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7日 星期五

【樂為良專欄】大陸脫貧攻堅戰 芝麻小官立大功

【樂為良專欄】大陸脫貧攻堅戰 芝麻小官立大功


2019-09-27 10:55 專欄作家  樂為良
中國大陸實施「精準脫貧」攻堅戰,已頗見成效,箇中要角便是戮力從公的村官。圖/美聯社
大陸的「精準脫貧」戰略要求逐一登記貧困村莊的具體貧困戶,沒病的貧戶必須工作,然後定期匯報,中央扶貧機構以此掌握些許貧戶的進度。圖/中新社
習近平提出「兩不愁三保障」的脫貧概念,即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享有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圖/美聯社


史策常載,在貪官如織的宦海中,總有守正不阿、勤政愛民的芝麻小官,給了百姓較舒坦的日子。千百年後,這些人成了拍戲好題材。
貴州甲石村第一書記姜海泉、與甘肅王昌寺村王大勇,就是這種村官。也幸好一直有他們這樣的人投入參與,才使得大陸幾億百姓脫離貧困。他們做的是鮮活的人間事,不是戲。
兩人都是文職幹部,四年前分別被派往貴州和甘肅的偏遠貧困村。兩人在兩年任期屆滿後,都被當地百姓聯名求上級,此人走不得。大陸最有權威的新聞調查節目「焦點訪談」,針對這種苦苦留人的故事,做了系列報導

姜海泉帶領甲石村脫貧

姜海泉前往的甲石村山高坡陡、資源匱乏、交通不便,幾乎與世隔絕。姜海泉於民國105年(2016年)2月從審計署進駐甲石村第一書記。
村中沒網路,電力不穩,新書記要下山到網路覆蓋處,才能與北京的家人說上幾句。更難的是,這個少有外人出入的封閉小鎮,信不過外來的年輕小夥子。
姜海泉只好從最簡單的事做起。破舊的幼兒園經他整頓,有了食堂與保暖的棉被;也在黑暗街道裝上路燈。村民漸次轉而信任與配合。接著,姜海泉向外爭取資金,帶領村民做基建、謀事業。開始種吊瓜、香菇、火龍果等,也有了成效和與規模。
村子新建的香菇基地需要充沛水分,有段時間因連日高溫缺水,造成生產困境。姜海泉率村民上山找出新水源,並引入山溝。焦點訪談形容:「香菇大棚里噴灑的水滴不僅滋潤了乾涸的菌種,也滋潤了村民們的心。」
村務推行遇阻,姜海泉逐一登門化解。所做所為,牽繫民心,他成了化解爭端的大家長。
兩年任期轉眼過去了,民國107年(2018年)2月本可回京復職,但正值香菇基地建設的關鍵期,他捨不得走,村民也不希望他走,便聯名請求上級留他一年。
今年香菇基地運作順暢,火龍果試種成功,又到告別時。書記的女兒六歲,三年多沒見上幾面,今年的春節也未回家過年,確實覺得該回家了。不料,村民第二次聯名寫信留人。報導稱,老人家們特別不捨,甚至私下流淚。最後是由甲石村上級主管保證再留一年,絕無下回。

王大勇整頓王昌寺村文化

王大勇進駐的農村,也同樣是窮鄉僻壤,但遭遇不同的難題,他的村民有好攀比的惡習。
王昌寺村是甘肅省合水縣的貧困村,從焦點訪談的鏡頭中,可以看到皮影戲羅通掃北》正在搭台拉唱著,場景極像幼時的記憶台灣。當時,街上偶有臨時戲棚,台上穿梭著粉墨登場的演員,台下坐著免費看戲的老小。(註:根據鴛湖漁叟、劉倩所著的羅通掃北》,故事是講述唐太宗李世民御駕親征北番,中計被困木楊城;羅通憑著「羅家鎗」在校場考奪帥印,與秦懷玉、程鐵牛等眾小英雄率領大軍前往救援的故事。)
同時,王昌寺現在還流行著在台逐漸消失的「辦桌文化。幼時常見某一人家,封住巷弄、辦桌請客,各地前來的親友大快朵頤一場。從未嘗過龍蝦、蒸魚、白斬雞等美食的旁觀者,必然垂涎三尺。王昌寺村至今仍張燈結綵,在街上擺滿酒席宴客,且名目眾多,凡滿月、新房、生日、買車等,都要擺上宴席。
不僅如此,根據王大勇的說法,村民不但好辦紅白喜事,還窮於攀比。你送50、我就送100,往往超出能力所及。許多人借錢也要擺譜,原本貧困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王大勇為之大傷腦筋,想一改這種陋習。
改變習俗談何容易王大勇立下規定:結婚包50元,喜桌上擺10元的煙、20元的酒、一桌菜錢不超過280元等,但卻遭到強烈反彈,村民明裡暗中都不當它回事。
經過三年多的拉鋸、折騰,總算讓村民明白送禮攀比是種浪費。再加上產業轉型成功後,村民口袋有了錢,自然開了竅,知道有錢好過苦哈哈。雖未根絕陋俗,但情況大有改善。
王大勇扶貧的處方就是發展產業。王昌寺有76%的森林覆蓋,而且光照充足,雨量充沛,他不明白為何產業不興?這座村莊位處甘肅省最東,村中一半是貧戶。多數村民靠種玉米過活,辛苦一年收入微薄。
王大勇帶領村民改種冬蟲夏草」,並透過土地流轉,大面積的種植同時利用地理優勢建起生態谷,開發旅遊事業從此村民可以就地打工,不用離鄉背井去年底王昌寺全村脫貧
可以功成身退的王大勇,擔心脫貧根基不牢,選擇留下,盯住自己四年努力的成果,也因此成了甘肅省民國107年(2018年)度的扶貧英雄。
大陸近幾年被派到貧困村的文人書記中,出現不少他們這樣的好官,讓脫貧攻堅戰進入衝刺階段
老實說,中共最大的成就,不是日前長征11號把「珠海一號」03組的五顆衛星一次成功射上軌道,也不是時速350公里的高鐵,而是解決纏結中華民族千年的痼疾
只要上網看看一些清末民初的街景、市井小民的穿著照片,就知道當時的窮苦光景。或者,人民公社、大躍進招致的大饑荒,文化大革命導致的大破壞,對許多人仍歷歷在目。就能明白,中國大陸走到目前經濟、製造、軍事、科技、體育大國的這一步,何其艱難與可貴

各國解決貧困問題不易

檢視算是高速經濟成長的印度、菲律賓、巴西多年努力的現況,就知道解決貧困不易。因為有時不是人窮,而是心窮,好吃懶做、等人施捨,無能脫貧。
大陸貧困村不乏抱著這種心理的人,但是精準脫貧戰略有辦法對付他們。這種戰略要求將貧困村逐一登記,具體貧困戶是誰,由誰負責去做這些人的工作。沒病的貧戶必須工作,政府可以提供初期資金,以養牛、耕種,甚至幫助開小店。然後定期匯報,中央扶貧機構以此掌握些許貧戶的進度。
至於無人奉養的老弱殘障,政府以社會福利照顧之,實現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說的:「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不能少,脫貧致富一個不能落下。」(延伸閱讀網點覆蓋率95.22% 中國農村脫貧靠快遞
全球只有中國大陸以此方式對付貧困,成效也是世界第一
大陸貧困人口從民國67年(1978年)末的7.7億人,減少到民國107年(2018年)底的1,660萬人,共減少了7.6億窮人。(註:民國67年(1978年)是中共重要轉折點。毛澤東死、四人幫倒、文革結束、小平復出,中共於民國67年(1978年)12月18日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訂出撥亂反正路線,是其黨史濃墨重彩的一頁。這年後被定為改革開放之始。但外界普遍認為,鄧公民國81年(1992年)南巡,方是開路先鋒。)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官員經常公開說,因為中國脫貧工作成功,才使得全球窮人大幅減少,讓他們的工作看出成效。該署認為中國經驗可供他國借鑒。

習近平提出「兩不愁三保障」

幾十年來,大陸年減1,300萬貧民的成就,讓英國《經濟學人》雜誌點讚中國是扶貧英雄。
大陸目前尚有1,000多萬人的貧困人口,後年初習近平要在全世界面前算總帳。他定下的目標是在民國109年(2020年)底前,攻克「精準脫貧」攻堅戰。
貧困紅線劃在何處,各國不同習近平提出的脫貧概念是兩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享有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
從具體數字來看:民國103年(2014年)脱貧標準為月入人民幣2,800元,民國109年(2020年)訂為人民幣4,000元(約新台幣19,000元)。扣除必要開支,一人年均可支配收入為人民幣10,000元,相對於民國107年(2018年)的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9,251元,農村為14,617元。
當然也有些負面評議,例如:「扶貧存在低質、低效問題,甚至弄虛作假,擠占浪費國家資源,並有急躁和厭戰情緒,影響脫貧攻堅推進。」但不容否認的是,大陸窮人的確快速且大幅地減少,往來兩岸者可為見證
無論用什麼脫貧標準,以什麼方式去做,最重要的是能讓人民過得好,窮人得以溫飽。照實際結果來看,大陸的這一套最經得起考驗、最成功,其他什麼嘲諷都是廢話,「你能讓7億人脫貧嗎」?

大陸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節目介紹姜海泉帶領甲石村脫貧的過程。


大陸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節目介紹王大勇對王昌寺村文化的整頓。




樂為良

美國加州大學公共行政碩士,曾任聯合報駐華府特派記者、大陸新聞中心特派員、商業週刊出版社副總編輯,長期關注國際情勢,對國際社會發展有精闢理解曾於上海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擔任講座譯著超過30本,包括正義:一場思辨之旅》、《數位神經系統》、《六標準差》等暢銷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