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2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當沖降稅延長 下一步怎麼走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  聯合報黑白集/躺平在民主鳥籠裡
◆  聯合報社論/台灣國土大餅切一塊,犒賞林智堅同志
◆  經濟日報社論/當沖降稅延長 下一步怎麼走








經濟日報社論/當沖降稅延長 下一步怎麼走


2021-12-22 02:03  經濟日報 /   社論
股民關切的股票當沖證交稅減半明年會繼續實施三年。本報資料照片


股民關切的股票當沖證交稅減半明年會繼續實施三年。這是政府自2017年4月實施當沖減半以來第三度延長。當沖減半可以施行十年儼然已從過渡性安排轉化成為制度性的設計。我們不禁要問,政府對於證券交易稅制的下一步規劃是甚麼?是釜底抽薪的將當沖減半就此定案,還是要回歸過去千分之3交易稅的常態,抑或是利用未來三年規劃新的交易稅制度?

回顧台灣證券交易稅歷史就不難發現,證交稅率曾在不同時期被賦予特定的調節功能;為減輕中低收入者負擔必須降低綜所稅時,便藉著調高證交稅率補充國庫收入,而當經濟景氣低迷需要提升社會投資意願時,就透過減半甚至免除證交稅來刺激股市。至於近年來政府推動當沖減半,則不僅是鼓勵投資人的日內交易,更兼顧了提振股市的交易能量。

政府推動當沖減半政策的成效明顯卓著。現在每日當沖交易量已占整體成交量的40%,為國家帶來充沛的稅收。以今年1-11月為例,證交稅收入高達2,538億元,超出政府全年預算的112%,而其中估計當沖交易就貢獻近548億元,占整體收入的21.6%。當沖減半既可活絡股市又能充裕國庫,除非未來有其他政策考量,政府要撤回當沖減半政策恐將困難重重。

政府課徵證交稅成本低廉,但是高的證交稅率卻不利於股市交易,反而可能會造成殺雞取卵的負面效果。現在推動當沖減半對市場的扭曲,同時擴大股市交易量與國庫收入,是在證券市場上體現了「拉佛曲線」(Laffer curve)效應。不過,當沖減半政策的成功也提醒大家需要檢視常態交易稅率的合理性。政府應思考為什麼當沖交易稅率可以減半,而隔夜交易卻要被「加倍懲罰」?

合理的證交稅制不僅要減少對市場流動性的衝擊,更要讓相關交易被公平的對待。當沖與「隔日沖」交易稅的不同說明,交易稅率調降不應僅侷限於當日沖銷,更何況千分之3的證交稅率從來就不是一個鐵率。回頭看看交易稅的起始便可知,早在1946年國民政府時期證交稅率就僅為萬分之5,而到了1955年政府在台灣第一次實施證交稅的稅率亦只是千分之1;都比今日的稅率低了許多。

一般而言,重視金融市場發展國家的證交稅率是愈低愈好。觀諸新加坡或美、日等先進國家皆未課徵證交稅,而即使是香港調升後的印花稅對買賣方各課千分之1.3,也仍低於台灣目前的千分之3。台灣證交稅過度超收的事實說明稅率是有調降空間的。以今年1-11月證交稅的課徵為例,縱使調降至千分之2,推估明年政府證交稅的預算收入仍然能夠達標。所以財政部至少可考慮調降證交稅為千分之2.5,縮小當沖減半與一般證交稅率差距,落實證券交易稅制的公平性。

讓人好奇的是當沖交易熱絡,但投資人真的賺到錢了嗎?從散戶習慣買低賣高的特質推斷,當股市價格波動有限或是市場進入熊市時,恐會影響當沖散戶的獲利。財政部可透過證交所掌握證券戶的交易,理當能算出當沖交易者的盈虧。為了規劃更合理的稅制,財政部似可進行志願性實驗;為參與者核算當沖交易的獲利情形,並據此評估未來是否要免除當沖交易稅、繼續減半,還是推動投資人可選擇的所得稅分離制度。

總之政府不宜把延長當沖減半三年視為證交稅制的句點,而是應藉此緩衝時間思考未來的改革方向。當行之久遠的證券買賣手續費因網路下單而可退佣時,政府就不宜框限在交易稅率減半與否中間繼續打轉。畢竟當沖減半確實對一般投資者不公,而當沖交易若虧損累累,亦是懲罰提供市場流動性的當沖人。我們籲請政府即刻評估適度調降一般證交稅,提升證券交易的公平性,同時提早規劃三年後的證交稅減半究竟應該如何走下去。












聯合報黑白集/躺平在民主鳥籠裡


2021-12-22 04:49  聯合報 /   黑白集
香港國安法實施後,立法會首次選舉,結果19日揭曉,90議席有89席是建制派候選人當選。地區直選投票率創1997年以來新低。圖為進行開票。(美聯社)


香港立法會改選,這是港版《國安法》通過後首次新制選舉。由於民主派多已制度性出局,大選淪為愛國者遊戲,親北京的建制派完勝,三成投票率破新低,廢票率則創新高。當日,港人搶搭投票免費公車奔赴郊外和商場,各享歲月靜好。

外電報導,港人拒投,是因「投了沒用」。儘管港府修法,對煽動投廢票及不投票者處刑,並大肆宣傳投票,仍不敵選民以疏離攬炒選舉。民主派譏諷,投票人數與前年選舉建制派得票數相差無幾;那年民主派全港告捷,導致北京祭出國安法改變遊戲規則。

港人投票前夕,台灣才舉行公投;巧的是,這也是蔡政府上次公投慘敗後,首次公投與大選脫鉤。蔡總統比林鄭月娥更賣力催票,但投票率僅四成,民眾寧可出遊,同樣是「投了沒用」的心情。

北京的「完善選制」和蔡政府的「公投脫鉤大選」,都是玩少林足球,多數選民在場外冷眼躺平。北京選後自嗨,稱國安法讓香港民主重回正軌;蔡政府輾壓民意後,吹噓民主機制可說服不同意見。可見,論破壞人民投票胃口,紅綠本事一樣大,誰也不輸。

台港選舉,香港民主派與國民黨竟同被執政者視為亂黨,而兩地人民不約而同在民主鳥籠裡躺平。這才讓人讀懂「今日香港,明日台灣」的預言:愛國,是民主獨裁的保護色。













聯合報社論/台灣國土大餅切一塊,犒賞林智堅同志


2021-12-22 04:45  聯合報 /   社論
季青漫畫


當多數人還沒從公投「四壞」的錯愕中回過神來,洋洋自得的蔡總統又開闢了下一個戰場,要把台灣從六都變成九都。表面的理由是堂皇的:升格直轄市,可讓都會享有更豐沛的資源;但幕後的動機卻是自私的:如此,即可讓任期將屆的新竹市長林智堅轉戰升格後的大新竹,將這次公投表現「不乖」的新竹縣市雙雙收歸民進黨版圖。

新竹合併升格,兩個月前即有風聲,民進黨暫時按兵不動,就是顧忌對公投可能有不利影響。如今四大公投皆未過,但新竹縣市的投票結果卻跟民進黨黨意對幹,都投出「四個同意」。對於這樣的民意,民進黨當然要全力對付,蔡英文立即拍板要力推「新竹合併升格」案,一則解決林智堅的續任問題,二則收拾長年以來屬性「偏藍」的新竹縣,來個「一箭雙鵰」。

任何行政區劃的改變,都需要經過國土規劃及區域特性的全盤考量,包括對城鄉分布、人口移動和就業的衝擊。但對民進黨而言,這些似全不在其計議之中;他們唯一的設想,就是如何在立院本會期通過《地方制度法》的修法,並趕在明年選前半年公告新選區,然後順勢將林智堅推上去。換言之,在民進黨眼中,台灣的國土就像一個披薩,他們要把新竹這一塊切下來,送給本黨的林智堅同志享用。

蔡政府既宣稱「六都」要變「九都」,但總統府發言人在對外說明時卻只提與會者支持新竹縣市合併;可見,另兩都——「彰化」與「雲嘉嘉」只被當成陪榜的煙幕彈。如此一來,這也更暴露了蔡政府踰越體制,植黨營私的心態,完全把立法當成政治工具。

依照現行《地制法》規定,設置直轄市的前提是,「人口聚居達一二五萬以上,且在政經、文化及區域發展上有特殊需要之地區」。目前,彰化縣的人口已達一二五・六萬人,合乎升格規定,該縣也已提出申請,但蔡政府置之不理。反觀新竹縣市,合併後人口僅一○二萬人,仍未達到地制法的升格標準。為此,民進黨立院總召柯建銘提出一個「妙計」,將條文中的「且」字修法改為「或」。如此一來,即使新竹合併後人口不足一二五萬,政府仍可用新竹市具「半導體之都」潛力之名,讓它破例升格。

相形之下,「雲嘉嘉」的合併升格,就更充滿政治迷幻色彩。原因是,若依其他地方的縣市合併前例,光是嘉義縣市合併的話,人口不過八十萬人,遠低於升格的要求。也因此,必須再合併雲林縣才有一四三萬人,達到地制法規定的人口門檻。然而,民進黨為了升格而不擇手段的湊人數亂合併,到底有什麼意義?是真能促進地方發展,或只是方便中央用統籌分配款控制地方,或為了以「都市化」快速消滅台灣鄉村,乃至便於財團炒作農村土地,在在令人存疑。

人們不妨試著想像一下未來的圖景:若變成七都,整個北台灣西部從雙北、桃園、新竹一路到台中,只剩下孤零零的山鄉苗栗依然是「縣」。若變成九都,台灣西部從北到南,只剩基隆、苗栗、屏東仍非直轄市。當西部形成「九都連環」,花東等縣市的資源必然被壓縮殆盡,台灣還能顧及東西部及城鄉的平衡嗎?以中國之大,不過四個直轄市;台灣目前的六個已遠遠把對岸比下去了,不是嗎?

人民沒有用公投來制衡蔡政府,現在民進黨用加倍的權力貪婪回報選民。更別忘了,柯建銘提出的新竹升格巧計,為的全是他的愛將林智堅。切割國土的大餅去犒賞同志,他們做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