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30日 星期三

李清志/馬偕博士的台灣紀事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李清志/馬偕博士的台灣紀事
◆  朱宗慶/他人肯定與自我鼓勵
◆  沈呂巡/也談中共外交的新舊班底






李清志/馬偕博士的台灣紀事


2022-11-30 04:46  聯合報/ 李清志(作者為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副教授)
馬偕博士在淡水上陸的地點。(李清志/攝影)



日前到淡水長老教會參加馬偕博士「From Far Formosa」(馬偕在台灣記事台文版新書發表會,本書是馬偕博士當年回加拿大述職,講述台灣種種事物的記載出版,一八九五年出版時,正是日本接收台灣之際,全世界的焦點都集中在台灣,這本書遂成為國際間了解台灣的重要著作;事實上,日本當年為了了解台灣,很早就將本書翻譯成日文。

雖然本書已有中文版問世,包括民國四十八年(一九五九年)林耀南翻譯的《台灣遙記》,民國四十九年(一九六○年)周學普翻譯的《台灣六記》,以及民國九十六年(二○○七年)林晚生翻譯前衛出版社出版的《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但是台文版譯者林俊育表示,歷史上台灣所有外來政權都是用自己的語言宣講,只有馬偕博士是用台語傳福音。本書在馬偕博士登陸淡水一五○周年出版,別具意義。

我因此重讀這本書,發現馬偕博士對台灣的記載,不單只著重在宣教工作,同時也對台灣的風土民情自然生物地理歷史,有廣泛又深刻的描述記載;他不只是一位充滿熱情宣教士,也是充滿好奇心探險家興趣盎然博物學家。他旅行宣教過程中,經常收集各種自然標本、民俗物件,甚至包括異教的法器神像。在馬偕博士淡水家中,有個房間擺放著他收藏的種種標本物件,儼然就是一座小小的博物館。

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人來到台灣旅行或工作,然後記下他們在台灣的所見所聞。清朝官員郁永河來台勘查硫礦開採,所著的《裨海紀遊》,描繪十七世紀的台灣風土民情。《鯤瀛日記》則是民國一年(一九一二年)施景琛奉福建省制軍松鶴齡命令,來台考察日治時期的政經建設,寫下的日記式遊記。台灣開港後,許多西方人也藉著來台經商、公務的機會,克服種種旅行的困境,在台灣各地遊歷,並寫下遊記,包括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一八七○年所寫的《台灣紀行》,以及一九○三年戰地記者達飛聲所寫的《福爾摩沙島過去與現在》。這些資料也成為我們試圖了解那個年代台灣的重要依據之一。

當然,不同的人對於台灣的旅遊記載呈現比較主觀或片段角度,甚至有些偏向歷奇故事,例如《裨海紀遊》就被認為是傳奇文學,但是不論如何,我們總是可以在這些作品中,窺見當年台灣蛛絲馬跡

馬偕在台灣記事》一書,則展現出一位博物學家學術精神以及研究熱情,書中對於台灣生物的記載,分門別類,鉅細靡遺,植物部分就包括森林植物、水果果樹、纖維植物、豆科植物、草本植物、球莖植物、蔬菜與其他植物,還有花的種類。馬偕博士寫著:「台灣的植物學對一個深思的學者,是一個極其有趣的探討對象;對宣教士來說,每一片葉子都是一種語言,每一朵花都是一個聲音。」

歷史上的台灣遊記都只是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這些作者都只是過客,是局外人,但是從《馬偕在台灣記事》一書中,卻可看出馬偕博士對台灣的認同,他是真心愛台灣這塊土地,也愛這裡的人!他說:「我期望剩餘的生命都在台灣服務,當服務之日結束時,願在那裡找到一處有海浪聲及搖曳竹蔭下,得到永遠的安息。」

馬偕博士終身在台灣服務,最後病逝於淡水依照他生前囑咐,他的遺體沒有被運回加拿大故鄉安葬,也沒有安葬在外國人墓園,而是安葬淡江中學後面家族墓園

因為台灣就是他的故鄉,是他所愛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