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員神邏輯 怎解對海委會的質疑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社會創新 法規政策要給力
◆ 膚色論傷台印 認知戰醜化民意
◆ 學生打老師 融合教育盲點
◆ 特教生需早療與幫忙 而非隔離
◆ 面對身心障礙者 認識才能談理解
◆ 蘇丹紅流竄 打臉陳揆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社會創新 法規政策要給力
2024-03-06 03:50 聯合報/ 方元沂(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永續創新學院院長)
日前受邀參加星展銀行舉辦的「星展基金會影響力共好圈論壇」,深入討論如何在能源轉型及永續治理的趨勢下,透過經營模式與永續創新的結合,公私部門、營利與非營利組織一起跨域協作,面對永續挑戰並掌握轉型契機。
在論壇中,我與多位長年投身社創事業的朋友聊起近況,許多人都說,當前 ESG 的風潮雖帶來新商機,但也有愈來愈多本質並不是、卻自稱社會企業的公司在混淆消費者和投資人,洗綠問題變嚴重了。另一端,想發展社會創新非營利組織或慈善機構的朋友,卻受到法規的限制而難以投入。這是台灣發展社會創新的兩個瓶頸,必須制定更友善的法規與政策才有解方。
放眼國際,追求兼顧經濟、社會與環境利益共融的國家經濟,早已是永續發展的主流趨勢。然而「共融性經濟發展」不能只靠傳統追求營利為主的企業來負擔 ESG 企業社會責任,也要同步仰賴「社會暨合作經濟」(Social and Solidarity Economy, SSE),鼓勵各類私營組織運用科技或商業模式創新,解決社會、環境與氣候變遷等等的當代難題。
不論是去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促進社會和合作經濟以實現永續發展」決議,或國際勞工組織大會「合宜工作及社會與合作經濟」決議,都將「SSE 連結永續發展目標 SDGs」列為關鍵重點,建議各國建立友善社會創新發展的法規與政策,減少 SSE 發展障礙。
聯合國社會和合作經濟跨機構工作小組則建議,社會創新是集體行動,各國政府要為社創夥伴關係、聯盟或具有互補資源的多邊參與者,大力提供網路平台,建構有助永續變革的 SSE 生態系統。同時也應重視社會金融(social finance)發展,導入民間資本,支持社會創新組織所需。
此外,友善的法規和政策更是社會創新事業能否規模化、發揮影響力並永續發展關鍵。以美國社會創新發展為例,近來掀起全球 AI 產業革命的 OpenAI,正是社會創新成功案例,OpenAI 是以發展人工生成智慧 AGI,讓人類整體受益為目標的非營利機構,但因有資金需求,設立了有獲利限制的營利子公司(OpenAI Global, LLC.)。
在美國德拉瓦州公司法及聯邦稅法的彈性規定下,OpenAI 非營利機構運用公司章程,掌握營利子公司的經營權,確保子公司「以通用 AGI 造福人類」的社會使命不會飄移,任何超額獲利的回報都將歸 OpenAI 非營利組織所有,順利解決尋求資金以發展社會創新使命的障礙。
另,在社會金融支持體系的這端,美國也有友善法規的環境,鼓勵影響力投資。例如美國稅法規定慈善基金每年五%的必要公益支出中,可包含與使命相關、但獲取低於市場利潤的投資,讓慈善基金能投入影響力投資,支持 SSE 發展。
目前我國社會創新正值是否能規模化與擴大影響力的發展關鍵點,除了政府現持續推動社會創新政策2.0,也應排除非營利組織、合作社及社會使命公司投入社會創新發展的法規障礙,並降低洗綠浮濫的風險,兼顧興利與除弊,才能追上國際社會創新與永續發展的節奏。
官員神邏輯 怎解對海委會的質疑
024-03-06 00:06 聯合報/ 伍豪/文史工作者(高雄市)
季青漫畫
陸船翻覆事件,目前雙方協商已破裂。這次事件引發兩岸緊張情勢,惟官員不思積極平息外界質疑,反採取擠牙膏的方式,陸續透露片段且前後不一的說詞。在立法院的答詢中,海巡署長周美伍表示,執法過程有錄音,還有雷達航跡及影像,然「這些證據已交檢調調查中,無法公開」。
我想我方官員遲不肯公布影像的原因可能有二:其一,內容對我方有利,惟官員不知變通到了極點。其二,內容對我方不利,所以不敢公布,推給檢調了事。真實原因為何?不知道,但何者較可能?答案應該很明顯,大家心中自有公評。
更可議的是,海委會及海巡署不但擅改專案報告名稱,主委管碧玲更扯出「以原住民海巡員的升遷交換變更報告名稱」的新聞,接受質詢也不針對質詢回答,而是一再跳針、虛與委蛇,甚至對許多指控都推給「認知作戰」,企圖以烏賊戰術模糊事件衝突的焦點。
為何官員會有如此荒謬的「神邏輯」呢?或許可從人性角度思考。民國七十五年(一九八六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布坎南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官僚不是天使」。他認為,經濟學分析的基礎為人是「理性、自私」的個體,不可能在政治學領域,人就變成「高尚、利他」者。官員也是人,任何政治決策的背後,都有官僚自私的因素。
而此事件中官員的自私因素為何?心理學有個「路徑依賴理論」,就是人若做一件事,獲得正向結果,之後反復執行都得到報酬遞增的回饋,那他就會持續做這件事,並且不斷自我強化機制。筆者認為,過去執政黨從「抗中保台」獲得許多政治紅利,讓他們對此路徑形成依賴。民進黨可能認為可繼續循這條路徑軌跡辦理,因而要求官員不得輕易向對岸示弱,使官員只能以「神邏輯」硬拗到底。
在兩岸的惡意螺旋持續上升,台海陷入兵凶戰危之際,或許執政黨應思考,遇到中國,我們是否該走另一條路徑?
膚色論傷台印 認知戰醜化民意
2024-03-06 03:48 聯合報/ 方天賜 /前駐印外交官、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新竹市)
大選前便引起爭議的台印勞工備忘錄,上月中以視訊方式簽署,但有關引進印度移工的相關爭議並未落幕。主管單位日前接受採訪時,宣稱是基於「膚色」等考量而選定引進區域,引發印方不滿,連執政黨立委也加以抨擊。外交部旋在昨日澄清,稱「近日政府單位在國內社會溝通上有未盡妥適說法,導致國內社會、印度友人或國際上皆有所批評的情形,對此政府表達誠摯歉意,也會虛心檢討改進。」事實上,有關單位在處理本案時,確有許多值得商榷之處。如果不能謹慎以對,不僅傷害台印關係,也影響新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的信譽。
首先是缺乏有效的社會溝通。以簽署條約為例,雙方此次是用視訊方式簽署,其實並不尋常。因為,現在並非疫情影響或者交通中斷,只要幾小時便可以從台灣飛到印度。除非有時間壓力或特殊考量,否則通常還是會以實體方式進行簽約,畢竟是美事一件。但勞動部長在受訪中提到,即便簽署協議後,雙方也要召開工作會議討論內容,距離實際引進的時間,「至少沒有一年,也要半載」。如果是這樣,又何必急著省幾個小時的飛航時間,要用視訊方式簽署呢?官方並未對外說明其「苦衷」,便易引起不必要猜測。因為移工仲介利潤很大,難免有人會臆測,是否要趕在新政府成立前將利益分配給特定對象。
其次,政府一直將民眾的擔憂跟認知戰混為一談。政府需要判別那些是民眾心聲?那些是惡意認知戰?事實上,在公共政策平台上,有關「立即暫緩或廢除台印移工合作備忘錄,重新審視引入印度移工之必要性及對社會的潛在風險」的提案,已在二月廿五日連署通過,顯示部分社會人士對於引進印度移工仍有疑慮。換言之,社會對此仍缺乏共識。主管單位日前已召開專家諮商會議蒐集意見,但就邀請對象來看,應該更多元,才能察納雅言,而非將關切都醜化成認知作戰。
第三,正本清源之道是要強化對印度的認識。由於缺乏密切往來,台灣社會對印度的印象大多是建構在片段的新聞資訊或網路訊息。以主管官員提出的「膚色論」,相信絕非刻意種族歧視,但已觸動印度社會的敏感性。「基督教徒優先」的論點,也會激怒印度教民族主義情緒。主管官員尚且如此,一般民眾難免也會有錯誤認知。因此,台灣社會應該學到一課,藉此好好認識印度。台灣現在沒有任何一個大學系所有印度研究系所,新政府的新南向政策中應該認真考慮其必要性。中斷多時的直航也應盡早恢復,才能有助人員交流跟認識。
簽署台印勞動協議是近期台印關係最重大的里程碑,有著許多外交人員的折衝和努力。但在缺乏有效的社會溝通下,很可能會讓本案名存實亡,甚至傷害台印友誼。政府單位不能把「大內宣」當成「溝通」,也不應把民眾的擔憂貼上認知戰的標籤,誠懇面對質疑,才能獲取社會支持,落實這項合作案。
學生打老師 融合教育盲點
2024-03-06 03:47 聯合報/ 劉松柏/教(南投市)
近來又發生學生打老師的事件,雖然事情來龍去脈尚在調查,但根據流出的影片及報導可以了解,此事並不是一個突發狀況,而是教育部長期以來推動融合教育的盲點。
依據教育部發布的新聞稿說,融合教育建基於「平等受教權」的精神,它的意涵是讓身心障礙的學生融入學校,與其他學生一起學習及成長。且指出我國自民國七十三年制定《特殊教育法》以來,目前已有近九成的身心障礙學生在普通班學習,逐步發展出台灣特殊教育多元融合的特色。
但走進教育現場後會發現,雖在第一線有許多熱血付出的老師,不過關於特殊生放在普通班,是否真的對其在學習及行為上的表現有所助益?顯然要打上問號。
目前所謂的特殊障礙學生融入教育,在部分學科如國語、數學,會抽離到資源班進行學習,但事實上還是無法跟上班級進度。雖根據法令須為其訂製個別教育計畫,但近年來隨著特殊生比例增加,導致特教班老師其實很難真正了解學生,並為其量身打造一個學習計畫。
融合教育源自於美國,但一海之隔的日本,早期在特殊教育所主張的卻是較偏向隔離式的特殊教育,進而投入大量的資源,台灣現今的啟明學校、啟聰學校仍可看到此一理念的影子。相較之下所謂融合教育,當然在經費上可以節省許多,可是特殊生本身是否感到被歧視?班級整體氛圍是否友善?這都是在安置學生前必須注意的事項。
我國目前國中小學常態編班及分組學習準則中,完全未提到特殊需求學生的編班原則;而目前各國中的常態編班規定大都僅指出,若為身心障礙學生,先編入人數較少且無特殊學生之班級,這根本只是平均分配,卻忽略學生需求。而《特殊教育法》第十三條第一款,更只提到加強普通教育教師與特殊教育教師交流與合作,完全沒有提到學生間的彼此融入。
因此我們發現,目前教育部主張的融合教育,在實施上有大量的問題,不僅表現在課程與教學、學習與行為等面向,更反映出教學現場的權力流動。此在社會學家傅柯《瘋癲與文明》及《規訓與懲罰》等著作中早有論述。也因此在目前的教學現場,只要學生不干擾教學,老師也不會多所干涉,至於學習成效與融合?只要看看特殊障礙的成人在現今社會上的待遇,相信大家心中自有答案。
特教生需早療與幫忙 而非隔離
2024-03-06 03:47 聯合報/ 王淑俐/華人無國界教師學會理事長(新北市)
台北市某高中一名體格魁武的特教生,課堂上被老師指責影響上課後,對老師怒吼、飆罵髒話、拉扯衣服、拳打腳踢、還用力甩門、踹門發洩,最後遭其他師長、同學壓制。該生先回家遠距上課一周,待情緒回穩再回學校。這起事件之所以嚴重,因為不只是老師表面上受傷,還有心理創傷,以及社會大眾對特殊教育未來方向的疑慮,都是重創。
到底要如何面對情緒障礙及暴力相向的特教生?一般老師面對特教學生開始情緒不穩,且發出聲音或動作,確實影響上課時,該怎麼辦?可以直接對他說「你影響到課堂、影響到我了」嗎?對一般生這麼說,他都可能不理你、頂撞你或直接走出教室,何況對具有情緒障礙的特教生?所以,可先與學生保持安全距離,等待及觀察看看他有何變化。先不要刺激他,如果他說奇怪的話或髒話,就讓他說,此時不要計較,不要跟他講道理。
老師可能被情緒爆發的學生攻擊時,要離開教室嗎?當然要預防被攻擊,萬一他有刀械或丟椅子?所以,先讓自己退到教室門邊,必要時即可迅速離開教室。同學若是中學生應較能自我保護,若是小學生則要考慮學生的安全。且要立刻通報學校,首須控制住失控的學生;但無論如何,都建議「智取」不要「力敵」。
特殊生是否都應安置在特教班?這次事件會讓很多老師對融合教育(特殊生的接納)信心驟減,大家會覺得這些學生應待在特教班。但情緒障礙只是特教的一種,特教還有許多類別需要早療與幫忙。如果我們認為他們該永遠「隔離」,當他的問題被壓抑而非慢慢好轉,未來就可能變成「一發不可收拾」。每個人都有「bad time」或「低潮」的時候,需要大家一起對弱勢伸出援手。
面對身心障礙者 認識才能談理解
2024-03-06 00:12 聯合報/ 潘子祁/研究生(桃園市)
民進黨立委洪申翰(右一)等人,邀請障礙者團體舉行記者,盼盡快將「身心障礙者權利保障法」院版草案送入立法院審議。記者潘俊宏/攝影
北市師生衝突一案引起社會關注,隨著媒體揭露學生的特殊生身分,讓輿論轉移為「教師無辜」或「學生情有可原」的矛盾對決;然而扁平化的思維恰恰反映共融教育面臨的挑戰;更深層次而言,無論在校或出社會,身心障礙者所經驗的世界仍與常民世界存在莫大鴻溝。
顧名思義,身心障礙者意指肢體與心智上因生理或心理原因帶來日常生活的限制,影響社會參與。正義論者主張國家和政府應以政策促進實現人人機會均等,常見的有以法規要求企業聘雇一定比例的障礙者,或開辦障礙職業訓練,使其有經濟能力。
反對者多質疑國家政府不可「偏袒」身心障礙者,主張應「一視同仁」,甚至把責任丟回原生家庭,稱「偏袒」為「特權」。政務委員林萬億曾在《台灣的社會福利》一書歸結國內外理論否決前項說法,簡言之,照顧身心障礙者,使其有能力工作、照顧自己,長遠而言對國家是「利大於弊」,既能減輕財政負擔亦增加勞動產能,此價值亦應符合台灣社會主流的效益主義。
申明「調整」並非「特權」,目標是使人人機會均等,而非使之過度依賴的核心價值後,讀者將能從去脈絡化的影片片段發掘學生的立場:其一,學生曾嘗試應用控管情緒的技巧,使用他的「畫畫權」為自己情緒緩解,但他感到「畫畫權」正被剝奪而不安。其二,衝突升高的座位爭執,隱含學生的無力感,亦即座位不是自己能選擇,但他還是在不甘願的情況下順應班級規則。緣此理,其弦外之音是:如果可以,是否有移除障礙的自主權?
美國教育學者杜威曾言「教育即生活」,而我們要進一步追問何謂「生活」?吃飽穿暖、出社會有工作、結婚生子、廣結善友、旅行出遊等皆是生活,而這些生活的本質與需求無關乎是障礙者或一般人,但很明顯障礙者「經驗到的」生活相當嚴峻:不便的交通、異樣的眼光、難以啟齒的身心障礙身分、挫折的工作交友經驗等,不一而足。
再者,實現美好生活恰好和一些輿論主張「身心障礙者有病去看醫生」、「關在醫院就好」背道而馳;退一步言,即便求醫住院,終究還是要出院,出院後的「生活」又該當如何?共融教育的理念便在於從教育做起,讓國家未來的主人翁逐漸理解,人雖然在生理特徵、內在性格等有許多不同,但人追求的價值卻高度相同,都渴望愛與歸屬、成就感、被需要,通俗來說即是追求「善」、「好」及「自我價值」。
公共衛生向來主張「健康」應為全民所有,常見的「三級預防策略」在此例中亦可應用:接受醫療幫助(二級)、復健(三級)以避免功能退化之外,現存輿論仍缺乏對於初級預防的討論與配套措施,其對象為全民,而非囿於教育場所。故而以認識作為理解的起點,拉近常民與身心障礙者差距的初級預防,恰是刻不容緩之事。
蘇丹紅流竄 打臉陳揆
2024-03-06 00:08 聯合報/ 劉培柏/前台灣省家畜衛生試驗所所長(新北市)
高雄衛生局公布查到致癌蘇丹紅的中國辣椒粉也有流到知名品牌維力食品,彰化縣衛生局前往查驗發現批號和品項不符,需再釐清。圖/彰化縣衛生局提供
為了台糖肉片含瘦肉精「西布特羅」事件,行政院長陳建仁上月舌戰多位立委,他認為此為個案,歸咎台中市府處理不當;並稱蔡政府執政期間從未發生過系統性食安問題。話猶在耳,從中國進口的多批辣椒粉被驗出添加工業用增色劑蘇丹紅,並早已流竄全台許多食品加工業及餐飲業者;國內嗜食辣味的老饕肯定已誤食不少,由於蘇丹紅有致癌風險,因此造成消費者的恐慌。
根據食藥署統計,去年八月十二日至今年二月十二日,從中國進口辣椒粉共一百七十二批,其中廿四批不合格,內有五批被檢出蘇丹紅。該署表示自去年底,針對中國大陸進口的辣椒粉採百分之百逐批檢驗,而此次的蘇丹紅辣椒粉,則是在逐批檢驗前就已輸入。因此,該署稱將在一個月內完成已在市場流通的六十批大陸進口辣椒粉的檢驗調查。筆者則認為國內早就有業者在使用蘇丹紅辣椒粉,只是不查大家用,一查不得了,恐愈查愈多。
根據環境部化學物質管理署資料顯示,蘇丹紅便宜、化學穩定不易褪色,常用來作鞋油、地板蠟、塑膠袋、塑膠繩或汽油增色劑,是一種工業用染料。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六月,該署已公告將其列入第四類毒性化學物質。其增色效果雖佳,卻絕不能添加於食品中。世衛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蘇丹紅列為可能致癌風險物質。人們若長期食用,對肝、腎、膀胱等恐會有某種程度的毒害作用,並可能有致癌風險,因此國際間早已禁止將其作為食品之增色劑。
近年國內流行吃麻辣酸菜魚、麻辣火鍋等,筆者愛嚐鮮,幾乎光顧了鄰近所有這類店家,紅通通的湯頭令人麻辣過癮。這些店家老闆娘,許多自稱來自四川、雲南,嫁給台灣郎,食材都是從當地親自帶來台灣,包括麻辣粉祕方,每年還得返鄉補貨兩、三次。近日爆發蘇丹紅食安事件,筆者才猛然想起,有些酸菜魚湯、麻辣鍋底,湯汁油亮豔紅、晶瑩剔透、賣相極佳,但食藥署是否知道,如果餐廳用的辣椒粉來自對岸,未經進口檢驗,其中是否摻有蘇丹紅?食藥署有能力對全國餐飲業、小吃店,甚至攤販所用辣椒粉採樣檢驗嗎?這些會不會成為食藥署稽查蘇丹紅的漏網之魚呢?
據知,進口商將來自中國大陸的蘇丹紅辣椒粉,供銷給國內大食品廠為大宗;主要製作辣味食品,或在廠內再分裝成小包,或加工成醬,貼上自家名號,販售給雜糧行、傳統市場攤商、餐飲業者、小吃店、街攤小販等等,形成遍及全台的市場供應鏈。各縣市政府陸續查出某些食品大廠上架的食品中含蘇丹紅,筆者認為蘇丹紅辣椒粉風暴會持續延燒一段時間,全面檢驗上市食品、餐飲業等,實有必要。
報告陳院長,這不就是系統性的食安問題嗎?您怎麼都惦惦不出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