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1103/web/◆ 聯合報社論/勝選非運籌帷幄之功,國民黨勿得意忘形
◆ 聯合報黑白集/害怕聽人民的聲音
◆ 經濟日報社論/加入CPTPP 先打贏認知作戰
經濟日報社論/加入CPTPP 先打贏認知作戰
2022-11-30 04:34 經濟日報/ 社論
台灣於去年9月提出加入CPTPP申請,正式啟動入會程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期一連串事件,反映出我國申請加入 CPTPP 態勢嚴峻。觀察其背後問題,顯示出加入 CPTPP 不只是開放決心,更是一場認知戰。
台灣於去年9月提出加入 CPTPP 申請,正式啟動入會程序。按照 CPTPP 規則,申請加入的第一階段,申請者需要先跟既有成員協商解決現存的經貿問題,以尋求各國共識,成立談判工作小組,才會進入第二階段入會談判。今年2月政府鬆綁日本福島五縣農產品及食品,應該就是解決現存爭議、爭取日本支持的考量。但是台灣的爭議不限於日本,按政府說明,這段期間也在積極解決與其他成員的問題,爭取支持。
除這個程序規則外,CPTPP 也從過去英國入會案歸納出申請者的三個條件,分別是有忠實履行國際經貿義務的紀錄、有能遵守 CPTPP 義務的展現,以及提出符合 CPTPP 水準的高標準市場開放承諾。雖然台灣偶有違規事件,但整體而言是經貿規則的忠實支持者,而遵守 CPTPP 義務及準備好高標準開放承諾,也不斷獲得歷來政府及蔡總統的反覆確認。就事論事,台灣已經符合條件。
然而歷經一年,期間日本公開表示歡迎及肯定,也傳出澳洲及加拿大等會暗中協助台灣,但上個月 CPTPP 舉行大會,並未達成針對台灣(以及中國大陸、南韓)成立工作小組的共識。事實上,今年5月 CPTPP 輪值主席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就已公開表示成員間對台灣申請案有不同意見,還需要時間。當時無法知悉所謂「不同意見」到底為何,但澳洲總理艾班尼斯二周前直接指出 CPTPP 只限於「受承認的國家」加入,因此澳洲難以支持台灣,算是第一次讓外界瞭解成員間不挺台灣的理由之一。
澳洲事後表示歡迎符合資格者加入立場未變,而且艾班尼斯的說法在法律上也不成立,因為 CPTPP 規則明文規定國家及「個別關稅領域」(亦即台灣加入 WTO 的身分)都有資格申請,已經替台灣開了大門。然而「共識決定」不是依法言法的程序,任何原因都可能導致無法獲得支持,反對者也無須全盤托出真正原因,因此除澳洲外,也不能排除其他成員採取類似立場。
澳洲總理用不合 CPTPP 規則的理由不挺台,背後原因很多,但艾班尼斯說明難以挺台的同一段發言,緊接著突兀地提到澳洲跨黨派維持一中政策,間接點出其認為「支持台灣加入 CPTPP 就是違反一中政策」的立場。這個立場從何而來不可考,可能是艾班尼斯與習近平會面時,為換取中方讓利的承諾,也可能根本就是澳洲政壇普遍的看法。
無論艾班尼斯的認知從何而來,對台灣加入 CPTPP 乃至於洽簽其他雙邊協定,都有極為嚴肅的意涵,也是政府接下來要全力破解的認知魔咒。如果是因為考量商業利益或想化解跟中國大陸衝突的交換條件,則中國大陸以經濟利益為誘餌只會持續增長,台灣不易解決。但若是某些國家因為將支持加入 CPTPP 跟「一中政策」有不當連結的認知,則就還有透過溝通說明化解的空間。
事實上,北京自始至終都反對台灣加入 CPTPP,也可能全力推動「支持台灣加入 CPTPP 就是違反一中政策」成為各國共識;若連澳洲都埋單,則其他國家更是危險,應該才是加入 CPTPP 的最大障礙。我國解決的第一步,是掌握有多少成員傾向或支持此一認知,第二則是全力、全方位消毒,據理力爭 CPTPP 是經貿組織,台灣既能加入 WTO 及 APEC,意味著支持台灣跟一中政策無關,力求逆轉認知;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儘速完成簽署,也有助於提供進一步的佐證。第三則是邀請日本、美國等未受影響的有力盟友,透過其管道協助台灣改變、反轉此一認知。總之,處理加入 CPTPP 的認知戰場,跟高標準自由化一樣重要。
聯合報黑白集/害怕聽人民的聲音
2022-11-30 06:30 聯合報/ 黑白集
新疆烏魯木齊的一場大火,讓中國積累已久的民怨直接沸騰,越來越多人舉起白紙走上街頭,對嚴格的清零政策表示不滿。路透
大陸清零政策悲劇不斷。烏魯木齊火災因封控導致救援不及,造成十死,引燃各地民怨,群眾舉白紙表達無言抗議。「白紙運動」進入北京,動盪升高,國際高度關注中共因應手段,既擔心影響全球經濟,更憂慮鎮壓失控觸發政治風暴。
習近平強調「人民是江山」,守江山是守人心。然而,中國人民只能持白紙吶喊,民情難以上達。習政權自豪制度優越性,宣稱清零是保障人命,無視人身自由與民生的需要。封控政策終究被世足賽踢爆,中國人看到各國與病毒共存,重回正常生活;因此,政府成了人民的對立面。
無獨有偶,另一個強調清零的政府也受民意審判。蔡政府自詡防疫全球典範,但從過度清零到疫情爆發措手不及,而急轉彎為共存;高官坐享政經虛榮,民眾承擔痛苦代價。人們面對高確診與高死亡威脅,蔡政府無作為還肖想藉防疫神話鞏固政權,甚至藉疫沒收人民的投票權。
所幸,台灣人用選票教訓執政者。對比大陸的白紙運動,益發凸顯這張選票的珍貴,也更不能原諒沒收投票權的蔡政府。
習近平之父習仲勛曾說:革命政黨就怕聽不到人民聲音,「害怕民主是神經衰弱的表現」。大陸網民藉父諷子。這段話,對蔡英文更是震聾發聵:她怎能和習近平一樣封閉,躲避七百多天,只因害怕聽見人民聲音?
聯合報社論/勝選非運籌帷幄之功,國民黨勿得意忘形
2022-11-30 04:45 聯合報/ 社論
國民黨台北市長候選人蔣萬安在選戰中勝出。報系資料照/記者曾原信攝影
《民怨之聲》系列之四
相對於民進黨空前慘敗,國民黨這次拿下十三縣市,奪回六都中的台北和桃園兩市,締造一場大勝。但追根究柢,戰績亮麗並非國民黨深受選民肯定,亦非黨中央運籌帷幄之功;更大的因素,要歸諸選民對民進黨的厭棄。國民黨切勿沾沾自喜,以為獲得民意「歸心」;若錯判情勢,極可能重蹈四年前的覆轍,在後年大選迎來慘敗。
回顧民國一○七年(二○一八)的選舉,國民黨豪取十五席縣市首長,更翻轉「綠營鐵票區」的高雄市,一時風光無限。當時不少人認為,接下來的總統、立委選戰,國民黨必能乘勝追擊,重新執政。未料,國民黨卻接連上演「暴走三部曲」:首先,黨主席吳敦義不顧自己聲望低迷,企圖利用黨機器為他量身打造初選制度,勝選氣勢頓時被黨內爭議削掉一半;其後,甫當選高雄市長的韓國瑜,執意參選總統;最後,吳敦義又為立委及不分區提名鬧得內亂不止,讓選民徹底心涼。因此,國民黨不僅在總統、立委選舉雙雙慘敗,韓國瑜遭到罷免,高雄市長得而復失,國民黨一蹶不振至今。
比較四年前後的兩次選舉,不能否認國民黨確有其努力,但民進黨兩次大敗,主要來自民意對綠執政的怨怒,遠大過對藍營的肯定。持平而論,朱立倫面對的主客觀條件,較當年的吳敦義為佳:今年選戰國民黨多數縣市握有連任優勢,挑戰成功的縣市則得力於多項揭弊議題發酵,成功號召選民「起義」,因而造就大勝。
這個勝績中,其實也潛藏著隱憂。例如,民進黨的敗選,被歸咎於黨主席蔡英文大權獨攬,「沒收初選」;事實上,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國民黨。朱立倫在縣市長的提名也是乾綱獨斷,只不過因選舉的「結果論」,其爭議被略而未談。在黨中央隻手主導下,有些爭議縣市即發生「該贏而未贏」的結局。例如澎湖現任縣長賴峰偉在地方爭議多端,黨中央卻仍堅持提名;在金門則放任「黨內互打」,包括新竹市、苗栗縣的提名反覆,都因而輸掉取得執政權的機會。三個離島中,僅馬祖因縣長劉增應政績優良保住政權,這說明黨中央不斷放任「內爭」的策略已瀕於失控。
撇開勝選席次不談,這次選舉總投票率僅六十一%,創下歷史新低。若計算總得票數消長,國民黨減少的票數,甚至比民進黨還多。全台縣市議員總席次,民進黨成長三十九席,國民黨則減少十四席。這些細節,隱藏在「縣市長大勝」的喜悅下,說明國民黨原居優勢的基層實力正在流失。
基層支持流失、外島失守等現象,說明國民黨沒有自滿的理由;而投票率的下降,更說明選民對政黨及政治的反感之深,其實是不分藍綠白。這次,「反綠」民眾對國民黨的大勝,更多是抱持戒慎恐懼之心,遠甚於面對民進黨慘敗的狂喜。其原因,就是擔憂國民黨勝選後得意忘形,面對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大選又將無法把持而自敗。
總統大選不同於地方選舉,遲遲提不出兩岸國安新論述的國民黨,更處於劣勢。在總統提名策略上,目前藍營討論的人選,不外乎朱立倫和剛連任的新北市長侯友宜,幾乎仍是四年前的翻版。兩年後,在民眾黨主席柯文哲也可能參選的情況下,藍營重蹈民國一○九年(二○二○)大選覆轍並非杞人之憂。正因為如此,民進黨才能面對敗選而毫無反省之意,認為賴清德可好整以暇擊敗所有對手。民進黨的自恃固然可鄙,但國民黨和「非綠」陣營能否有足夠的智慧和正確的判斷,則令人難以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