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陸配參政 莫坐視陸委會曲解法律
◆ 星期透視/二○二五年話兩岸 誰在乎和平?
◆ 校園手機管理 關鍵在學生自控力
◆ 「直美潮」 錯在醫療體系崩壞
◆ 名家縱論/大法官選任的博弈
◆ 高虹安案釋憲 捲起憲政千堆雪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名家縱論/大法官選任的博弈
2025-01-05 01:50 聯合報/ 蘇永欽(作者為政大講座教授)
憲法訴訟法修正案通過後,出缺的七個大法官席位也在上周完成同意權行使的程序,結果七位被提名人全部鎩羽。三個黨團開出來的票整整齊齊,一張都沒跑。從結果看,三方的決策都很理性,只有看戲的變傻瓜,制度變成笑話。
按照通過的民眾黨版本憲訴法規定,憲法法庭要做成法規範違憲判決,從十五位足額去考量,至少要有十位大法官參與評議(等同原定總額三分之二),及九位大法官同意(比原定總額過半多一)。在因出缺七位總額只剩八位,變成至少要補進兩位才能做成有效評決。因為非常可能第一個試刀的法律就是同時通過的財劃法、選罷法,國民黨團對七位被提名人全部否決,民眾黨團只對被提名人劉靜怡教授全部同意,民進黨團偏又一致否決了劉教授。
藍白顯然有一個默契,就是僅有八位成員的憲法法庭非常可能對控制其決策權的新規定採共同抵制立場,因此補進大法官最多只能一位,以確保即使九位大法官共同認定違憲,仍因未達最低評決人數而無法做成有效判決。可控制五十四票的藍評估綠的五十一票必然支持全部被提名人,白為凸顯其獨立性而支持一位的機率也甚高,為確保三法不至白忙一場,只有全部否決一途。
白果然只對一位被提名人做了象徵性支持,讓人嚇一跳的是綠竟全票否決劉教授,甘冒藍白若各支持一位,而使本可由十位大法官共同宣告憲訴法條文違憲的機會消逝。但有如立院魅影的綠大黨鞭,怎會算不出來兩黨最多只可容一位出線的算盤,又何須平白放棄殺雞儆猴的沒本生意?
所以嚇傻的本來就傻,博弈研究真正的意義在於揭示制度的盲點。我很早就說,美國選任文武百官所用的總統提名、參院同意的程序,最重要的條件就在行政和立法的相互獨立制約,以及與此配套的柔性政黨體制。歐洲採內閣制或半總統制的國家幾乎都靠相當剛性的政黨政治才能運作,博弈的主體全然不同,所以不會套用美國制度。這一齣鬧劇,應該讓大家看清現行選任方式的荒謬。
我也反覆講過,在我們這樣的半總統制之下,對於明定於憲法的提名同意制度,真正值得借鑑的運作方式,就是把同意的門檻調高到三分之二,迫使主要政黨通過協商來決定獨立機關成員,才會看到可以積極確保公共利益實現的博弈。
歸根結柢,先要問的是找什麼人?第一,專業知識、人品和抗壓性夠高的人,第二,其整體組成一定要能兼顧理論與實務,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機關成員在價值上必須呈現多元,才能找到最佳的化解憲政衝突之道。
如果選任制度完全忽略最後一點,博弈的結果還會禍及前兩點,過去幾年的情況就很明顯:完全執政而又採簡單多數的同意門檻,其結果就是,不但選出來的人想法差不多,以致整體的價值觀經常衝撞社會主流,而且跳過不同價值族群中的優秀者,整體品質只會不斷下降。而且這幾年偶見可以為不同價值觀點發出微弱聲音的,反而是內斂不多言的實務菁英,但這次七位被提名人竟然只剩一位法官!
足見博弈本身不是問題,博弈結果凸顯的制度問題更值得關注。缺額還是要補,或許賴總統會重新考量如何通過政黨協商去找出最好的人選,有關同意權門檻的提高,更不妨列入下次修立院職權行使法的優先事項。真心希望那些還沒看清少數政府才是當下所有憲政問題癥結的學者和律師們再想一想:面對為堅持少數執政而不惜操弄本應保護民主憲政機關的作為,在野黨除了堅決反制外,還能做什麼?
星期透視/二○二五年話兩岸 誰在乎和平?
2025-01-05 01:53 聯合報/ 趙建民(作者為政大國發所兼任教授、陸委會前副主委)
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的兩岸關係危機四伏,年初,大陸漁船進入金門水域發生爭執,陸方宣布金門不存在限制水域;五月,國台辦稱賴清德的就職演說是一篇「徹頭徹尾的台獨自白」,隨即發動「聯合利劍」演習, BBC 將之稱為陸方首次模擬全面攻台,隨後,大陸宣布終止一三四項 ECFA 關稅減讓。賴總統國慶講話後,解放軍二度發起利劍演習,六個演習區全部進入台灣鄰接區,外媒稱目的在於封鎖港口、阻絕外援。十二月初賴總統結束南太訪問後,解放軍再度發動演習,國安人士稱共軍在第一島鏈部署船艦史無前例,國防部成立各級應變中心。若將去年台海喻為瀕戰應不為過,今年有可能好轉嗎?
按理說,國安出現空前危機,我方應竭力尋求緩和才對,但賴清德的新年講話卻只有「備戰」一個選項,承諾提高國防支出,提升社會防衛韌性,沒有避險,沒有開拓、沒有國家利益。台灣購買的武器多到美國來不及生產,川普尚未登台,賴清德又忙不迭的遞出新的採購清單,以兩岸實力差距,我方能維持長期軍備競賽嗎?而台灣淺碟式經濟造成的結構性脆弱如何消除?
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美中台同時出現強勢領導,兩岸關係將更加嚴峻。
首先,川普尚未就任,就已語驚四方,要收回巴拉馬運河,向丹麥購買格陵蘭島,稱加拿大可以變為美國的一州。看起來川普深諳「取法於上僅得為中」之理,他漫天要價是否用以壓迫加、墨強化邊境管控,進而抑制在中南美日漸壯大的中國影響力?川老大的心思難測,但可以確定的是,他提出這些看似無厘頭的方案,背後定有算計。巧的是,川普至今針對的全是民主友邦,對中國反而要求法院暫停審理 TikTok,令人好奇的是,未來對台灣會不會也漫天要價?
從蔡英文執政以來,台灣「抗中」走的是意識形態和體制對抗,和美西等國的對中政策並不相同,也使得美中台陷入最敏感的台灣法理主權之爭。在美中雙邊會晤中,美方不斷向中方保證不支持台獨,甚至擴大不支持的範圍,私下卻又常出現和官方立場相悖的立論,導致中方認為美方「掏空一中」。未來川普對中端出關稅手段時,中方強力回擊可期,最近拜登對中高科技制裁,中方禁運稀土可以為證,屆時川普如何運用台灣這張牌?會不會也出現取法於上的瘋狂要價?
其次,中國正面對三十年來最艱難的挑戰,疫情後經濟持續低迷,生產過剩導致通縮,雖在九月出台不少刺激成長措施,但成效不彰。川普若對中國加徵六十%關稅,今年大陸經濟成長率將掉到四%以下。大陸對戰略產業的補貼政策,未來會有更多國家加入制裁行列,提振內需勢在必行。但大陸製造了全球三成的產品,GDP 占全球十八%,但消費卻只占九%,此乃因為政府將大量預算投入基建、國防,社會福利體系不完整,民眾不敢隨意花錢。去年大規模暴力事件層出不窮,社會不安情緒浮現,習近平在台美問題上,沒有退讓空間。
賴總統桀驁不羈、從不妥協,在蔡英文的基礎上,從歷史與國際面,推動「兩國論」的法制建構,突出主權未定,強調推動台灣主體性的國家認同,將閩南語改稱「台灣台語」,兩岸關係較蔡英文時期更加險惡並不意外。
受到民進黨意識形態挾持,兩岸關係逐漸步上不歸路,跨黨派機制的建立刻不容緩!
談陸配參政 莫坐視陸委會曲解法律
2025-01-05 01:47 聯合報/ 楊穎超/大學教師(台北市)
陸委會副主委兼發言人梁文傑」。記者陳政錄/攝影
有立委認為內政部解除具陸配身分的南投縣前議員史雪燕職務,有「新兩國論」嫌疑,並提及所有大陸地區人民就是中華民國的國民;陸委會發言人跳出來稱,這跟兩國論毫無關係,並引行政院去年五月函釋指出關於大陸地區人民是不是中華民國國民一事,《入出國及移民法》規定很清楚,所謂中華民國國民是指具有中華民國國籍,居住台灣設有戶籍,或在台灣的無戶籍國民。
陸委會發言人的言論,似乎未重視憲法與《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兩岸條例》)規定、模糊行政院函釋與立委說法意旨;且系列主張頻打兩岸紅線擦邊球,中共反應如何值得注目。
首先要指出,為維護我憲政秩序,《兩岸條例》及相關解釋判例,對大陸地區人民與我國國民身分關係已有規範,不僅要求入籍者放棄對岸戶籍,參政規定更嚴。但此次解除史前議員職務的理由,卻是官署引《國籍法》等,認為史雪燕有我憲法秩序所不承認的國家國籍,這就是在講兩國;而官署所提的行政院函釋迴避了司法判決關於《兩岸條例》規定意旨的引用,只說國民身分的認定,「不能僅用函釋來替代」。政院函釋恐有爭議。
其次,筆者認為陸委會發言人有模糊行政院函釋與立委說法意旨之嫌,是因為六年多前,一名陸籍男子來台觀光遭路燈電擊身亡,家屬提國賠訴訟,台灣高雄地院依據法務部八十二年函,以及《兩岸條例》第二條第二款及第四款規定意旨,認定大陸地區人民也屬於中華民國人民,判決國賠。
行政院為此做出解釋,焦點放在大陸地區人民並不具有我國國籍,非屬中華民國國民,自不享有或負擔國民的權利義務。但在史雪燕案中,談的是擁有我戶籍的陸配參政,陸委會高層發言如果從就事論事觀點來看,是在打迷糊仗。
第三,根據權力分立原理,立委代表民意,法院判例則有守護憲法、伸張人民權利功能,行政院的絕大多數見解無法拘束其他機關,反之其他機關則有權拘束行政院。此次行政院下屬單位正式發言卻率爾指稱其他憲政機關說法錯誤,應該指正。其正當性與合法性基礎不足。
第四,《入出國及移民法》、《國籍法》主管機關為內政部,目的之一在規範移民事務;陸委會為統籌協調或處理包括各機關辦理《兩岸條例》等事項之協調審議,此次卻忽然跳出來表示意見,未免撈過界。陸委會如能依《兩岸條例》提出見解會更好。
說到底,行政官員表面在談法理,但立委立論基礎是憲法、法律、法院判例及相關解釋,行政機關卻說人家是錯的,底氣其實是自恃當前民意。要提醒官員的是,民意有很多面向,最多數民意是要兩岸和平,如果不顧民意所嚮,萬一擦槍走火,事後是要追究責任的;當然,此前提是在人民依理性做出判斷,因此也要提醒人民,政府依法行政是底線,如果坐視官員曲解法律,將來膽子愈玩愈大,後悔也來不及了。
校園手機管理 關鍵在學生自控力
2025-01-05 01:53 聯合報/ 李姵瑩/科技業(新北市)
隨著智慧型手機成為現代學生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校園內的手機管理逐漸成為教育現場的一大挑戰。教育部將於今年二月修訂「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園行動載具使用原則」,強調「關機為原則,統一保管」的政策方向。這項政策背後的良苦用心無可否認,然而,如何在實際教學現場有效執行,並同時維護師生之間的信任關係,卻是不得不面對的現實難題。
智慧型手機帶來的便利性無可否認,它讓學生可以即時查詢資料、獲取最新資訊,甚至在特定課堂上成為學習工具。然而,當手機的使用脫離控制時,問題便接踵而來。許多學生沉迷於手機遊戲、社群媒體,甚至在課堂上偷偷使用手機進行非學習活動,這些行為嚴重影響學習專注力與教學效果。
更讓人頭痛的是,當要求學生繳交手機時,部分學生竟使用「AB機」或者購買「假手機」來應對檢查。這種對策心理已經超越單純的手機管理問題,成為教育現場中師生信任關係的一道鴻溝。
一方面,理解手機在學習與緊急聯絡上的實用性,不能簡單地全面禁止;另一方面,當學生使用手機取代面對面的溝通,或過度依賴手機導致學習成效下滑時,又不得不加強管制。
但無論是學校政策還是規範,往往只能達到表面效果,卻難以真正改變學生的行為習慣。這不僅耗費大量時間與精力,也讓師生之間的對立逐漸加深。
此外,手機統一保管政策的執行,在實務操作上也存在許多挑戰。許多學校並未提供完善的手機存放設施,手機的保管責任常常落在班導師或科任老師身上。一旦手機在存放期間發生遺失或損壞,責任歸屬便成為棘手問題。
在忙碌的教學工作之餘,還要花費大量時間處理手機的檢查與存放,無疑加重了工作壓力。希望透過有效的政策,真正協助解決問題,而不是將更多的責任轉嫁到現場人員身上,成為學生與家長間的「仲裁者」。
手機管理的核心問題其實不在於設備本身,而在於學生的自律性與數位素養。如果單靠嚴格的規範和檢查,學生只會想方設法鑽漏洞,甚至產生更強烈的反抗心理。更應關注的是,如何在日常教育中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手機使用觀念。透過課堂討論、實際案例分析,甚至是將數位素養納入正式課程中,幫助學生培養自主控管的能力,或許才是長遠之道。
此外,家長在這個議題上顯得格外重要。經常有學生在學校被嚴格管理,但回家後卻毫無節制地使用手機,甚至在家長縱容下通宵打遊戲或瀏覽無益內容。這種學校與家庭教育上的不一致,讓校園手機管理的努力大打折扣。因此,學校與家長間須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係,共同監督與引導學生合理使用手機,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機制。
支持教育部推動「關機為原則,統一保管」的政策方向,但同時也希望政策能夠更細緻地考量執行面臨的各種現實問題。包括如何提供安全且便利的手機存放設施,如何減輕檢查與管理過程中的負擔,以及如何建立更具彈性的管理規範,讓學校在政策框架下,根據自身需求進行靈活調整。
最終,手機管理的目標不應是完全消除手機的存在,而是讓手機成為教育的輔助工具,而非學習的阻礙。期望透過家庭、學校、個人的共同努力,建立更健康、有效的手機使用文化,讓學生都能在科技時代中找到學習與生活的平衡。唯有如此,這場手機管理的拉鋸戰,才能真正走向雙贏。
「直美潮」 錯在醫療體系崩壞
2025-01-05 01:52 聯合報/ 盧俊瑋/皮膚科助理教授(台北市)
聯合報五版昨天報導年輕醫師「直美」潮,恐衝擊醫療品質。「直美」是指年輕醫師在完成學士後醫學訓練(PGY)甚至尚未完成時,就直接受聘於醫美診所,不經過專科醫師訓練,快速進入高收入行業的現象。這一現象並非個別案例,甚至發生在不少來自頂尖醫學院的畢業生身上。我的同梯同學中,甚至有人連 PGY 訓練都未完成,就已進入醫美行業「發大財」。
對於選擇「直美」的年輕醫師,許多醫界大頭如吳明賢、邱瀚模、林靜儀等紛紛提出批評,認為這種趨勢將導致台灣醫療體系崩壞。
然而,這些批評看似一針見血,實則忽視了台灣醫療體系的深層問題:困難科別工作強度高、薪資低,醫學中心內即使是資深主治醫師,薪水也不到自費診所的一半。當傳統醫療環境無法提供合理的薪酬與工作條件,醫師流向醫美成為自然結果。這不僅是年輕醫師的選擇,也是對長期被壓榨的體制的反抗。
更嚴重的是,政策制定者與健保官員長期以「限制健保支出」為目標,迎合民意而壓縮醫療資源的投入,導致基層與困難科別的吸引力進一步下降。當專業醫療服務的價值被低估,體系內的醫師與人才被迫選擇離開,醫療體系的崩壞便成為不可避免的結果。
要扭轉這一困局,必須從根本上改變政策導向與社會認知:停止限制健保資源的增加,正視醫療支出的必要性,健保官員與政策制定者,不應以壓低保費或削減醫療資源投入,來獲取短期民意支持。
醫療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石,增加健保資源投入是保障全民健康的長期策略。大幅改善醫療環境、提高醫師薪酬、改善工作條件,並重視困難科別的支持,是吸引醫師回歸體制的關鍵。適度調整健保給付標準,確保基層醫療與急重症醫療的價值被合理體現。
改變社會對醫療的價值認知,因為過度追求「便宜醫療」的心態,只會壓縮醫療資源,讓更多醫師離開體系。社會大眾應理解,優質醫療需要成本支持,而適當增加保費或政府補助是改善醫療環境的必要步驟。
「直美」現象並非醫師個人的錯,而是整個醫療體系的結構性問題。如果政策制定者繼續壓制醫療投入,讓醫療專業價值被忽視,醫療環境的惡化只會加劇,最終受害的仍是社會大眾。唯有從政策到社會觀念的全面改變,才能讓醫療體系重新成為年輕醫師願意投入的領域,讓醫療回歸本質,守護全民健康。
高虹安案釋憲 捲起憲政千堆雪
2025-01-05 01:50 聯合報/ 李屏生/大學法律系助理教授(台北市)
高等法院日前審理遭停職的新竹市長高虹安涉貪汙案,認為立法院組織法涉有違反憲法保障人民服公職權利意旨,裁定停審並聲請釋憲;同時,行政院將三讀通過的憲法訴訟法(憲訴法)移請立法院覆議,這兩大案進程,勢必捲起我國憲政發展的千堆雪。
高院請求憲法法庭界定立委「助理費」的性質究係對立委的補助,允其「聘用」助理及立委與助理間的定位和關係,如此才能對高虹安是否能適用貪汙治罪條例定罪作出關鍵評價。大法官如果能迅速受理並作出判決,高院聲請釋憲才有意義。
我國司法審判最被詬病的就是審理速度,美國則相反,對於社會重大矚目爭議案件常能作出迅速明確審理。例如美國最高法院在廿日拜登下台前,將在十日聽取 TikTok 禁令是否延後的辯論,就是美國最高法院從寬、從快出手最好的例子,因為對當事人而言,遲來的正義就不是正義。
高案也凸顯一個重大憲政問題,如果適用新修正的憲訴法,可能要拖上更久才有釋憲結果,高門檻更可能斷送了人民得到法令違憲判決的機會,洗刷清白也如旱望雲霓。高虹安案對民眾黨而言更是尷尬,也凸顯憲法法庭對攸關人民權益釋憲的重要性。
現行憲法法庭審理法規範憲法審查及裁判憲法審查案件,應經大法官「現有總額」三分之二以上參與評議,大法官現有總額過半數同意,才能做成判決;至於審理統一解釋法律命令案件,要有大法官現有總額過半數參與評議,參與評議大法官過半數同意,才能做成判決。
如今憲訴法修法明確定義「現有總額」為「法定總額」,即《憲法增修條文》所定的十五人,並提高憲法裁判的作成門檻,即至少十位大法官同意才能做出裁判,這對攸關國家重大憲政制度變革的釋憲事項,已是相當高的審議程序,卻可能不利於一般釋憲案。
建議立委諸公思考,能否如我國憲法,對於重大議案明白列舉,釋憲評議採高標準;至於老百姓的聲請釋憲,因為影響較小,則採取從寬、從速審理標準,如此分流,才是釋憲實務最好的折衷。
民進黨總召柯建銘和民眾黨代理主席兼總召黃國昌積怨已深,柯更揚言提出罷免院長韓國瑜,朝野惡意螺旋持續上升;對賴總統來說,內政紛擾、立院無力主導,已成施政重大拖累。賴總統既釋出善意,希望能邀請韓國瑜喝咖啡,在如今政院決議憲訴法移請立院覆議、高虹安案停審之時,或許朝野應思考黨鞭人事是否改組,進而捲起我國憲政的契機,國家萬幸,蒼生百姓萬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