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球流浪 是意外或「意內」
◆ 減少分別心 不只是星雲的願望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AI幫助人事的判斷
◆ 實體交流難取代 書展轉型更吸睛
◆ 使用權住宅公平合理嗎
◆ 無痕山林7準則 留自然原貌
◆ 房價愈高 生育率愈低 怎打?怎救?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AI幫助人事的判斷
2023-02-07 04:47 聯合報/ 張瑞雄(作者為台北商大前校長)
人生的很多事情都牽涉到一個人對另外一個人的判斷,從小開始,老師就要幫學生打各種分數,長大工作後,老闆也要幫你打考績,這些都只是例行的工作。還有一些事是攸關緊要的,例如監獄囚犯申請假釋時要被評斷,應徵工作時要被評斷,教授升等時要被評斷,當結果不如人意時,我們是否會感覺受到不公平的對待?
旗下擁有立頓、白蘭、康寶等品牌的跨國日用品製造商聯合利華,為了加快人員招募作業,採用 AI 技術來輔助新人招募作業。聯合利華要從全球幾十個國家,涵蓋十幾種語言的好幾十萬份應徵履歷中,找出合格的人選。為了加快速度和準確性,聯合利華利用了一套視訊面試系統,讓面試者直接面對鏡頭回答一系列的問題,這不用即時,應徵者可以隨時上網進行。公司再用 AI 技術辨識面試者回答問題時的臉部表情、瞳孔變化等非口語特徵,來判斷面試者對問題的真實感受,並搭配性向測驗遊戲及面試者社交媒體帳號分析結果,自動產生一份候選者清單供面試官參考,決定是否錄取或面談,來加快招募作業。
還有美國法院的陪審團制度,通常有十二人,不論有罪或無罪的裁決,都必須由陪審員全體一致意見才能形成。無法達成裁決的情況被稱為陪審團僵局。美國部分州法律規定,十二人陪審團中如有十人以上的多數意見一樣即可,但不管怎樣,人的見識和教養不同,尤其對於重大案件,有時無法達成一致的判決,就必須曠日廢時討論,否則就必須解散陪審團重來審判一次。如果使用如上述聘人面試的AI,可以在法庭上就每位證人的言詞、臉部表情等分析判斷,可以知道每位證人證詞的真實性如何,這樣陪審團決定是否容易一點?
還有以前在大陸很流行的網路P2P貸款,P2P貸款公司的唯一問題就是對於借款人如何做信用調查,銀行可以查詢類似聯合徵信中心的資料,網路貸款公司就只能就網路上借款人的網路蹤跡來做綜合判斷,難免失真。如果 AI 系統也可以對借款人來個面試,再依據網路上的各種資料,或許可以做得比目前的更好。
除了臉部表情的判斷,AI也可以應用到語音詐騙的預防,未來所有的電話都有 AI 助理在旁邊側聽和分析(語意、音調、腔調等等),等通話結束就可以給我們一個判斷說這是否是詐騙電話,避免受騙。
以前我們常常有「識人不明」的問題,透過 AI 的幫助和分析,或許未來我們都可以「識人很明」,騙子就不容易生存,被騙的悲劇也可以少很多。
氣球流浪 是意外或「意內」
2023-02-07 04:47 聯合報/ 鄒文豐/教師(台中市)
美國空軍已將中國大陸空飄氣球擊落,目前美海軍與海岸防衛隊正在打撈氣球殘骸,將送往維吉尼亞州的聯邦調查局實驗室進行分析。
對此,中共外交部表示,中方多次告知美方,該飛艇屬民用性質,因不可抗力進入美國是意外情況,美方動用武力明顯反應過度、嚴重違反國際慣例,中方將維護有關企業正當權益,同時保留進一步必要反應權利。
在此事件已明顯衝擊美中關係的情況下,氣球流浪,究竟是意外還是「意內」,勢將決定事件走向與會否對雙方關係產生深遠影響。
倘若如中方所言係屬意外,則北京有必要盡快清楚說明該氣球究竟屬於哪個企業?從事什麼科研項目?為什麼會因「不可抗力」導致意外?既是民間研究,對此情形應有應變措施,按計畫原應在何處以何方式回收氣球?
又假使如美方所說,該氣球是有基本迂迴能力、搭載監偵設備與感測器、停止飄移時處在不同的通訊狀況等,明顯非「浪浪」,而是「高空間諜氣球」,則事件又將走上新的岔路。
一是北京有意而為,亦即經高層統籌授意下的行動;既由外交系統與美保持接觸,表現願意談的態度,亦由軍方利用偵察氣球成本低、飛行距離遠、容易偽裝等特性,一方面傳達訊號試探美國反應,另方面也順便進行技術情蒐。不過這意味著北京將美國玩弄於股掌間,推翻現階段中方有求於美方的說法,如此為真,國際戰略學界須重新全面評估美中關係發展。
二是北京內部存在蓄意破壞美中對話的勢力,不樂見雙方藉高層會晤重拾互信,儘管這是陰謀論的說法,在習近平完全掌控中共黨政軍權力的情況下不一定禁得起檢驗,但「意外」可以製造,且學界習於將共軍未言明的行動與中共涉外政治立場結合,賦予其特殊意涵;這種可能性若為真,則將引發的後果將是最危險的。
氣球事件發展,或將隨美方檢驗殘骸以及抽絲剝繭釐清線索而逐漸明朗;儘管不見得能消除美中雙方誤解,但可以確定的是,美中關係已經呈現單一意外就可能引發衝突的狀態,唯有盡快恢復高層對話方能改善,畢竟,只要肯談,都是好事。
減少分別心 不只是星雲的願望
2023-02-07 04:47 聯合報/ 黃瑞彬/自由撰稿人(新北市)
前天是台北書展最後一天,人潮眾多,筆者途經佛光山出版社時,獲贈了一本星雲法師總監修的《獻給旅行者365日》,晚間便在媒體中得知星雲法師圓寂一事,感到十分惋惜。
人間佛教由不少大陸來台高僧所提倡,例如印順法師、星雲法師、聖嚴法師等,星雲法師的人間佛教,其中包含六個主要特質「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時代性、普濟性」,如今生活在台灣的我們,面臨許多經濟、社會上的種種問題,這些困境應該用何種方式解決,我們或許能從《獻給旅行者365日》書中找到人間生活喜樂的解方。
星雲法師逝世於二月五日,該書於這一天所收錄的偈語〈句容慧居寺〉是清朝雍正皇帝所寫:「即心即佛是非是,非佛非心非是非;試把是非皆坐斷,管他心佛作何依。」若從佛法的角度來看,一切執著是不好的;禪宗初以即心即佛作為解說,然而對於「即心即佛」本身的偏執也須去除,因此以「非心非佛」來破除此執著,沒有絕對的是與非,保持於中道方能使天秤不傾斜一側。
若從入世角度來理解,台灣社會面臨兩極化,充滿強烈的立場與偏見;南北的敵對、族群的衝突、兩方政治立場的對立都導致社會不穩定,近年更是愈演愈烈,缺乏團結。
因此,跳脫歷史的共業,拋棄無謂的意識形態與倔強的是非對錯觀念,不把自己所知當成絕對的真理,甚至將其作為分化社會的工具,如此才可減少分歧。當然這是一個難以企及的理想,但至少做到容忍對方說話的自由,不被偏見所綁架,方能形成一個擁有包容力的社會,許多爭論可迎刃而解。
星雲法師在「人間佛教的當今態勢與未來走向」演講中提到:人間佛教以社會為對象,以圓滿為目的,減少一些分別心來成就更和諧的台灣社會,不是星雲法師一人的願望,而應是台灣全體民眾的期盼。「試把是非皆坐斷,管他心佛作何依」,吾輩應以此為今後之目標。
實體交流難取代 書展轉型更吸睛
2023-02-07 04:46 聯合報/ 劉韋廷/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新北市)
台北國際書展在五日閉幕,吸引超過五十萬人參觀,可說是疫情解封後大型文化盛宴,主題國家波蘭帶來多項活動表演,幾乎場場爆滿。看起來國內出版業似乎春天再現,讀者逐漸回流,筆者對此現象分享幾點看法。
首先,書展已有三十年以上歷史,分別有版權交易、銷售圖書、文化展演等面向,究其本質而言,國際書展是促進不同語言的交流互通,透過翻譯讓國人知道異文化內涵,有增廣見聞之效。雖然網路無遠弗屆,拜全球化之賜,可獲取各式消息,然而要深入理解,書籍仍是關鍵管道,書展的舉行是讓世界各國對於台灣的文化軟實力有更加一層認識。
其次,國人買書習慣不再依賴實體書店或書展,網路購物成為主流。因此,書展從早期販售回頭書或清倉拍賣,到現在的文化商品開發,儼然成為文創的集散地,筆者看到這次書展有些攤位並沒有書可以買,反而是讓親子共遊,從遊戲中找到閱讀樂趣。另外攤位設計成為亮點,打造文學可能性,主辦單位頒發設計獎,鼓勵業者在未來有更精采的巧思,吸引讀者駐足。
再者,文化展演是近年書展的主要功能,數十場作者演講,專家分享,書展變成大大小小的演講廳,讀者自由選擇,親自與作者交流,比起疫情時代的線上會議,面對面接觸是無法取代。建議書展下次統整業者舉辦之活動,完整列表公布在專屬網站,提供讀者事先準備入場,達到聚眾吸睛效果,增加買氣。
整體而言,書展的舉辦值得鼓勵,尤其是網路當道,各類閱讀媒體攻占,電子書亦有後來居上之勢,如何讓實體書展存續,轉型更顯重要。蔡政府去年以「生活文化」與「文化生產」作為文化政策施政方針,這些口號需要具體落實,國際書展是最直接的實踐場域,對內不但有公共教育目的,對外則是凸顯台灣在世界的獨特性,期待文化部更重視書展,提升閱讀競爭力。
使用權住宅公平合理嗎
2023-02-07 04:46 聯合報/ 張金鶚/政大地政系退休教授(台北市)
台灣高房價問題難解,國產署透過「包租代管」活化國有閒置房地。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閣揆上任,期待政府能更積極回應人民的心聲。根據過往調查,高房價是民怨之首。對弱勢族群而言不僅是買不起房子,連租房子也面臨租屋黑市,租屋資訊與租屋品質均欠缺保障,形成租不到或租不好的居住困境。
新閣揆為了能展現對住宅政策的重視,解決當前住宅問題,立即推出「使用權住宅」,希望能提供租屋者較長期穩定的住宅,讓人民有多一個住房方式的選擇,立意良善。然而此類住宅若是經市場機制由民間業者提供,和當前地上權住宅的產生類似,應予鼓勵。但若是要透過公地政府補貼提供,且排擠社會住宅資源,就大有爭議,應再審慎評估。
住宅補貼政策主要目的,是在幫助租不到的社會弱勢及租不好的經濟弱勢之居住困境,因此住宅政策目標並不是興建多少戶社會住宅,而是在幫助多少弱勢家戶。
原本公共住宅政策從國宅出售改為社宅出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限的補貼資源應更公平且有效率運用,不應只有少數家戶獲得幫助。進而規定社會住宅租用年限為三年,若租用行為良好且有必要者得延長三年;最多六年的租屋期限,目的就是要讓少量的社宅能夠幫助更多的弱勢家庭。
過去台北市政府曾實施三處五十年的地上權國宅,結果產生屆期住戶不願搬遷、要求賣地糾紛,中央政府因此喊卡。至今地上權住宅多由民間業者經由市場機制所提供,沒有政府包袱的糾紛,價格多為一般所有權住宅價格的七成左右,但市場接受度仍不高,個案數量有限。
如今政府新推出使用權的住宅,將修訂《住宅法》有關社會住宅的定義,讓公地可以無償撥用。期限二十年以上的社宅,居住時間延長,相對被幫助弱勢家庭的數量就減少,這明顯和住宅政策要幫助更多弱勢家戶的目標衝突。尤其當前蓋社宅的公地有限,社宅興建數量嚴重不足,使用權住宅排擠原有社宅資源,資源分配並不公平。
進一步探究,誰有資格獲得使用權住宅?使用權住宅比原本出租社宅補貼時間更長更多,理論上要比社宅對象更弱勢才是。然據報載,使用權住宅主要提供給經濟能力高於社宅租戶、但又買不起一般住宅的民眾,僅設排富條款。如此將更加不公平的扭曲原本住宅政策目標!
目前住宅市場沒有此類使用權住宅,即便地上權住宅亦不受民眾青睞。再看世界其他國家不論是民間或政府均無提供類似產品,何以如此?使用權住宅若沒有政府大量補貼,其使用權費用將不如地上權及所有權住宅划算,屆時將不會有市場需求。而其他國家即便社宅存量比例遠高於台灣,均認為社宅應為出租使用,以符公平正義原則。
再論使用權住宅能否對當前高房價及租屋困境提供解方?在公地與社宅數量稀少情況下,顯然是緣木求魚!即便想要少量的示範效果,也看不出有任何可能市場化的跡象。令人質疑新閣揆團隊提出的使用權住宅只是突發奇想,是否有經各界嚴謹的討論評估過程?
政府在非常有限的公地及補貼資源下,應先加強落實社會住宅,才符合公平與效率,同時應解決高房價和租屋黑市。使用權住宅只是移轉嚴重住房問題的焦點,人民期待的居住正義又將落空!
無痕山林7準則 留自然原貌
2023-02-07 04:46 聯合報/ 吳崇旗/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教授(新北市)
清境國小低年紀學童攀登百岳石門山,也沿路撿拾垃圾,落實無痕山林教育。圖/清境國小提供
上周末假期,在八仙山事業區林班造林地,一組登山客在林區內非法搭建營火基地炊煮;該處遍植香杉、紅檜、扁柏等造林樹種,且在營火燃燒時並未留人進行看護,所幸並未釀成火災情勢,但一行人之生火行為違反森林法,將面臨刑責與鉅額罰金。
隨著休閒意識受到重視,愈來愈多的民眾走入山林進行遊憩活動。然在民眾走入山林,享受自然景色、舒暢身心的同時,也為環境帶來衝擊。為降低登山與露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衝擊,國內外皆在推動「無痕山林」(Leave No Trace;LNT)的概念,主要包括七大準則:
一、事前籌畫與準備:在進入自然環境前,如能事先蒐集當地相關資訊、充實戶外知識與技能、做好充分的計畫與準備,可將危險及傷害降至最低。此外,應避免攜帶過量食物。
二、行進或紮營於耐用的地:踐踏會破壞植被生長,造成土壤侵蝕與地表流失,因此請在已規畫好的步道及宿營範圍內活動,避免破壞步道及營地周邊脆弱的植物及地表,不走捷徑,盡可能留下最輕的足跡。
三、妥切處理廢棄物:攜帶適量的裝備與食物,帶出所有攜入的垃圾、食物及廚餘,避免汙染水源及使用清潔劑,並妥切處理個人的排遺和無法攜出的物品。
四、保持環境原有的風貌:保持造訪地點的原始風貌,不任意改變當地的自然與人文環境,不取走任何物件,也不要丟棄或放養任何生物。
五、減少生營火及其衝擊:用火的疏忽往往危及許多自然區域,除非必要,盡可能減少使用火,並以高效能的器具煮食及照明。重複使用已搭建(或之前有人使用)的生火地點。若有必要生火,一定派員全程看管,並妥善處理燃燒後之餘燼。
六、尊重野生動物:自然環境是各種生物的家,應避免影響牠們的生活與習慣,不餵食、不破壞、不侵犯,讓牠們在山林裡繼續繁衍茁壯。餵食野生動物會影響牠們的健康、改變牠們的食性及行為,請不要餵食。
七、尊重其他遊客權益:與他人分享山林環境,尊重他人所需的寧靜,審慎思考自己的行為對環境和他人的影響。降低音量、避免吵雜的戶外活動,尤其在夜晚和偏僻的地方。
這次新聞事件的啟示是:若能事先籌畫與準備,定能瞭解相關法規、避免不當行為。若能瞭解非必要不生火,即可避免生火對環境的衝擊。若能保持環境原有風貎,定能瞭解不應擅自取用林木,因而違規受罰。
無痕山林行動準則之目的是透過規範的內化,讓每一位登山健行者發現自己與大自然的密切關係,不再把大自然當作廉價的消費品,進而出自真心對待與愛護大自然,讓憾事不再發生。
房價愈高 生育率愈低 怎打?怎救?
2023-02-07 04:46 聯合報/ 曾文哲/醫(台北市)
少子化危機延燒,新住民子女也減少,學童示意圖。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杜建重/攝影
少子化已成台灣嚴重國安危機,台灣人口不僅已經開始負成長,估計民國一三九年(二○五○年)台灣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達四十%,且扶養比將成長三倍;現在是三個年輕人養一個老人或小孩,之後則會變成一個年輕人就要養一個老人或小孩,青壯年負擔將變成三倍。
據台灣社會調查所的「台閩地區婚育調查」,已婚但未生小孩者中四十六%有意願生育,另外五十四%則沒有生小孩的計畫。不生小孩的原因,五十八%表示是因為「經濟因素」;調查進一步剖析,發現高達五十九%的男性對於「沒有自己房子」有明顯焦慮。同份調查也詢問了未婚者的生育意願,婚後有意願生育者占六十二點五%,另有三成表示「不生」。進一步詢問未婚者婚後不打算生育的原因,高達六十一%表示「無法負擔費用」,四十四%表示「沒房」,其中男性對於「沒有自己的房子」的擔憂明顯高於女性。
自從民國七十九年(一九九○年)「無殼蝸牛」運動以來,房價不但沒有漸趨合理,反而一路往上飆。現今剛出社會的年輕人平均起薪約僅三萬元,在物價飛漲的時代,要存錢買總價一、二千萬以上的房子談何容易?何況台灣是用「虛坪制」,若把建案的公設比納入考慮,則實際房價更高。以台北市平均房價每坪近一百萬元來看,實際房價可能高達每坪一百五十萬。台灣上班族平均年薪不過六十萬元,即使不吃不喝一整年也買不起一坪房子。
台灣生育率的下降速度「超英趕美」,顯然背後有其他原因。筆者研究台灣過去二十年房價與生育率之關聯,在同時考慮女性勞動參與率、男女性薪資差距、國人教育程度、結婚率等可能影響生育率的因素後,分析結果顯示台灣房價與生育率具有顯著的負相關性,也就是說「房價愈高,生育率愈低」。
如果以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的生育率當作基準,則房價所得比每上升一倍,生育率會下降四%。房價飆漲動輒數百萬,政府想用幾千元的津貼來提高生育率,根本杯水車薪。
有趣的是,研究分析結果還顯示,「全國不動產業總盈餘」比起房價竟然與生育率有更強烈的負相關性。可說高房價是「肥了建商,苦了年輕人」。
雖然大部分台灣民眾(特別是中、老年人)都擁有房屋,但大都只有一棟,因此房價上漲帶來的資產增值只是「紙上富貴」—如果賣舊屋、換新屋,其他房子也一樣變貴,因此完全沒占到便宜。
而未來數十年間,隨著人口快速老化,國家勞動力將大幅減少,勞保、公保、健保相繼面臨破產危機,台灣的國力恐大幅衰退。也就是說,炒房的行為是短多長空,短期看起來可以支撐台灣的經濟,實際上是犧牲了台灣的未來。
由「房地合一稅」及「平均地權條例」通過可看出政府有一些順應民意的作為,但努力仍遠遠不夠,只有將利率及持有成本提升到合理水平,才有可能成功壓抑房價,挽救生育率以及國家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