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6日 星期一

名家觀點/世人皆求產權價值,但財富難分配

名家觀點/世人皆求產權價值,但財富難分配


2018-07-16 01:12 經濟日報  丁予嘉(作者是國票金控總經理丁予嘉博士)


經濟學一向以自利為大前提,甚至將奉行此道的理性行為人稱作經濟人(Economic man),可想見一旦經濟人決定要「十分經濟地」活著,必定得想辦法讓手上的生財物品轉化成具排他性、以供個人完全支配的特性,如果還想進一步發揮生財效用,那麼予以分割轉讓、並在競爭過程中突顯優勢,不僅可為價值加分,還可促進市場經濟愈發成熟,久而久之,不同分工體系將各憑本事,享有財產私有權所帶來的財富。

由幾個歷史經驗觀之,財富確實伴隨產權的認定而來,但能否打破階級隔閡則決定了政經局面的安穩度,一如古羅馬雖將私有財產的觀念加入制度,可當時真正權利仍掌握在統治者手中,以致政局最後仍在階級制度下流於混亂;相對地,中國農民早於春秋末期即可買賣土地,此後農民不僅無須世代務農、還可改行從商,而同期間貴族相應沒落,使財富版圖得以在不同階層間移轉,國家也隨之強大起來。
而於近代,十八世紀英國的工業革命以保障私產為前提,十九世紀的日本明治維新則容許土地自由轉讓,兩者皆促成當時經濟的大幅增長;至於中國於1997年令住房改革上路,開啟住宅私有化的時代並奠定此後十多年的房市榮景,也堪稱是近代難得一見、由國家將大筆財富轉給民間的重大經濟進展。
不過,若無配套措施而貿然進行私有化,所衍生的弊端將不容忽視。以中國住房改革為例,改革後飆漲的房價讓來自都市外圍的居民始終當不成房主,城鄉財富差距因此明顯擴大;另外,私有化的初衷雖與促進效率脫不了關係,可是,達成私有化的同時也讓公共資源不再為大眾服務,對普羅民生而言無形是種剝削。於是,近年檢討私有化遊戲規則的聲浪逐一浮現,部份所得差距過大的國家社會還醞釀了反商情結,令當地政局隨之左傾。
影響所及,自1970年代以來主導國際經濟政策的新自由主義,即被冠以批著重商主義外皮的形象,而遭到大肆抨擊,只是反對者未必真心解決問題,甚至還透過刻意的政治操作,讓反新自由主義成了抬高政府權力的藉口,對此川普當局恐怕特別深諳其道,如藉由政治外交手段干預市場經濟,或是以維護美國經濟利益為由退出國際組織等等,惟決策者不是未料到、就是選擇對走揚的民生成本視而不見,相較之下,資本家的財富似乎繼續水漲船高,可見沒了市場經濟的效率分配,普羅民眾終究還是財富大餅下的小眾。
不論如何,即便財產在被賦予權利的過程中弊端叢生,懂得落實財產制度的先進國家,多數早將專業技能納入知識產權保障,因此,正如同有形無形資產皆計入帳本一般,資產越是豐厚的國家,的確較具備與他國博弈的本錢;換句話說,只要美國致力防堵智財權外流,怎麼看美國所擁有的資產評價都將遠高於中國,而少了許多技術鍍金的中國製造2025,也大大挫低中國未來翻身崛起的勝率。川普發起的貿易戰,或許著眼於此!


丁予嘉

經濟學博士出身,擁有豐富金融實務資歷,難得的是,他能將兩者予以融合,透過理論架構對實務進行分析,輔以國內外的經驗值,提出可能的發展方向與具體建議,頗受政府單位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