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1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無虞 股市震盪走揚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3635/web/


.聯合報社論/兩岸較勁下的台北市長選舉
.聯合報黑白集/現任和卸任總統對比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無虞 股市震盪走揚






經濟日報社論/經濟無虞 股市震盪走揚


2018-02-21 00:2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春節之前全球股市跌得又快又深,台股也同步大跌,加上新年期間台股封關,的確令投資人膽戰心驚,幸好全球股市一周來又強勁反彈,台股開出紅盤可期。許多人真正想問的是這波股市大跌,是否預示全球經濟出了問題?是否會引發某種擴散反應?其實股市重挫對美國及全球經濟而言,只不過是一幕串場秀;股市跌歸跌,經濟其實還好得很。
股市下跌對經濟的影響,主要是在長期,因為股市對於個人的長期財富累積及企業募集資金相當重要;但對短期並無重大影響,也不表示全球經濟即將陷入衰退。真正攸關經濟福祉,以及企業與個人未來能否維持繁榮,還是要看經濟基本面的表現。
先看美國,近周來陸續公布的經濟數據相當堅實。例如美國元月就業人數激增20萬,工資水準明顯上升。美國國內投資,從去年開始較明顯增加,勞動市場也剛達到充分就業。依據景氣循環原理與歷史經驗,這都是擴張周期中段出現的現象,之後經濟擴張仍將再持續數年。
通膨雖然出現溫和上升信號,並帶動債券殖利率上升,但同時也顯示投資人對未來景氣展望樂觀;公債殖利率曲線開始轉陡,不但消除投資人對經濟衰退的憂慮,也讓聯準會(Fed)能夠繼續漸進式升息,為將來經濟下滑時儲存寬鬆的彈藥。
再看全球,國際貨幣基金(IMF)最近才將今年全球成長率預估上修0.2個百分點,達3.9%,是2011年來最高水準。歐、日經濟數據普遍超出預估,預示經濟成長增強;石油及金屬價格回升,為新興經濟體提供成長動能;且主要新興經濟體外匯存底總額比金融海嘯時期回升逾50%,也為經濟提供充裕的緩衝空間。
至於這波股市下跌,是否會影響全球經濟持續擴張?衡諸歷史,當經濟衰退時,股市必然下跌,因為企業獲利嚴重惡化;但反推未必成立。經濟只有碰到「震撼」時,才會陷入衰退。第一類是金融危機,這與股市有關,因為股市及其他資產價格一旦劇挫,且長期低迷,可能會使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破產或經營困難,如此將壓抑放款,打擊投資及消費,使經濟陷入停滯或衰退。資產價格崩跌通常是「泡沫」的結果,但現在幾乎人人都了解股價很貴,一般民眾並沒有像1999年網路泡沫時期那樣熱衷於買股,而現在股市回檔修正更能使泡沫形成的機率下降。不過股市若繼續一路上漲,泡沫終將有破滅的一天,屆時經濟衰退便將在劫難逃。
第二類是油價大漲。目前油價每桶約60美元,並不算很高。主要產油國並未受到軍事威脅,供給不致發生危機;油國組織減產雖帶動油價回升,但美國頁岩石油也大量增產;而且替代能源及電動車的市占率正緩緩上升,將使長期的石油需求下降。供、需兩方面都有抑制油價大漲的能力,從而防止經濟衰退發生。
第三項震撼來源是央行大幅升息。但現在各國央行都極端審慎,Fed新任主席鮑威爾也並非特別「鷹派」,貨幣政策正常化仍將維持「漸進式」,歐洲及日本央行首長都是「鴿派」,中國也是採取「宏觀審慎」而非緊縮政策。因此引發衰退的三只扳機─資產泡沫、油價飆漲及利率急升,目前都不太可能被擊發。
經濟雖不致衰退,卻並不代表股市不會下跌。之前由於低成長、低通膨、低利率,股市投資環境相對有利,又有央行護盤,投資人自然「逢跌即買」,完全不擔心股市會大跌,加上央行超寬鬆貨幣政策使資金不虞匱乏,股價自然愈墊愈高。
然而現在股市新投資環境正在形成中。經濟、通膨及利率都轉趨正常,各國央行正準備脫離超寬鬆政策,大環境對股市已不再友善,股市從高檔拉回修正也就相當正常。股市在總體經濟面的確有底,但股價面仍尚未見底,未來震盪幅度擴大將成為正常現象,投資人也只能期待正常的股市報酬率,並且須抱持風險意識,無論是投資國際或國內股市皆然。


聯合報黑白集/現任和卸任總統對比


2018-02-21 00:2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前總統馬英九日前到關渡宮參拜,人氣紅不讓。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春節時分,處處人情味濃厚;但要論被熱情對待到了令人「要昏倒了」的地步,非馬英九莫屬。最近馬英九不管走到哪裡都被人簇擁,甚至遭到偷襲「強吻」,這樣的畫面太好笑了,卻也不免令人感嘆。
馬英九曾是偶像級的政治明星,但他選上總統攀登權力高峰後,不但面對政治生涯的重大挑戰,形象、名望都跌落谷底。他的民意支持度曾低到連藍營候選人都不想跟他合照,到處被人訕笑,三番兩次遭抗議民眾丟鞋。
大概沒人料想到馬英九還有翻身的一天。他至今官司纏身,謠言稱其很快會被定罪;但奇妙的是,民間社會卻在此時給了他最大的支持。他寫的春聯搶手到奇貨可居,所到之處受人歡呼包圍。難道是他下台後有何豐功偉績嗎?卻又不然。評論家說,在當前執政者的風格和績效對比之下,老百姓覺得欠馬英九一個公道。
果真如此,這真是最大的諷刺。小英上台未滿兩年,已經被稱為「拒馬總統」,考慮在總統府設鐵欄杆,走到哪裡都要求超高度維安,連春節發紅包都要由隨扈排成「人肉圍牆」…。
現任總統和卸任總統之人氣對比,也是檢視「歷史評價」的指標之一。還有一項差異:馬英九任內三度被人丟鞋,法院皆裁定不罰;而反年改團體只不過朝蔡總統車隊丟鞋,六人被判違反社維法遭罰鍰,難怪媒體稱「丟馬可以,丟蔡要小心」。儘管人氣有別,還是現任總統威風得多!


聯合報社論/兩岸較勁下的台北市長選舉


2018-02-21 00:1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陸委會前副主委張顯耀表態參選台北市長,讓北市長選戰更顯熱鬧。 記者楊萬雲/攝影



陸委會前副主委張顯耀宣布要參選台北市長,使這場選戰更顯熱鬧。張顯耀強調,他不只是著眼兩岸,而是要提出進入國際的方案;不要再談政治,要好好的談北市。他說得容易,但是,台北市長選舉真的只能「好好的談北市」嗎?
歷來的台北市長選舉,從來都不是純粹的地方選舉。廿多年前,陳水扁、黃大洲和趙少康三強對決時,趙少康打出「中華民國保衛戰」的口號,把選舉提高到國家認同的層次,也註定北市選舉脫離不了統獨爭衡的宿命。主打「快樂、希望」的陳水扁,那年因為藍軍分裂而出線;但四年後,仍然不敵李登輝背書「新台灣人」的馬英九。台北市長每一次選戰對決,都不只是爭市政,而是爭政黨和國家的未來。
即便柯文哲以「白色力量」推倒國民黨,靠的是「超越藍綠」的號召,背後其實還有綠營和橘營的支持,談的也不只是「翻轉台北」。三年來,柯文哲在市政上其實成績不多,但他東挑戰藍色思維,西顛覆綠色思考。尤其,他質疑民進黨的轉型正義是「勝利者的正義」,又和對岸同稱「兩岸一家親」,都刺痛綠營的心,蔡總統則反問柯文哲的「台灣價值」。他們談的都不是北市,而是台灣。
挑戰柯文哲的綠委姚文智向日本僑社說,從中國的角度看,台北只是邊陲;但作為台灣價值的代表,台北是核心,應以國家首都定位去發展,因為「台灣是唯一的祖國」。姚文智這席話,是要以「真獨」之身和柯文哲一決高下。
獨派不沈默,統派豈能無聲?新黨主席郁慕明早表明要挺柯,關鍵就是為了防獨。張顯耀爭出線,當然也無可迴避會在兩岸議題上做文章;他上月才以「台灣青年圓桌論壇協會」理事長身分和國台辦主任張志軍在大陸會談,轉身回台就投入市長選舉角逐,應經過仔細盤算。他顯然希望能以台北市長候選人角色在兩岸政治上卡位發聲,這樣的謀算,也益發凸顯首都市長在兩岸間的關鍵。
蔡英文和吳敦義都不喜歡柯文哲,但他們也都是現實的政治工作者,既然都有心謀大位,台北市長當然是總統選舉的重中之重,不能輕易拱手他人。於是,兩黨都秘密布局,暗出奇兵,誰也不肯輕易先亮牌,更預留了和柯文哲分合的空間。共產黨也明白其間奧妙,台北市「雙城論壇」是兩岸目前僅存的官方聯繫管道,和金門一樣有著極微妙的政治象徵性,更彰顯台北市長地位的重要。北京當局必欲阻絕獨派可能掌控首都的機會,因此也將維護和柯文哲的友善互動,增添柯連任的籌碼。
柯文哲是聰明人,儘管沒有政黨奧援,卻能利用自己在兩岸三黨間的矛盾,創造自己最大政治利益,成為各黨競相拉攏的對象,進而塑造自己超越黨派的高人氣形象。一旦有任何一方輕易和柯撕破臉,柯文哲就有機會利用三方競逐之槓桿,籌謀自己的政治前程。柯文哲本來就是在政治鋒頭上行險的外科醫生,他比任何政黨人物都沒有組織的包袱,所以才能利用兩岸玩三黨,打出他的「柯黨」天下。
兩岸三黨的博弈者都不是政治素人,不會不明白柯文哲的盤算,不會甘讓他玩弄於股掌之間。兩岸三黨都有備案,退可自保不致籌碼盡失,進則可要脅柯文哲進場談判下注,避免他成為脫韁野馬,使局面失控。正因為台北市這局太重要,變數又太多,一旦重演三強鼎立之勢,鹿死誰手猶未可知,沒有哪一黨真願看到三強混戰,最後反替柯文哲抬轎。
可以確信的是,這一仗將由年初打到年尾,時時會有翻盤變局的戲劇性發展,台北市民得要定心冷眼,台北市民在過去的選舉每每創造歷史,相信年底這一役也不會輕易讓政黨與政客綁架,讓紅藍綠的政治汙水蒙蔽了公民理智的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