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聯合報社論/國會須爭回調查權聽證權,力求還政於民
◆ 聯合報黑白集/王必勝大翻車
◆ 經濟日報社論/氣候變遷 官方應扮更積極角色
經濟日報社論/氣候變遷 官方應扮更積極角色
2024-02-08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2023年11月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8,首次將「逐步減少(phase down)化石燃料」寫入最終文件。路透
氣候變遷危機已是全球共同面臨的問題,台灣自然無法置身事外。這幾年,蔡政府修訂「氣候變遷因應法」,設立碳權交易所,改制環境部,公布「2050凈零排放政策路徑藍圖」,並正式啟動碳費的課徵,淨零碳排幾已成為一場社會全民參與的綠色革命。然而,這麼重要的一場戰役,我們卻看不到財政部的角色,殊甚遺憾!
解決碳或溫室氣體排放問題的方法很多,但碳定價是迄今在學理或實務上皆被各國公認為最有效率的政策工具。碳定價概分為二類,一為碳權交易機制(emission trading system; ETS),另一為碳稅的課徵(carbon tax)。簡言之,就是透過價格機制將外部成本內部化,並藉以矯正人們過度破壞環境的不當行為。根據世界銀行的資料,截至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3月為止,全世界採行碳權交易機制的國家計有36個,開徵碳稅的則有37個,且兩者並無互斥可同時並行實施。
不管採行什麼方式的碳定價都具有一共同點,就是皆能為政府創造一筆可觀的收入。其中,ETS 是透過政府對碳排放權的配售或拍賣產生收入,碳稅則係藉由政府課稅權力的行使而創造稅收。這筆政府收入的分配使用,不但事關民眾或企業對碳定價的支持態度,甚而還可能會影響到該項政策實施的最後成敗。所以,全球採行碳定價的國家莫不對這筆收入予以合理規劃與運用。
台灣雖然成立了碳權交易所,但由於尚未採行碳排總量管制與交易制度,碳權的交易乃來自碳排自願減量專案而不是總量管制下的配額,故政府尚未有配售或拍賣收入。另一方面,預定民國一一四年(2025年)正式實施碳費課徵,先期大約包括512家碳排大戶。根據氣候變遷法第33條規定,不論是拍賣╱配售所得或碳費收入,全部納入溫室氣體管理基金,專供執行溫室氣體減量及氣候變遷調適之用。換言之,政府的碳定價收入將全數專款專用而不進入國庫統收統支。
比較特別的是,我們課徵的是「碳費」而非一般國家實施的「碳稅」。二者的差異主要在於主管機關與收入用途的不同。碳費為環境部職掌,碳稅則歸財政部管;碳費收入乃指定用途,碳稅收入則統籌運用。氣候變遷法第5條雖規定政府相關法律應「依二氧化碳當量,推動溫室氣體排放之『稅費』機制」,但顯然蔡政府決定選擇讓碳費先行。
其實,我國早在第二次(民國七十七-七十八年(1988-1989))與第三次(民國九十七-九十八年(2008-2009))稅改時,就曾經對能源與汙染的課稅進行過討論。尤其是,第三次稅改還提出一非常完整的能源及環境稅改革架構。可惜時逢全球性金融海嘯,因為顧慮及改革過程可能對經濟造成雪上加霜的衝擊,終未能成功。但也因而讓各界更清楚地了解到在能源與環境議題上,財政部應扮演的角色並不會輸給環境部。尤其在稅費機制的建構上,甚至比環境部還更重要。
碳稅的課徵可以提高製造碳排的成本,誘使民眾節約使用能源、減少溫室氣體對地球的破壞。
此外,政府若能利用這筆收入,投資基礎建設、增加教育與健康支出、補助社會弱勢甚或對其他稅目(綜所稅或營所稅)減稅等,則更可進一步擴大其經濟效益,此亦即課徵碳稅產生的「雙重股利」。
反之,由於碳費的收入乃限定於溫室氣體管理基金的用途,故無法發揮類如碳稅之效果。而這也是為何多數國家課碳稅而非碳費,且稅收中高達七成以上皆為一般用途的主要原因。
碳費固然可以幫助政府解決氣候變遷問題,但碳稅卻更可以幫助政府順利推動稅改與增進民眾福利。我們期待財政部能以更恢宏的格局來對待碳稅的課徵,並將之整合進寬廣的租稅與福利架構中,俾為台灣未來創造一有益環境、財政與成長的三贏局面。
聯合報黑白集/王必勝大翻車
2024-02-08 00:2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食藥署署長吳秀梅(左起)、衛福部次長周志浩、農業部代理部長陳駿季、經濟部次長曾文生一起出席行政院臨時記者會,針對台中食安處指台糖梅花豬肉片產品含有國內不得使用的瘦肉精(西布特羅,乙型受體素的一種)0.002ppm做說明。記者蘇健忠/攝影
季青漫畫
台糖豬肉驗出瘦肉精西布特羅,衛福部卻忙著攻擊台中市府,還列舉「五大荒謬」數落,上演中央和地方互槓。未料,這批肉品經食藥署和台中市同步複驗,雙方均驗出禁藥西布特羅。這項結果,直接打臉王必勝,讓他威信掃地。
台糖肉品是否含瘦肉精,應該讓科學證據說話。但王必勝的思維卻非如此,他信仰的是「官大學問大」,中央官威當然大於地方;這點和陳時中、薛瑞元是一脈相承。也因此,當各地都說「零檢出」,他不問青紅皂白第一時間就對台中市府發飆,搞得豬農都要求台中市道歉。
本來,外界都以為複驗會演成「各說各話」的終極懸案,找不到定於一尊的真相,然後把責任全推給台中市誤驗。沒想到,經學者專家的縝密監督,從檢體切片、運送、開驗全程錄影,確保無人能掉包造假,結果中央和地方都驗出瘦肉精,證明台中市並沒錯。食藥署不信邪,特別連驗三次,但三次都驗出殘留。面對這樣的結局,王必勝何止官威掃地,他還幫蔡政府丟大了臉。
有人形容,王必勝是忘了關閉「選戰模式」,因此還想藉打擊地方向上級表忠。但他在鬧出滔天緋聞後仍受重用,高層不就是為了借重其罔顧倫理和是非嗎?誠如蔣萬安說的「別讓吹哨者噤聲」,台中市這次的吹哨行動,真漂亮!
聯合報社論/國會須爭回調查權聽證權,力求還政於民
2024-02-08 00:1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新國會即將上路,政黨提出訴求、主張,以求改革國會。記者杜建重/攝影
新國會即將上路,由於朝野政黨席次丕變,讓立法院可望擺脫「行政院立法局」的矮化形象,發揮制衡功能,有效監督少數政府。民眾黨率先祭出建立國會調查聽證制度四訴求,國民黨也提出五點主張,要推總統國情報告,制訂藐視國會罪、建立國會調查權及聽證權、國會人事審查同意權等。立法院長韓國瑜也承諾,開議後將推動國會改革,讓立法院成為講道理的地方,甩開比拳頭的印象。
國會全面改選已卅年,國會改革的關鍵法案《立院職權行使法》與《立委行為法》也修了廿餘年。強化國會調查權和聽證權一直是立委職權行使的重中之重,廿年來各黨都曾提案,始終未能修法。癥結在於,藍綠輪流「完全執政」,執政黨為了護航行政權,從不肯就強化國會權力做出有效變革。藍綠或刻意扭曲立法原則,在國會運作上打壓在野意見,諸如藐視國會罪等可能懲戒官員的主張,當然受到執政黨極力阻擋。如此年復一年,讓國會改革法案胎死腹中。
蔡總統上台後,國會改革也曾喊得震天價響,呼籲「打破密室協商」,並要求「議長中立」。第九屆﹙民國一○八年(二○一六年)起﹚立委後來修改《立院組織法》,規定立院正副院長「不得兼任黨職」,政黨協商全程直播,就是要讓陽光進入立院。然而,「不任黨職」與「議事中立」是兩回事。最明顯的例子是,蘇嘉全為護航八年八千億的前瞻預算,用「一事不二議」曲解議事規則,擋下在野黨提案杯葛,更創下「先有預算、後補計畫」的濫用特別預算的惡例。這樣的院長中不中立,民眾還看不出來嗎?
同樣的,民進黨自第九屆起「大軍壓境」,政黨協商淪為形式。在表決大戰下,在野黨宛如螳臂擋車,國會全面弱化。蘇貞昌在議場公然辱罵立委,然後官員有樣學樣和立委舉牌互嗆,答詢根本是信口開河,完全不把國會看在眼裡。同樣的,司法檢調動輒進國會搜索抓人,從未見立法院長游錫堃為國會尊嚴置一詞。也正因如此,在野黨才主張訂定「藐視國會罪」,要求建立立院調查聽證制度,讓立法院有監督利器幫人民看緊荷包,不讓行政部門濫權貪腐弊端叢生。
但徒法不足以自行。立法院過去也曾有調閱或聽證過程,卻未必能有效制衡行政權,立委如果缺乏專業或不勤於議事,再多檔案卷宗也找不出問題癥結。過去在野立委因制衡無力,除在質詢上虛張聲勢,不少人則根本疏懶問政。但如今,在新國會三黨不過半激烈角力下,將再無這樣的「安逸歲月」。人民對新國會期望甚殷,在野立委若不能有效整合,在制衡及揭弊上拿出具體成績,將難以對支持改革的新民意交代。這點,也是韓國瑜急於推動國會改革的原因。
這屆立委有半數是新科立委,個個都摩拳擦掌想力求表現;然而,要和行政部門搏鬥,除必須拿出政黨集體力量,還要有依法問政的專業功力,才能讓政府知所節制。但強化立法權也不能無限上綱,新國會可以討論恢復特偵組,或建立機制讓檢調協助國會調查,但設立「國會特偵組」在現行體制架構下恐怕做不到。即使美國國會的「國會藐視罪」,國會有權裁定,但也要送司法部門判決,才不致侵害司法權。這些法律工程,要有細緻而精確的專業構思,不是靠喊價就能達成。
立法權的伸張要靠法理與智慧。讓多元意見呈現,呼應民意節制政府專斷,才是民主國會應有的作為。這是韓院長的挑戰,期待新國會年後開議能帶來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