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6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電動機車取代燃油車 循序漸進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42363/web/

◆  聯合報社論/韓國瑜要展現開拓、凝聚和提升的氣度
◆  聯合報黑白集/兩百億的「大禮」
◆  經濟日報社論/電動機車取代燃油車 循序漸進







經濟日報社論/電動機車取代燃油車 循序漸進


2019-07-16 00: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前行政院長賴清德民國106年(2017年)12月宣布「民國124年(2035年)禁售燃油機車」政策,擬由民國109年(2020年)起以每年限縮5%,即約5萬輛燃油機車牌照發放的方式達標。今年5月經濟部則宣布該計畫擱置,未來燃油機車與電動車發展將交由市場機制決定,用以安撫傳統燃油機車業者因面對電動機車市場壯大而產生的反彈。業者強調燃油機車一旦消失,20萬燃油機車從業人員將面臨失業。相對地,面對此政策驟變,電動機車業者一片譁然。
近年來由於中央及地方政府的鼓勵,電動機車產量飛躍成長。民國107(2018年)電動機車年產量升至9.1萬輛,年增率超過80%。新增掛牌數,今年第1季電動機車達2.3萬輛,年增73%,占所有機車新增掛牌數12%,燃油機車的市占率相對萎縮。
政府主要是從環保及產業發展的觀點來鼓勵電動機車發展。電動機車確實比燃油機車環保。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的研究,從生命周期的觀點,台灣電動機車碳排放量僅為燃油機車的40%;電動機車硫氧化物排放雖高於燃油機車33%,但其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PM 2.5排放僅分別為燃油機車的27%、63%及62%。目前電動機車數量已超過23.5萬輛,因此若能持續推廣電動機車使用,將有助於改善空氣汙染及碳排放。在產業發展方面,根據日本矢野經濟研究所的預測,全球電動車輛將從民國107年(2018年)的31萬輛,增加到民國114年(2025年)的170萬輛,年均成長率為27.5%。民國107年(2018年)台灣約占全球電動車輛3%,若能拓銷出口,未來將有龐大商機。但問題是,電動機車的購置成本高、行駛距離不足、充電時間長、充電設施不普及。
先進國家大抵採下列方式促進電動機車的發展:一、以補貼或減稅降低電動車購置成本。二、補助廠商設置充電站。三、立法在一定時點禁售燃油機車。四、獎勵研發與推行示範計畫。
我國以上述一及二為獎勵重點,以中央政府為例,兩者分別占總補助金額的57%及29%。在降低購車成本方面,新購電動機車加上淘汰二行程補助金額,每輛經濟部補助1萬元,環保署補助0.5萬元,地方最多補助1.8萬元,總共3.3萬元。但今年4月經濟部已用完此項補助,雖緊急追加1.74億,但業界預計,頂多只能撐到7月。
其實這項購車補助值得調整。現行補助金額自國105年(2016年)之後並無太大變動。電動機車生產成本隨著蓄電池成本的大幅下跌及規模經濟而快速下跌。以睿能的Gogoro S2車款為例,其民國107年(2018年)之價格,扣掉3.3萬元的補助款,只需6萬左右,和不少市面上的平價燃油125 CC機車相當。今年Gogoro 3 plus,同樣扣掉3.3萬元的補助款,每部售價僅4萬元左右,低於同款燃油機車。價格優勢及銷量增加,將加速燃油機車退場,也將使得補貼電動機車購車金額大幅超出預算,而無以為繼。因此每輛電動機車補助款若能隨其生產成本的變動加以調低,不僅有利於推廣電動機車的使用,且可緩解傳統燃油機車業者經營的困難。
在促進電動機車產業方面,政府除透過購車及充電站補貼以擴大國內市場外,更應補助業者研發快速充電電池及提高馬達性能,以拓展出口商機。在傳統燃油機車業方面,政府應創造更公平的市場環境,除調低電動機車購車補助款外,因新機車比舊機車須符合更高的環保標準,宜延長燃油機車汰舊換新的減稅期,並增加其減稅額。過去三年由於此項稅負減免已造成130萬輛,約占全國機車總量9%的汰舊換新,利於降低空氣汙染及排碳。
綜上,政府透過調低每輛電動機車購車補助金額、提升電池及馬達研發補助金額,及延長燃油機車汰舊換新的減稅期,並增加其減稅額,應可協助環境改善及全面提升機車產業競爭力。









聯合報黑白集/兩百億的「大禮」


2019-07-16 00:2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M1A2T戰車。 圖/美國陸軍檔案照

正當蔡總統過境美國,和紐約「自由女神像」同框,美國卻送來一個「大禮」。美方公布M1A2T戰車軍售金額,高達二十億美元,折合台幣六百多億。這個數字,比國防部先前評估並經立院通過的預算,足足多出兩百多億。
軍購金額和計畫不符,時有所聞,舉世皆然。但M1A2T軍購暴增,卻有三個特別之處:一是此款戰車並非最新設計,按理價格很好估算;二是生產線都還沒開,就坐地起價,顯與成本變動無關;三是金額較原先估計多了五成,這顯非「計算誤差」的問題。
因此,不免令人懷疑,難道是美方「強迫推銷」原本不在清單裡的東西?又或者是美方故意漲價敲竹槓?更糟的是,其間有否人謀不臧的弊端,現在浮出的只是冰山一角?不久前美中貿易戰降溫,隨即傳出美對我軍售可能生變莫非這新增的兩百億,就是讓軍售通過的另類代價」?
最可悲的是,無論答案是哪一項,在蔡政府單邊押寶美國的對外政策下,會不會不管對方開價多不合理,台灣也只能含淚裝笑「吞下去」?不僅如此,跟在M1A2T的六百億軍購後面,還有少則二千餘億、多則四千億的F-16V採購案。屆時,又會不會重演「預算剛過就加價」的慘劇,誰也說不準。
蔡英文把美台關係當成連任之路上撿到的槍。但一路看下來,撿到這槍的代價,遠遠超過大家的想像。如果用兩百億的大禮,來換取紐約過境的禮遇,那代價可真高!









聯合報社論/韓國瑜要展現開拓、凝聚和提升的氣度


2019-07-16 00:1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高雄市長韓國瑜。 記者劉學聖/攝影
國民黨總統初選民調揭曉,韓國瑜以明顯的差距領先群雄,取得代表藍軍挑戰蔡英文的資格。從韓粉在民調過程中固守電話的積極程度,韓國瑜獲有基層庶民的堅實支持,確實不容小覷。然而,要如何將這股熱烈期待的民氣,化為擊敗蔡英文或柯文哲的力量,乃至變成可受全民信賴的執政託付,韓國瑜恐怕還有很長的戰線需要加強鞏固。其中最迫切的,就是如何敞開心胸號召國民黨的團結,並廣交請益,提升自己的格局。
國民黨昨天以精細、透明的直播手法公布五家民調統計,不僅讓民眾看到完整的過程,也有助消弭各候選人「民調造假」的疑慮。韓國瑜以四十四.八%的支持度,領先郭台銘達十七個百分點,領先朱立倫廿七個百分點。這樣的差距幅度,應足以讓落敗者口服心服。藍軍一度擔心,會有候選人因不滿民調結果而脫黨競選;如今看來,這樣的問題應不致發生。
來勢洶洶的郭台銘有志在必得的雄心,也迅即獲得黨內菁英的支持,但最後仍不敵韓國瑜的庶民大軍。主要原因,是敗在他宣布參選的時機太遲。郭台銘若不是拖到四月才宣布參選,而是在農曆年前表態,一則韓國瑜尚無意參選,不致形成兩人對打的態勢,二則他會有更多的時間部署宣傳;如此,韓國瑜也可以好好當他的高雄市長。郭台銘落得民調第二,正是少算了參選時機這個因素。無論如何,他未對民調表示不服,至少顯示了其明智。
從去年底高雄綠地的變天,到昨天韓國瑜的初選勝出,「韓流」現象廣受矚目與討論。拋開好惡不論,韓流現象不僅未見衰退,反而持續擴散,主要關鍵即在「庶民」二字。「韓流的庶民認同,不僅超越了省籍之別,超越了政黨門戶,也能跨越階級和職業之別,發揮了群眾直覺的凝聚力。這次民調韓國瑜遙遙領先,也許不能排除敵營的灌票,但基本上全靠基層庶民在電話機旁的死忠守候。
這種庶民認同,有一種底層自發的能量,和國民黨傳統菁英統治由上而下的領導截然不同。更值得注意的是,這群庶民韓粉對於民進黨長期的「政治務虛」操作,已產生強大的抗體,也有強烈的推翻意志,這和過去動輒棄投、變心的藍營群眾不同。事實上,若論當總統的條件,朱立倫的準備也許更周全;若論變革的氣魄,也許郭台銘的霸氣更強大。但許多庶民把他們的期待投射在韓國瑜身上,就是覺得他更接近基層,更能解決百姓之苦。換言之,過去的總統候選人要民眾來幫他們「抬轎」;這次選舉,則是民眾要推能跟他們「共甘苦」的人出來。
韓國瑜出線後,不僅要面對民進黨的殘酷追殺,同時將被各種市政問題困處高雄。在這種情況下,他恐怕沒有太多心力籌組總統競選團隊,或充實其治國論述。這些空檔,都有賴黨內同志乃至志趣相投的社會人士補位協助,才足以成事。具執政經驗的藍營同志更不應袖手旁觀,否則,菁英階層就太自私了。
韓國瑜的第一要務,是要以初選領頭羊身分凝聚黨內支持,避免分裂的情事發生。昨天他立刻拜會朱立倫,展現了高度;接下來爭取郭台銘等人的支持,也是必要工作。這些都不應只是禮貌性的拜會,而要有更高的策略結合與論述拓展;如此,才足以迎戰綠營乃至柯文哲的夾擊。
國民黨失去政權三年多,如今能迅即找到東山再起的機會,當然必須步步為營,不可輕忽以對。去年選舉後,坊間傳出「韓國瑜大於國民黨的說法,可能使藍軍傳統菁英甚感不悅事實上,更準確的敘述,應該是韓流大於國民黨」。國民黨唯有爭取到超越舊有藍營的群眾支持,才有可能重返執政。基於這個道理,韓國瑜唯有繼續自我提升及開放,韓流才能更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