者殘壘,最後無以為繼,將徒呼負負。
貨貿協議剩下的議題,看來數目不多,但難度很高。例如,對於七○七農產品,我方堅持不開放,而大陸則主張應該納入正常化範圍。又如,在涉及何謂「台灣製造」的工具機或汽車的原產地規則上,雙方似乎也仍僵持不下。若只看產業利益及影響,兩岸都有其堅持的理由;但若由完成貨貿協議對台灣及對兩岸的意義,以及為這六年來波折不斷的ECFA譜下最終曲的高度來看,只要兩岸領導人一個轉念,這些爭執都不該是阻礙大局的因素。

聯合/春蠶到死絲方盡


2015-11-27 02:1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面對民進黨可能重返執政的情勢,在兩岸政策上,馬英九總統有兩種選擇:一、過河拆橋,讓後人無以為繼。二、繼續搭橋,為後繼者開路。
馬英九選擇的是後者:過河不拆橋,且繼續搭橋。對岸的習近平團隊似亦作此想,因此才有了舉世矚目的馬習會。馬英九稱此為「跨海大橋」,可謂名副其實。
至於民進黨及蔡英文,要將馬習的動作視為搭橋,或看成「框限台灣未來」。不能不識好歹,不知禍福;這是政治智慧的問題,更是政治境界的問題。
馬英九在馬習會上,發言逾時,幾至和盤托出,有人認為流於瑣碎,但也流露出其唯恐言猶未盡的急切。其言大致包羅四方面:一、政治論述,強調「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二、兩岸安全,撤飛彈、高層熱線。三、國際空間,區域組織、TPP、RCEP、NGO、亞投行、一帶一路。四、兩岸協議,陸客中轉,互設辦事處,貨貿協議。種種切切,皆在搭橋。
馬習會後趕工,首先上路的是貨貿協議談判。頗有進展,但主要卡在農產品;北京主張比照WTO成員國待遇,但馬政府未鬆口。如果北京願將農產品的爭議擱置,此約即不無可能在年內簽成。即使簽不成,也是走多遠算多遠。
想像如果民進黨重返執政之日,在兩岸關係上,「兩岸領導人會談平台」已經架設,「一中各表」也有了進一步的開展,ECFA漸趨完善……。這將使新總統省去多少周折辛苦,民進黨該當飲水思源,還是斥為「框限台灣未來」?
在民進黨即將「概括承受」之際,蔡英文不能不承認: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這是馬英九在兩岸政策努力的寫照。

經濟/城市安全系統建構刻不容緩


2015-11-27 02:1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法國巴黎11月13日發生大規模恐怖攻擊,造成嚴重死傷。根據倫敦金融時報報導,法國的旅館與餐飲業營運因此重挫,長期的經濟發展也不樂觀。由於伊斯蘭國通過社交網路宣稱,接下來襲擊的目標將鎖定羅馬、倫敦、華盛頓等首都。因安全受到威脅,這些城市已開始提升維安程度。
事實上,除了恐怖攻擊外,全球主要城市在以下的幾個關鍵趨勢發展下,也面臨許多其他安全方面的挑戰。首先是都市化與人口朝向都市集中:都市化(Urbanization)為區域中的人口朝向城市集中的過程,隨著都市化現象,將進一步造成都市維生體系供給的壓力。根據聯合國預估,全球人口超過500萬的都市於2015年有73個、2020年86個、2030年將達104個。由於人口的集中與供給及維生體系的壓力提高,將使得都市災害的類型變得更為複雜,都市災害的風險也將持續提升。
其次是高齡人口增加與人口結構改變的趨勢:由於醫療水平提高,人類平均餘命增加,高齡人口持續上升。全球60歲以上人口比將從1950年的8%上升至2025年的15%,預計將有12億人。其中已開發國家老化趨勢最為顯著,將帶動人口結構的變化,台灣更是高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人口結構朝向高齡化發展,都市發展必須回應高齡者的需要,亦即國民更為老化與脆弱的同時,災害應變的能力亦須提升。
而除了人口高齡化外,重要基礎建設老舊化也對城市安全帶來嚴重威脅。以國內而言,根據估計共有390座主要河川橋樑超過40年,其中以南投縣的61座為最多,其次為嘉義縣、彰化縣以及台中市。橋樑為主要的基礎建設類型,以50年使用期為分界,台灣在2025年時將有1,090座主要橋樑年齡突破50年,開始進入維修與更新的高峰期,屆時勢必將投入大量的人力與資源進行建設及維護。
已開發國家城市因都市化時間較早,包含機場、公有住宅、橋樑、學校、煤氣與水管線等基礎建設更是老化嚴重。根據統計,紐約市機場等基礎建設平均年齡已超過40年;日本國土交通省估計2023年後所管轄之道路、行政設施等十領域的維護管理、修補相關費用將增加四成。而隨著時間的推進,台灣與已開發國家將面臨相同的問題,未來如何創造在成本面具有競爭力、使用面具有效率的技術與產品,以因應即將到來的工程維修高峰期,並降低可能出現的城市災害風險,也是需要未雨綢繆的課題。
從上述的分析可以了解,未來的城市需求與課題,將日益朝「人口集中化」、「老朽化」(包括人口老化、基礎建設老化)發展,也因為如此,城市災害發生的風險與頻率將進一步提高,汙染、資源運用及公眾安全勢將成為城市安全系統必須解決的課題。
不過,觀察傳統的城市安全系統,大部分因缺乏資通訊相關技術的導入,也無環境偵測與判定能力,無法因地制宜提出解決方案,尤其存在於都市的各系統之間,如交通、預警、防災、犯罪打擊等系統各自獨立,缺乏綜合治理與統合的能力,而且安全系統的維護,如硬體、軟體的建設高度仰賴人力進行檢測與更新,讓城市安全系統更顯脆弱,2014年高雄以及新北市新店發生的氣爆事件,就凸顯了這方面的問題。
因此,未來如何藉由資通訊與智慧連結的產品與服務技術的導入,以達到更有效率的預警、災害疏散的功能,讓城市治理及安全體系更為健全,將是城市永續發展最關鍵的議題之一。而這些應用系統的建置,預期產生的資訊與數據將大幅增加,可以協助掌握與分析出更多的服務需求,帶動相關解決方案及就業機會,也可進一步促成相關廠商的投入,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聯晚/台灣不可能不反恐


2015-11-26 15:25 聯合晚報 午後熱評


中華民國國旗出現在恐怖組織伊斯蘭國恐嚇全球的影片當中,這應該是美國總統歐巴馬最近公開發言的效應。台灣被恐怖組織點名,許多立委馬上搧風點火,炒作恐慌,好似恐怖組織已經針對台灣發起恐怖活動。立委這種廉價的問政花招,除了讓民眾更慌亂,無濟於事,台灣想要獨善其身,避免捲入無謂反恐紛爭,也不太可能。
恐怖活動影響深遠,不能小看。塞爾維亞青年暗殺奧地利大公,觸發了第一次大戰,生靈塗炭,戰後秩序安排不當,不只是預埋了二次大戰的前因,現代中東以阿衝突,更可以說都是來自當時。
台灣當然要與國際社會反恐,但是面對恐怖組織,是非黑白也非一成不變,若不能審時度勢,就可能無端受累。美國政策不與恐怖分子打交道,1980年代雷根總統卻私下與伊朗交易,把以色列的飛彈賣給伊朗,交換伊朗協助釋放被恐怖份子綁架的美國人,軍售款項又拿來顛覆尼加拉瓜。伊朗軍售醜聞中,以色列能拒絕美國嗎?答案很明顯。
1980年代,美國支持阿富汗反抗軍對抗蘇聯,這個反抗組織成員,日後促成了911恐怖攻擊活動。美國提供給阿富汗打蘇俄直升機的刺針飛彈,被恐怖份子拿來對付以色列客機。兩伊戰爭,美國支持伊拉克,幾十年後,雙方反目成仇,美國以反恐名義攻打伊拉克。敵我陣營其實是隨時空轉換,並不固定。
反恐是維持國際秩序的必要,但大國總有個別算計,美國前些年鼓吹阿拉伯世界民主改革,回教世界秩序大亂,激進恐怖組織馬上又活躍起來,造成國際局勢動盪不安。今日難民問題、歐洲恐怖事件都因中東混亂而起。但台灣能不支持民主改革嗎?台灣當然要支持國際反恐合作,可是要怎麼作,才能在追求和平的同時,也讓我們趨吉避凶,那考驗國家領導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