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6320/web/◆ 聯合報社論/性騷者安全下莊,司法成為誰的靠山?
◆ 聯合報黑白集/郭董併購或獨立參選?
◆ 經濟日報社論/三面向檢討金融營業稅
經濟日報社論/三面向檢討金融營業稅
2023-07-03 03:07 經濟日報/ 社論
長期以來金融交易該如何課稅,是財政部的頭痛問題。圖/本報系資料照
長期以來金融交易該如何課稅,是財政部的頭痛問題。最近因營業稅法中有關金融營業稅撥入金融業特別準備金的規定,將在明年底落日,再次受到社會關注。事實上,金融總會於去年9月的「金融建言白皮書」便提出縮減5%金融營業稅適用期間為八年,但未獲得財政部正面回應。
今年3月工商協進會再次呼籲政府調降或取消金融營業稅。金管會亦去函財政部,要求維持營業稅法中的金融業特別準備金機制,並請財政部注意以銷售總額課徵金融營業稅對金融產業競爭力的影響。面對金融業者與金管會的建議,財政部迄今僅表示會在明年底前,慎重評估政府政策與財政狀況再做決定。
過去十餘年來,每年約500餘億元的金融營業稅是維護金融體系穩健與政府財政收入的共同基礎。如今金管會僅表態要求保留金融業特別準備金,使得後年起財政部便能名正言順地將250億元以上的金融營業稅納入政府收入。國家財政雖因此稍有改善,但5%營業稅對金融產業發展的負面影響卻不可不察。
回顧金融營業稅的歷史沿革,正好說明台灣金融產業近25年來的滄桑。政府於1999年為發展亞太金融中心,效法多數加值型營業稅國家豁免金融營業稅的做法,調降稅率成為2%。無奈當時政府還要化解亞洲金融風暴對台灣金融業的後續衝擊,遂暫以3%金融營業稅作為「遵循政策成本」,要求業者加速沖銷逾放或提列備抵呆帳。2001年政府又將2%的營業稅移作金融重建基金財源,但政策上仍宣示要持續朝「免徵營業稅」的方向努力。
隨著金融重建基金第二度資金挹注,以及2008年金融海嘯後金融監理模式改變,政府不再以推動金融中心為職志;部分金融營業稅除了撥入限期專款專用的金融業特別準備金外,更把維持高金融業稅負「回饋」社會,做為政治正確的操作手段。
如今隨著撥款金融業特別準備金落日到來,大家終究還是應回歸平常心,公允探討金融營業稅的調整。我們因此建議未來可從三個面向檢討金融營業稅的問題;亦即,考慮課稅的公平性、合理性與金融產業的發展性。
首先,政府須解釋為什麼對金融業採取不公平的總額而非加值的方式課稅。其實,政府只要訂出明確的「遊戲規則」,金融業授信的「進項」成本就能核算。若政府堅持以設算總額稅率課徵營業稅,那麼稅率就必須降低,而且稅率調整要能有彈性,以避免產業或業者之間的稅負失去公平。
其次,政府要清楚說明,堅持區隔金融本業、專屬本業與非專屬本業的合理性。觀諸OECD國家是以賺取利差或收取費用來區分主要與非主要金融業務,而我們則以想當然耳的主觀意思分類金融本業與非本業,其結果則是影響提供金融服務的靈活度。以供應鏈金融為例,業者透過應收/付帳款,建立代收、代付、墊付與授信的一條龍服務,就可能因不同稅率規定而增加營運複雜性。
第三,台灣過去偏重高科技的產業政策使得經濟成長失衡,金融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金融發展口號也從亞洲企業資金調度中心轉成高階資產管理中心;然而殘酷的現實卻是,金融保險業產值占GDP比重竟從1997年的8.61%滑落至去年的6.39%。營業稅制雖不是造成金融業成長相對落後的唯一因素,但財政部應確切認知,高營業稅率會傷害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
台灣的金融營業稅制已到必須修正的時刻了。金融營業稅過去承擔著政府財政收入重責,也曾扛起金融監理失靈的龐大成本。金管會最近表達金融營業稅的「節制」立場,不禁讓人擔憂財政部稅收本位主義將主導未來金融營業稅的走向。今年正值總統大選,我們因此期盼候選人正視營業稅對金融產業發展的影響,並提出公平合理且具體的改革政見。
聯合報黑白集/郭董併購或獨立參選?
2023-07-03 05:25 聯合報/ 黑白集
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未能爭取國民黨總統提名,其下一步引人關注。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侯友宜獲提名後,郭台銘的造勢一直未停。最近傳出他可能「獨立參選」,因而須倚賴民眾的連署推薦,門檻是廿八萬份連署書。但郭台銘還有另一條路,就是尋求「郭柯配」;幫忙傳話的人說,郭台銘甚至認為有機會「併購民眾黨」。這「併購」二字,把柯文哲嚇到了,原要安排的「郭柯會」連忙喊卡。
有錢的人,講話就是比較放肆。但像郭董這樣,把跨政黨合作直接套上企業的「併購」概念,彷彿有錢的人就能一口吞掉別人,未免太財大氣粗。也難怪,柯文哲非但未露出「待價而沽」的喜悅,民眾黨內反而雜音四起,郭柯會只好喊卡。
如果郭台銘也自行參選,那麼總統大選的「三腳督」就變「四腳督」了。根據最新民調,侯友宜支持度尚無起色,但郭董也笑不出來,他排名老四。更尷尬的是,一旦出現四腳督,柯文哲的民調就從稍早的領先一次跌回原點,只剩下兩成。原因不難理解:柯P的領先者形象,只是「郭粉」暫時寄生罷了。
郭台銘參選總統的意志,讓人敬佩;但他不遵守遊戲規則的任性和霸氣,則令人難以恭維。更可議的是,他認為一切都可以用錢擺平的心態,讓人擔心可能危及台灣的民主。政治如果淪為金錢萬能遊戲,公平正義就蕩然了!
四年前的殷鑑不遠,郭董好好想想自己要留下什麼。
聯合報社論/性騷者安全下莊,司法成為誰的靠山?
2023-07-03 05:25 聯合報/ 社論
法界人士說,這次立法院修性平三法碰上政黨對決的大選年,最怕的就是「不必大局為重」這句話。圖為民進黨第二波性平調查結果出爐記者會。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MeToo運動延燒,蔡總統指示改革性平機制,行政院與立法院將進行性平三法修法。然而,司法作為守護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司法院對懲戒法院院長李伯道性騷女部屬案的處理態度與手法,不僅暴露司法機關性平意識的落後,理應最能彰顯性騷零容忍的司法最高行政機關,卻是吃案私了還不懂利益迴避;司法院正是這波#MeToo風暴中,最欠缺性平意識與反省能力的政府機關。
懲戒法院院長性騷案爆出後,司法院在第一時間堅稱未接獲申訴,但又表示會啟動調查、絕不寬貸;後來則稱是尊重被害人不要曝光案情、不要啟動申評會的意願。但前後矛盾的說詞,不管是欠缺性平法治概念,還是有意為特定人掩護,都讓基層法官聽不下去,更給司法公信帶來難以估計的傷害。
《性別工作平等法》規定:雇主於「知悉」性騷擾之情形時,應採取立即有效之糾正及補救措施。其中所稱「知悉」,十三年前勞委會就已明確指出,包含雇主「可得知悉」情形,並不以被害人提出申訴為限。《司法院工作場所性騷擾防治措施申訴及處理要點》更規定:本院各級主管於「知悉」有性騷擾情形時,應通報性騷擾申評會處理。換言之,被害人要不要提申訴,並不影響案件的啟動調查;司法院只要知悉,就該展開調查。
如果連司法院秘書長都不遵守司法院的規定,以當事人不願申訴為由私了,讓涉性騷的院長提早退職,司法院怎麼好意思跟民眾談遵法守法?每當司法處理性平案出現爭議,司法院一貫回應就是會加強法官性別教育,但從這次粗糙的處理手法,顯示司法院高層骨子裡毫無性平意識,更沒有處理性平案件應有的基本程序概念。
性騷爭議在司法界不是第一次發生。二○一八年懲戒法院前身、公懲會的職務法庭對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前法官陳鴻斌性騷擾女助理案,從原本的免職改輕判罰款兩百萬元,外界譁然。蔡總統後來在臉書表示,該案讓她深刻感覺,台灣社會離性別平等還有一段路要走,更強調務必在司法制度中落實性別主流化。
司法院隨即聲明「深表贊同」,強調會全力以赴。不久,司法院長許宗力率所有主管上性別平等課,並在致詞時表示,司法不能成為性別暴力的幫凶,要在受害者鼓起勇氣發聲時,伸出友善的手,「使司法成為受害者的靠山」。他更希望建構一個對性別不平等保持敏銳的司法體系,還說這始終是司法改革的重點之一。但性騷者可以安全下莊,司法成為誰的靠山?
此案引爆的不只是司法院處理性騷案的態度問題,還包括司法院這幾年的用人爭議,許宗力任內向總統推薦的懲戒法院首長石木欽、李伯道先後爆發醜聞;如今,負責處理性騷案的秘書長逼退懲戒院院長後,自己卻接任上位,毫無利益迴避意識,跟許宗力面對再任大法官爭議時自稱沒有違憲,同樣荒腔走板。
司法院以性騷指控讓李伯道提早離職,還把李伯道退職與林輝煌接任同時上報總統府,自始至終避談李伯道性騷行為,只用「健康因素」掩飾真相,面對各方詢問始終語帶模糊意圖淡化,是要迴避當初推薦此人給總統的責任?更諷刺的是,許宗力在懲戒法院院長交接典禮上致詞時,還對李伯道任內表現充滿肯定,如今更讓人倍覺荒謬。
懲戒法院院長性騷案,不只是性騷,更讓各界看到當今司法官場現形記,這樣的司法院,論司法改革已是奢談,「使司法成為受害者的靠山」,更是天方夜譚。這責任又該算在誰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