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3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發展服務業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1402/web/ 

◆  聯合報社論/民眾黨若只是「柯黨」,格局便止於此
◆  聯合報黑白集/蘇內閣已是「準看守」
◆  經濟日報社論/發展服務業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經濟日報社論/發展服務業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2022-12-13 01:59  經濟日報/ 社論
服務業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服務業產值占國內生產毛額(GDP)約七成,僱用員工比率達六成,可說是產業發展的重中之重;可是其體質脆弱,經濟情勢稍有風吹草動,便哀號遍野,國際競爭力極低,幾乎可以說毫無建樹。

一般而言,服務產業包括:金融、電信、醫療、媒體、教育、批發、零售、餐飲、仲介、運輸、物流,及技術服務業等。其中除金融、電信、醫療、媒體、教育之外,在台灣多屬中小型企業,家數多而規模小。

台灣服務業為何多年來一直發展不理想,首先讓我們逐一檢視,然後提出建議。

金融是台灣最大的服務產業,範圍包括銀行、保險、信託、證券、期貨等,家數多而競爭激烈,故其獲利很難令人滿意,加上國際化程度極低,若非政府限制外商來台設置金融業,才勉強得以生存。未來如果台灣加入區域經貿組織,或與他國簽訂自由貿易協議(FTA),本土金融業前途著實令人擔憂。

電信服務是另一個受政府保護的產業,但即便如此,以台灣用戶規模,大約只能維持三至四家服務商,也就是因為政府提供保護傘,企業缺乏創新動機,純粹打價格戰。

醫療服務是否應歸屬為產業,在醫療界其實有不同聲音。台灣大型醫療機構多以財團法人形式設置,背後常是宗教背景或是集團企業,也是合法減稅天堂。台灣醫療專業人員水準優秀,但以企業化經營醫療機構卻少之又少,加上健保限制醫療資源分配分級分流經營效率化,一直很難實現。

台灣媒體產業因為市場小而家數多,無力投資進行創新內容取材僅侷限本土國際新聞與評論分析幾付闕如,且同質性甚高、各家政治傾向明顯,造成社會輿論日趨分歧。

教育產業更是一場噩夢,自從開放大學設立與技職教育轉型,我們已經走向一條不具國際競爭的不歸路。民間教育機構則因市場規模小,被國際網路教學取代,逐漸式微。

批發零售業近年來受到電子商務取代性競爭,即將逐漸消失。

電子商務已是零售批發物流主要平台,而且可以跨國經營、無遠弗屆;可是台灣本土電子商務平台發展20年,甚至動用政府特許協助建造倉儲物流處所,卻在亞馬遜、蝦皮等國際平台面前,根本抬不起頭。

餐飲業因為外送發達,未來重點可能僅限於餐點製作,實體店面不再侷限於一樓,將逐漸遷移至二樓以上及郊區。台灣以美食聞名,但真正能打入國際市場餐飲業,寥寥可數。

眾多服務次產業中,技術服務業算是較具國際競爭力的一支。技術服務業包括工程設計、專利授權、諮詢顧問、法律會計、軟體設計等。嚴格說起來,IC設計也屬於技術服務產業。

民國九十六年(2007年)初經濟部與民間共同出資設立商業發展研究院,成立之初各界寄以厚望,可是15年過去了,商研院除承接政府委託專案,成為公務機關代工打手並未提出台灣服務業發展願景與策略,著實令人失望。

服務業在政府各部會中,橫跨經濟部、交通部、內政部、教育部、衛福部、文化部、金管會,甚至新成立的數位發展部,管理法規繁雜政策混亂,理論上應由行政院國發會行政院政務委員統籌管理,但是多年來我們並沒有看到這個舉動。

在台灣最具國際發展潛力技術服務業,行政院與立法院應制定專法,加大租稅優惠與輔導力度,指定專責政務委員協調部會,掃除發展障礙,協助其提高競爭能力。至於金融、醫療、餐飲、影視文化,甚至電子商務等服務業,具備進入國際市場的競爭潛力,相關主管部會應委託專業研究機構,擬定積極發展願景,與短中長期發展策略,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為台灣打造出服務產業護國群山











聯合報黑白集/蘇內閣已是「準看守」


2022-12-13 05:44  聯合報/ 黑白集
即將進行的府院人事改組,總統蔡英文(右)仍擁有主導權,多位民進黨立委判斷,蘇貞昌(左)可能留任行政院長。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做為近年選舉慘敗唯一拒絕下台的行政院長,蘇貞昌說自己沒工作時,可以學邱吉爾「拿起畫筆」,似有「不如歸去」之感。這是惺惺作態,或真有求去之意?

同一場合,蘇貞昌提到當年因「找不到人參選」台北市長,自己才參選;因應邀到保安宮,才發生「連神明都騙」事件。他避談下台,只稱「蔡總統交代要穩定政局,開創新局」,他會依指示進行。言下之意,參選台北市長、發誓不再選、打破誓言、戀棧不下台,自己都是「被動」而行。

蘇貞昌的想法,一目了然。他想掌握權力,卻不願承擔罵名,才是真相。明眼人都看得出,他留任閣揆迄今,一是他和蔡總統各取所需,二是民進黨權力內鬥再起,三則綠營接班出現斷層,並非只有他能穩定政局。

目前的蘇內閣,其實已形同「準看守」內閣,難有大作為。試想,敗選皆肇因於中央施政欠佳,卻要期待同一人「開創新局」,是在說笑話嗎?這次選舉如同「不信任投票」,蔡總統提前跛腳,「蔡蘇體制搖搖欲墜。就算勉力撐下去,戀棧、不負責的罵名也勢必如影隨形,蘇內閣的正當性將每況愈下。

民進黨權力進入過渡,國政危機卻未停歇。近日的輸陸食品被禁事件,上自蘇貞昌,下至陳吉仲、薛瑞元、吳秀梅,皆是爭議滿滿。爭議官員,如何解決爭議?











聯合報社論/民眾黨若只是「柯黨」,格局便止於此


2022-12-13 05:39  聯合報/ 社論
台灣民眾黨立委、新竹市長當選人高虹安(左2)、台灣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左3)。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這次選舉,高虹安在腹背受敵中贏得新竹市長,幫民眾黨奪下一席,誠屬不易。但民眾黨在全台議員選舉中提名八十六人,只當選十四席,僅占總得票率四%,並不是漂亮的數字。在此氛圍下,台北市長柯文哲近日以一人參選之姿,獲得三,七八○票連任民眾黨主席,也就未引起太多注目。甚至有人斷言,柯文哲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參不參選總統,都已不足撼動大局。

這個結論也許下得太快,僅憑一次選舉結果就說民眾黨無足輕重,未必公允。但柯文哲自己對選舉結果顯然也不滿意,自認八年政績未獲肯定」,導致黃珊珊未能當選。選後不久,即發生民眾黨員陸續「退群」現象,顯示不少人對黨感到失望。可見,未來民眾黨要如何擦亮這塊政黨招牌,仍有待一番努力。

廿多年來,民眾對「藍綠惡鬥」漸感厭煩,因此提供了第三勢力發展的空間。過去的新黨、親民黨、台聯,近年的時代力量、民眾黨,皆因此而發。這次選舉,不少民眾就是在討厭藍綠的情況下,把票投給民眾黨;然而,此一激情並不如想像中強烈。相形之下,受太陽花學運催生的時代力量,在歷經內鬥、腐敗、退黨等事件後,這次得票率僅○・六二%全台僅六人當選議員已出現泡沫化傾向。時代力量的快速衰退,是民眾黨的一大殷鑑,我們不希望幾年後的民眾黨也落得如此。

民眾黨主要的問題有二:其一,儘管有各路英豪主動投靠,但它的運作在基本上仍是個「一人政黨」,也就是「柯黨」,並未形成有效的政黨經營運作模式。其二,民眾黨雖標榜「白色」,是超乎藍綠色塊,但它的白色特質並不清楚;至少在理念上,「」為何物,從未說明清楚,難道只是藍綠的「溢出物」嗎?如果是指藍綠的「中間地帶」,但它對藍綠的差異又缺乏清楚的區辨,也因此,「」只是個印象式概念,全看柯文哲的口才如何發揮。

這兩個問題,其實陳陳相因。這從柯文哲馬上就要卸任台北市長,他卻未受到台北市民的感念或肯定,可見一斑。柯文哲剛當選市長時,高舉矛頭對準五大弊案,風風火火;但八年之後,這些打弊卻無疾而終,或流為笑柄。最明顯的例子是大巨蛋,他當年將此案炒得火熱,贏得最多網路聲量;他卻忘了,市長的責任不該只是「打弊」,而是要「解決問題」。等到他意識到這點,昔日自己射出去的箭,卻繞回來插在自己身上,由不得他從容下樁。八年的巨蛋卡關,人們早已失去對它的期盼;此時,柯文哲再感慨卸任前無法主持大巨蛋開幕,要說給誰聽?

這個惡因,要從當年柯文哲靠民進黨「暗助」當選市長算起,即使後來他努力擺脫綠營「側翼」的枷鎖,卻因為自己的「墨綠」本色,使民眾黨的定位始終曖昧。持平而論,柯文哲近幾年在牽制、戳破、對抗民進黨方面確實表現亮眼,他的快速應對言語犀利一針見血,均非因應遲緩的國民黨所能比擬。但作為市長,他為首都提供的建樹其實不多,甚至讓人感覺到城市在退步;他當年力推的 i-voting 已消失在人間,社子島開發的宏願則和大巨蛋一樣在牛步中黯淡。

如果做不了一個被感念的市長,柯文哲要想當一名受尊重的總統,便渺無可能。然而,這並不代表柯文哲或民眾黨無法在政治上發揮積極作用。柯文哲必須想好民眾黨「」的定位為何,想清楚自己主席的領導角色。若仍困守「一人政黨」格局,下次選舉,民眾黨也許會飄移至選民的目光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