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承泰/遊民包圍了北車?
◆ 辛翠玲/全球化之後─東南亞本幣結算合作趨勢觀察
薛承泰/遊民包圍了北車?
2023-02-07 04:47 聯合報/ 薛承泰(作者為台大退休教授)
媒體報導台北車站四周,到了夜晚被遊民所占;有用紙箱鋪地而睡,有裹著身子鑽進睡袋,有身上僅蓋著外套倚牆閉眼。遊民集中在北車不是新聞,令人驚訝的是,怎麼增加了那麼多?「寶馬雕車香滿路,落魄江湖夜北車」,大家過年團圓,他們呢?
遊民集中北車,乃因能遮風避雨,喝水用水較方便,也較容易找到零工賺點生活費;當然,善心人士與公益團體也會在那裡發放物資並提供生活協助,遊民不至於餓仆路倒。還有一點,都市因人多而「匿名性」較高,露宿街頭是不得已,總不希望碰到親朋好友,或忽然聽見有人喊「舅舅」,不是嗎?
過去在北車逗留者多數並非遊民,而是為了等候夜車,或準備搭乘清晨火車的返鄉遊子,通常有行李箱隨行。真正的遊民,過去大都在地下停車場過夜,如今卻「包圍」了北車!
遊民可分為無家可歸者、有家歸不得者、負氣離家者、以天地為家者四種類別。「無家可歸者」時間最久也最為弱勢,許多是年邁或身障,他們是真正的 homeless。「有家歸不得者」通常因惡習而被家人所排斥或遺棄,也有患精神疾病不知家在何處者,也可能是欠了一屁股債不敢回家。
「負氣離家者」以年輕人為主,和家人大吵一架而出走,身上錢花完了通常會硬著頭皮回家,但有些會鋌而走險進行偷搶,女性則落入性交易陷阱;相信嗎?前面兩類遊民碰到負氣離家年輕人,有時候還會扮起心靈導師呢!
最後一類「以天地為家者」,當中有高學歷、曾是企業家、老師、藝術家…等,一般人認為他們「想不開」或「頭殼壞了」,可是對他們來說,「居無定所」或「以天地為家」是一種「生活」、一種「修行」。社會局同仁嘗試來協助這類遊民,難度最高;在寒冬夜晚,他們寧願睡在公園石板上,任野狗來舔其臉頰,也不願進入庇護所,來忍受隔床的打鼾聲。
話說回來,民眾總以為遊民會帶來髒亂、犯罪與疾病,而成為都市的「毒瘤」;然而,當我們以「街友」稱之時,就不宜以「毒瘤」對待。試想,在同樣的公園石板椅上,白天若躺著年輕人不著上衣,一般人會認為他在享受陽光;夜晚若躺著老人穿著邋遢,他會被認為是…
筆者服務台北市社會局期間,曾經為街友舉行過「街友 Kara OK大賽」,萬華區長提供活動中心做為場地。消息傳出,街友報名踴躍,當時估計該地區遊民約有一百二十位,沒想到來了一百五十位;據說,淡水河對岸的街友也聞風而至。我囑咐同仁穿著簡陋些,男性三天不刮鬍子,才可以拉近街友的距離。沒想到當天參賽者,個個都梳理整齊,我們反而較像遊民!
更令人詫異的,每位參賽街友歌喉極佳,特點是情感爆表,忽而幽怨忽而悲壯,如癡如醉,被風霜所刻劃的黝黑面孔,張張道盡了人生的滄桑!我見到他們相互鼓勵與支持的熱情,「輪到你(妳)了,免怕,催落去!」,登上高度只有五十公分的舞台,是他們平生的第一次!最後大家票選出代表遊民歌曲,前四名:春夏秋冬、空笑夢、流浪到淡水、想厝的心情。結束時,大家合唱「春夏秋冬」,許多眼睛泛著淚光,不知是高興,還是憶起了不堪往事?「無聊的春風伴我流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