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0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重新定位新南向政策(十一)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2147/web/ 

◆  聯合報社論/八萬逃逸移工仍無解,又另闢印度蹊徑(十一)
◆  聯合報黑白集/陳建仁的「懺悔」(十一)
◆  經濟日報社論/重新定位新南向政策(十一)







經濟日報社論/重新定位新南向政策(十一)


2024-02-20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部長王美花接受日經新聞獨家專訪,強調新南向政策奏效,台灣的南向投資額2022年首次超越對陸投資。 聯合報系資料庫


新南向政策是蔡政府對外經貿政策主軸之一,除了拓展與新南向國家經貿關係外,也有降低對中國大陸經濟依賴的作用。未來在兩岸關係不太可能改善下,預估新政府會「蔡規賴隨」,持續推動新南向政策。不過新南向政策即將滿八年,仍有許多待精進之處;建議賴政府應調整目前推動模式,才能有所效益。

首先必須重新界定新南向涵蓋國家範圍,當初蔡政府洋洋灑灑共列出包括東協十國以印度為主南亞六國,以及澳大利亞與紐西蘭合計共18國,以彰顯與先前南向政策16國的差異。但是各部會仍是以容易推動的優先,資源集中在原先與台灣經貿關係密切的國家,其中不少措施只是新瓶裝舊酒,部分政策更是疊床架屋,因而有關國內訪問團絡繹不絕,當地國政府及台商不堪其擾的傳聞一直未曾間斷。

反觀資源甚少投入與台灣關係疏離的國家,在資源分配不均,台灣與新南向國家連結更趨於兩極化;18國只是徒具虛名,更達不到原先設定「一國一平台一國一亮點」的目標。

以柬埔寨為例,柬國對台灣不友好是事實,但在柬國有不少台商及台僑,仍有發展切入空間。但由於欠缺系統規劃,以及接受新挑戰決心,新南向政策甚少著墨於柬國。直到爆發國人被誘拐至柬國的詐騙事件,才發現幾乎毫無溝通解決管道,兩國關係不進反退。

另外,新南向政策仍專注在開發中國家,集中在貿易及投資領域;幾乎沒有觸及新加坡、澳大利亞及紐西蘭等先進國家,也沒有善加利用新加坡及紐西蘭與台灣自由貿易協定(FTA)的平台。事實上,上述國家各有優勢項目,新加坡的服務業,澳大利亞的原物料資源,紐西蘭的農產品經營模式,與台灣互補性高,有不少合作空間。

新南向18國中有13國屬於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成員,其中七國亦屬於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的成員。RCEP 及 CPTPP 均已生效,對台灣的衝擊已經發生;可惜過去政府仍侷限在以降低對台灣出口衝擊的傳統思維,忽略了其他可以加強合作的領域。

基於此,未來應先針對個別國家,做一基礎研究,去蕪存菁盤點目前推動措施,再依據國家不同屬性,訂定不同的切入重點。新南向標榜以人為本,互利雙贏;但現在許多措施並非由對方角度出發,而是要解決台灣經濟問題,例如台灣對新南向出口以降低對大陸依賴,也要摒棄一些如補貼來台觀光急就章的措施,應徹底改變目前供給導向方式,必須由當地國家需求面出發,建立與這些國家建立長期夥伴的關係。

其次,新南向政策啟動後發生美中貿易戰,中國大陸被西方國家圍堵,以及新冠肺炎帶動全球經貿環境劇變,但可惜蔡政府並未順勢調整相關措施。目前新南向地區重要性大增,更成為跨國企業降低營運風險,建立信賴夥伴關係首選特別是東協及印度,近年來成為外人投資的新亮點。而去年台灣對東協投資,甚至已超過台灣對大陸的投資,東協已成為台灣海外投資最主要的地區,政府也順勢宣稱新南向的成效。

但是此波投資主要是由於環境變化所帶動,而政策驅動台商投資的動機、型態,以及營運模式,與以往均有差別。不單純粹進行加工生產,更具有替西方國家落實友岸外包」,建立信賴關係推手

政府應利用台灣在東協及印度新投資布局機會,順勢建構或更新投資保障、租稅,以及其他協定。另外也應針對台灣投資型態及各國特性,推動雙邊產業合作,並建立人才交流的平台,才能跳出目前新南向政策的瓶頸。














聯合報黑白集/陳建仁的「懺悔」


2024-02-20 00:3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行政院長陳建仁。圖/行政院提供


新春團拜,行政院長陳建仁說,他大年初一自我檢討,「過去一年做錯很多事」。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反酸:「他知道就好」;但陳建仁真的知道自己做錯哪些事嗎?

蔡政府因前閣揆蘇貞昌的強勢、鴨霸作風,導致民進黨前年地方選舉慘敗,陳建仁因執政黨亟需「改變形象」而出線。但他上有府院黨高層,下有「地下院長」鄭文燦,一年多來其存在感不高,但引發的爭議也不少。

到底做錯哪些事,陳建仁沒說。不過讓大家印象深刻的有:去年新北發生槍擊案,陳建仁要「新北市負起責任」,渾然忘記警政治安中央權限;他一路護航高端疫苗,甚至說很多老人染疫而亡是因為「在野黨抹黑疫苗」。「國家級警報」烏龍一事,陳建仁帶頭說「中國發射飛彈」,該檢討的可謂族繁不及備載

今年大選,民進黨雖勉強保住政權,卻面臨「雙少數」政局,證明「陳內閣」仍不得民心。陳建仁自陳「做錯很多事」,與其說是「懺悔」,不如說是「虛晃一招。畢竟過去一年多,民進黨戰狼鴨霸依舊,只因失去了「完全執政權」,才假裝謙卑一下。

然而,陳建仁的檢討是要求「天主原諒」,卻要同仁和國人「多擔待。這種「問鬼神不問蒼生」的態度,讓人難苟同。畢竟,陳內閣已進入看守狀態,不「擔待」又能如何?














聯合報社論/八萬逃逸移工仍無解,又另闢印度蹊徑


2024-02-20 00:3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我國即將開放印度移工來台,除了工廠移工外,是否開放至看護移工,仍待勞動部決定。本報資料照片


我國和印度近日簽訂勞務合作備忘錄,將引進印度移工來台。大選前,民間即盛傳政府將引進十萬印度勞工,當時蔡政府斥為認知作戰的「假訊息」;如今,證實傳聞不假。唯對於實際引進人數,官員聲稱將依我國不同產業的實際需求而定,絕非引進十萬印度移工。問題是,台灣目前逃逸移工人數已高達八.六萬,政府對此仍束手無策,卻立馬另闢蹊徑引進新移工填補,豈非火上加油?

我國移工人數年年上升,目前已超過七十五萬人,其中高達一成一移工逃逸無蹤。如此高比率的移工失聯,一則顯示政府缺乏良好管理政策,仲介業收取高額費用卻有權無責;二則反映移工市場混亂,民間非法雇用情況嚴重,而移工也甘為更高的薪水冒險脫逃;三則是政府部門怠惰成性,無意處理移工脫逃的燙手山芋,裝作這不會構成社會治安威脅,還聲稱移工犯罪率極低,不到國人之半。

蔡政府不在乎移工的多寡和逃逸問題,不表示社會大眾對此無感。這次,不少人對政府引進印度移工提出質疑,主要就在台灣已有越南印尼菲律賓和泰國等多國移工,他們信仰不同的宗教,使用不同的語言,引進移工的家庭和企業乃至社會都需要一番適應。若再加上印度移工,因為宗教及生活習慣差異不小,則需要更大的磨合,將加劇雇用者和社會的適應負擔。

蔡政府為何跳出東南亞的新南向習慣圈,隔洋遠從人們比較陌生的印度引進移工,從民進黨的宣傳圖卡,可以一窺端倪。其說詞是:印度在美國主導的「印太戰略」中占有重要地位,聘請印度勞工來台可以加深雙方關係,符合我國的戰略方針。為此,民進黨特別誇稱印度勞工勞動素質穩定,在國際間評價良好,各國競相爭取。由此觀察,這和蔡政府不顧供應鏈成本和美國勞工工作習性,硬要台積電前往美國設廠一樣,引進移工或出國設廠當成戰略棋子來用

此外,勞動部也提出另一種說詞,說日、韓兩國的移工來源國多達十國,而台灣移工僅來自東南亞四國,因此有更大的擴張空間。這項理由,聽起來似是而非。日本人口為台灣的五倍半,但移工人數僅二○五萬人;韓國人口為台灣的兩倍半,移工人數僅一百多萬人。它們不像台灣,傳統低薪產業一喊缺人,政府就不斷開放移工進口滿足業者需求,而不顧社會的感受,以及國內大量低就的人力仍未充分運用。何況,日本和韓國都使用大量中國移工,但台灣卻把語言相通陸勞排除在外

台灣這些年大量引進外籍移工的後遺症之一,是傳統產業低薪固著化。影響所及,有些產業即滿足於低成本經營完全不思升級轉型,導致初出社會的年輕勞動人口也連帶變成低薪族。蔡英文任內,雖連年調升基本工資,但其受益者主要是外來移工。對本國青年而言,產業不提升薪資低迷化,他們就越發高不成、低不就,許多人被迫成了滿街奔忙外送員

政府如果不能從產業面及社會結構面去思考國民的發展,一味想用便宜移工來填補傳產缺工問題,未來台灣的人力發展和經濟發展勢必面臨極嚴峻斷裂舉例而言,目前實施無薪假的廠商約三百家,影響的員工近一萬人,原因是接單不足,引進移工反而加重就業困難。再如去年高喊缺工的旅宿業,要求引進三千移工,但今年國旅明顯下滑走衰,他們的需求還在嗎?當越南移工赴日工作的起薪是四萬,台灣對他們還有吸引力嗎?蔡政府請認真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