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觀點/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是與非
2019-03-18 00:28 經濟日報 李淳(作者是中經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
日前在高雄市長韓國瑜拋出「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想法後,相關議題鬧的滿城風雨。或許對「示範區」的可能意義及限制有進一步瞭解後,能有更多聚焦的討論。
示範區的推動,關鍵在不但為高雄經濟興利,也要對台灣有利。先來拆解分析一下其性質。在「自由經濟、示範、區」三個關鍵字中,自由經濟是以「不自由」為前提,要處理因為法規政策的拘束所抑制的經濟發展動能。示範則是類似金融監理沙盒的作法,在特定的區域內試行法規鬆綁,並定期檢討帶動經濟後有無公益的衝擊;有衝擊就喊停,沒影響就全面開放。最後是特區。既然要試行示範,就要限定範圍,不過範圍可以綁定物理面積,也可以是虛擬特區。
目前這議題還在各說各話階段。事實上韓市長除了拋出「示範區」大標題外,尚無具體內容論述。又反觀政院與各部會反對的基礎,是以馬政府時代提出但不成功的「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為假想。例如當時的「示範區」構想,確實包含了很多目前外界批評重點,以開放陸資、陸貨為對象的規劃。陸資陸貨目前的法令限制很多,無疑有「不自由」的問題。
但在民國108年(2019年)再來談示範區內開放陸資、陸貨,會有二個關鍵的問題。第一會立即陷入極高的政治爭議中,使示範區的用意完全政治化,沒有人會在意其對高雄的經濟意義,連帶使整個構想因地方-中央對抗而動彈不得。第二,在美中貿易對抗持續擴大之際,美國不但給各國選邊的壓力,也同樣重視二個「後門」問題,一是有無後門讓「中國製造」產品借道進入美國,二是美國想限制出口的新興科技產品,是否有後門持續流出。馬總統時代兩岸ECFA及貨貿、服貿是政策主軸,示範區也很自然的納入陸資陸貨開放。
時至今日,環境與時空截然不同,除非韓市長有其他構想,否則現階段把開放陸資、陸貨作為示範區的重點,或有為高雄經濟的興利效果,但總體成本也很高,而且自由化示範的意義在美中對抗下已大幅降低,不應是優先選項。
然而排除中資陸貨後,示範區仍大有可為。回到以法規是否抑制發展、能否創造經濟動能效益、對高雄、台灣都好等篩選條件下,有幾個對象就可浮現。例如AI、新興科技或是國際教育專區,區內給予土地法規鬆綁、投資誘因加碼、外國人才工作自由化等示範。又如國際醫療示範區,也是很適當的選項。台灣醫術屢獲肯定,但多數外國消費者/病患仍感陌生。
醫療機構在推動國際醫療時有不少法規限制,包含投資人的資格、外國醫護人員的聘用、廣告限制、經費使用等。在示範區內有秩序的鬆綁(而非完全解除),給予更多彈性,非但有助於推廣台灣醫術,創造投資與就業,更可替南部醫藥產業、郵輪、觀光、會展等加值,也跟新南向醫衛合作政策相一致。未來成功示範對健保衝擊有限後,甚至可全面鬆綁,正是典型的為高雄、為台灣都一起興利的方向。沿著這樣的脈絡,一定還可以找出其他示範項目。
今明二年,全球及台灣經濟都會很悶。自由經濟示範區絕非完美答案,但除批評反對外,政府如何拿出反轉逆境、創造正能量氛圍的替代方案,可能才是回應人民期待的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