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和平協商 勿捲入代理人戰爭
◆ 反封控抗爭 不同六四事件 中國夢不敵顧生計要自由
◆ 讓世界讀懂中共 還有遠路要走
◆ 嘴上謙卑態度驕狂 人民厭惡
◆ 地方包圍中央 綠執政陷孤島
◆ 藍擺脫軟柿子 走出第四條路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政府可能在造成畸形社會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政府可能在造成畸形社會
2022-11-29 00:20 聯合報/ 李家同(作者為清華大學榮譽教授)
政府決定大幅補助半導體產業,恐使其他產業發展更形困難。(路透)
政府決定要大幅補助半導體產業,我對這件事感到十分憂慮,因為這個做法絕對會造成一個更加畸形的社會。
現在的半導體產業已經吸引了相當多的菁英分子,造成其他產業的困難,因為其他產業同樣需要優秀的科技人員。政府的決定等於是雪上加霜,使得很多其他產業的發展更感困難。
問題是,半導體產業絕對不是我國唯一需要大力扶持的產業。就以製造潛艦和飛彈來講,最需要的是機械方面的人才。如果國家只重視半導體工業,這對我國的國防是一件危險的事。
究竟半導體工業牽涉到什麼技術?希望政府知道,以晶片生產製作來說,所需要的是非常精密的儀器、高規格的特用化學品以及非常特別的監控系統。政府要補助半導體工業,能否判斷某一家公司的研究與半導體有關?現在的半導體生產設備都非常昂貴,但這種儀器設備需要各種技術,包含光學、檢測、機械設計、電子學等等技術,甚至於牽涉到銲接和研磨。可是令我感到困惑的是,政府會補助一家精於銲接或研磨的公司嗎?
希望政府知道,韓國在半導體設備零組件方面就有很大的進展,他們所製作的一種閥件已經行銷到全世界。
我不知道政府所謂的半導體產業是否包含機械產業,但是世界上最昂貴的半導體設備與機械是有密切關係的。這種機械之所以價值連城,是因為極端的精密且穩定。這都與半導體無關,而是與其他技術有關。製作晶片需要用到各種高級的特用化學品,光阻劑就是一個比較容易了解的例子。如果我們的半導體工廠仍然依賴外國的設備和特用化學品,我們實在不能說自己有一個很偉大的半導體產業。
如果只有半導體產業一枝獨秀,我們的工業就是一種畸形的工業,絕對是不健全的。目前我們相當需要發展綠能,綠能不可能只靠半導體,事實上,風力發電還牽涉到一種齒輪,當然材料也是相當重要的。我們成天講5G技術,通訊不能只知道晶片製作,單單加密和各種編碼都是需要研發的。在國防上,我們需要非常精密的零組件,這些零組件也是需要各種技術才能製作出來。
畸形社會的另一大問題是會造成薪資上的差距,很多公司很想做研發,但找不到工程師,原因在於半導體工業吸收太多人。很多公司無法更上一層樓,乃是因為我國工業已經有畸形的現象,政府實在不該使這種畸形現象更為嚴重。
兩岸和平協商 勿捲入代理人戰爭
2022-11-29 00:37 聯合報/ 丁守中/兩岸發展研究基金會董事長、前立法委員(台北市)
民進黨高呼要選民「為台灣挺身而出」,但是民進黨執政未能處理好兩岸關係,抗中保台牌失靈。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從這次地方大選結果,可以看出全國民眾對當前民進黨中央執政的不滿,而民進黨一貫轉移施政缺失的「抗中保台」牌也失靈。此次地方選舉後,各政黨及國人更該關切兩岸關係的改善,化解國際反中勢力利用台灣打代理人戰爭及持續掏空台灣的風險。
兩岸僵局,已到關鍵十字路口,解鈴還需繫鈴人。俄烏戰爭,已讓多數台灣民眾覺悟國際政治的現實並看到戰爭的殘酷。兩岸同文同種同血緣,台灣更不該做西方分裂兩岸,打代理人戰爭的戰場。從這次選舉結果,就印證了台灣的人心及民意都在變,但關鍵在於中國大陸對台軍演威逼的政策也要調整,否則只會讓民進黨政府繼續振振有詞倒向西方反中陣營掏空台灣,陷台海於戰爭烽火。
大陸高層除了關注遏制台獨,若有意台海問題的終極和平解決,避免掉入國際反中勢力的分裂挑撥與促戰,今後就應對台提出更多善意友好關懷政策。如此才能更大鼓舞台灣「親中」、「和中」、兩岸「和合」的聲音與力量。這股聲音愈大,愈能加速兩岸的和平整合。
美國及西方也有不少有識之士認為,美中不應陷入終須一戰的修斯底德陷阱。中國大陸如能停止對台軍演威逼動作,改採平等協商陽光友善政策,自然也能減少西方國家反中的藉口與訴求,也會更弱化國際反中的結盟。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應該是全體中國人民都能擺脫西方列強的操弄與戰火的威脅,都能過著尊嚴、和平與經濟上富足幸福的好日子。事實上,中國能高速建設發展,靠的是實踐檢驗真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早就遠遠超越當年的馬列思想。中國也即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既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要真正的重新開始,建立真正屬於中國的國家政府治理新政治體制新品牌。一國兩制只是過渡,現在一個中國存在北京政府與台北政府,就已經是一國兩制。
習近平若能從老祖宗的智慧「上善若水」、「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得到啟發,對兩岸、對國際都強調陽光友善和平政策,兩岸如能經由真正平等相互尊重的民主協商整合,共同締造兩岸共存共榮新共和,那才是中華民族真正的偉大復興!
反封控抗爭 不同六四事件 中國夢不敵顧生計要自由
2022-11-29 01:03 聯合報/ 楊宗新/公(台中市)
烏魯木齊大火引發大陸全國性反封控抗爭,陸委會呼籲中共盡速回應人民要求。圖為北京民眾27日晚間守夜悼念大火罹難者,並手持白紙抗議封控措施。(路透)
烏魯木齊火災事件衍生的全國性暴動,不僅印證毛澤東名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同時也對共產黨統治正當性造成巨大衝擊,可謂中國卅年來,規模最大的抗暴事件。
部分評論將此與「六四事件」類比,並不恰當。研究顯示,當人民長時間貧困交加時,暴動不易發生,反倒是在政府推動改革初期,生活水平獲得一定提升時,最容易發生反政府活動。民國七十九年(一九九○年)代前後,蘇聯、東歐共產政權,都是在推動改革後,隨即被推翻,「六四事件」的背景也很類似,只是被強行鎮壓了。在政治學上,稱這種情況下產生的人民憤怒為「相對剝奪感」。
本次事件,則更像是一種執政者與人民之間,社會契約的崩解。在法國政治思想家盧梭提出的民約論,認為人民之所以願意犧牲某些自由,往往立基於當權者提出相對的應許之上,一旦這層虛擬的社會契約崩解,雙方關係將趨於緊張。套用在中國,共產黨能持續維持一黨專制,是建立在改革開放後亮眼的經濟表現上,當發展速度進入高原期,就必須尋找其他替代方案。
從西方國家的觀點看,經濟改革將自然而然的促發政治改革,東亞的韓國及我國則可說是典型代表。民國九十年(二○○一年),中國在貿易條件尚未達到標準下,獲准加入 WTO,正是西方國家出於執行這種「和平演變說」的需要,即期盼藉由繁榮經濟,促使政治上的多元參與。然而事與願違,中國經濟確實急速增長,政治環境在胡溫任內也相對開明,可到了民國一○一年(二○一二年)習近平上台後,又重回集權。
溫家寶卸任前,曾語種重心長的表示:若不推動政治改革,經濟改革的果實也終將不保。無奈習近平並未採納建議,反而開出另一張試圖讓人民心悅臣服的藥方:中國夢。簡單講,就是以激發人民的愛國熱情,取代對民主改革的要求。這種情緒性訴求,正常情況下可透過對外領土聲索、戰狼外交、大內宣等方式執行,然而一旦人民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及人身自由都不保時,就很難管用。
目前中共面臨的,這是這種窘境,且相較於六四期間係以政治改革為目標,本次人民訴求的,是關乎生計的問題,如未及時讓步,恐釀更大暴動。
讓世界讀懂中共 還有遠路要走
2022-11-29 01:01 聯合報/ 楊雨亭/作家(台北市)
中共中宣部部長李書磊10日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提出,要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取材自微博)
最近中國大陸各地爆發民眾反疫情封控事件,抗爭潮延燒大學校園,引起全球關注。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批評大陸媒體不敢報導群眾敏感事件,但英國 BBC 記者在上海採訪抗議事件卻遭警察逮捕。中共要讓「世界讀懂中國共產黨」,還有一段遠路。
中共廿大後,新任中宣部長李書磊日前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他說:「要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鼓勵解放思想、大膽探索…提倡不同觀點和學術充分討論,推動觀念、內容、風格、流派切磋互鑒,不斷煥發文化生命力、創造力。」面臨美國聯合西方民主國家的圍堵,中共要求中國走自己的路子。
民國四十五年(一九五六年)四月,毛澤東揭櫫「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作為學術文藝政策的基本方針。時任中宣部長陸定一依此詮釋學術文藝四大自由:「有獨立思考的自由,有辯論的自由,有創作和批評的自由,有發表自己的意見、堅持自己的意見和保留自己的意見的自由」。一些黨內幹部與知識分子受到毛澤東鼓勵,開始批評中共建政後的不適言行,甚至否定「黨天下」,這震驚了毛澤東與黨內保守派。於是毛澤東發動「反右運動」,將眾多黨內外知識分子劃為右派,使其與家庭受到嚴重打擊。
對照兩任中宣部長的講話精神幾乎一致,反映出中共本身的文化基因與世界觀並沒有太大改變,但中國社會的性質卻大不相同,現在是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體制,且在一些領域的發展接近甚至超越西方國家的水平。
李書磊的文章主要是為打破國內外僵持與封鎖的局面,期望在不反對中共掌政的原則下,中共願意嘗試與各方發展出對話的多元格局,現階段包括國內外的知識分子,以及美國和其他與中國不同體制的國家,理論上也應包括在台灣的民進黨與國民黨及其他黨派。
然而,由於早年「反右運動」的深刻教訓與陰影長期深入人心,就算中共說盡好話,也幾乎沒人會信,黨內的開明派與鴿派也得不到健康成長的生態。中共高層希望得到知識分子的真誠支持,可是多數知識分子不願也不敢講真話,少數講真話的知識分子,常受到中共保守派與鷹派的攻擊,這使得中共與知識分子陷入長期互不信任的惡性循環。
李書磊說:「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促使世界讀懂中國人民、讀懂中國共產黨。」他期望「世界讀懂中國共產黨」。但世界難讀懂共產黨,和共產黨的意識形態、習慣用語以及行事風格有關。甚至中國大陸出身的知識分子,由於深受共產黨的薰陶,不論其政治立場,與非共世界的對話亦常有障礙。
由此,中國和西方淪陷了一個彼此先入為主的矛盾:我說什麼你都不信,你說什麼我也不同意。為解開這個死結,中共應研究與反思如何不僅以中共的思維與願望敘事,並嘗試去理解非共社會的思維與願望,從「世界讀懂中共」到「中共讀懂世界」,逐漸建立基本的互信與共識,是一個雙向的道路。這對中共轉化為一個具有多元思維的理性政黨以及產生可信賴的形象,是非常重要的典範轉移,且對中國與世界和平的發展都會有積極貢獻。
嘴上謙卑態度驕狂 人民厭惡
2022-11-29 00:42 聯合報/ 吳豐山/前監察委員(台北市)
當蔡英文下令全黨力挺林智堅,重創民進黨形象。 (聯合報系資料庫)
九合一選舉投票前一日,本人在一張便條紙上寫下競爭比較激烈的十個市縣的當選名單,想在揭曉後看看自己的預判準或不準。結果準確率百分百。
我預判國民黨會大勝,民進黨會慘敗。
我根據的理由是:
-林智堅的事情本來自己退選就船過水無痕,可是當蔡英文下令全黨力挺的時候,已重創民進黨形象。雖然過兩天林智堅宣布退選,重創已然形成。
-新冠肺炎防疫大抵成功,但高端疫苗不管從哪個角度看都是弊案,民進黨面對諸多質疑,不動如山,一般國民會很厭惡。
-行政、立法兩權分立制衡,明載憲法。不少立委惡形惡狀,人民自有評價。但行政權傲慢,人民會討厭;尤其假如自己口頭上強調謙卑,實質上卻百般驕狂,人民除了厭惡,選票必然會反彈。
-選前一周,執政黨高層傾巢而出密集輔選,我判斷必是黨內所作民調自知大勢不妙,但輔選仍採高姿態,於事無補。
-台灣社會同情弱者,當掌權的一方傾全力打擊一個競選對手時,同情心必然發酵。
實際政治是錯綜複雜的事體,投票行為尤其百般深奧。
好像很少人認真去瞭解廿二年來台灣歷次選舉左右大幅擺盪的真實內涵。
台灣一千九百萬選民,參加政黨的占不到百分之十,另外百分之九十幾對個別政黨並無明顯偏好。台灣又是一個知識水平很高的地方,說「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這句話至少在投票那一天是真實的;此所以一兩百萬票會隨著好惡忽左忽右,一點兒也不奇怪。
過了九合一,馬上又要面對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現在如果一口咬定,哪一黨會贏或哪一黨必輸,那是不瞭解選舉,不瞭解台灣。
本人對個別政黨向來沒有成見,對個別政治人物也不迷信,所以盼望各政黨和政治人物,真正疼惜台灣,敬天畏人,好自為之。
地方包圍中央 綠執政陷孤島
2022-11-29 00:35 聯合報/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新北市)
季青漫畫
九合一選舉,國民黨贏得全台廿一席縣市長(嘉義市另選)的十三席,民進黨只獲五席。選後中央與地方關係,將再度陷入更為嚴重的「藍地方」包圍「綠中央」樣態,綠執政陷孤島效應。
首先,「陳時中現象」反映了蔡政府出現「塔西佗效應」;失去公信力的蔡政府,無論怎麼說,社會都給予負面評價。據電視台選舉新聞學者監測聯盟長達六周,針對六都及新竹市追蹤,幾乎高聲量候選人具有較高支持度及高得票比率,例如國民黨在新北市侯友宜、桃園市張善政及台中市盧秀燕;民進黨在高雄市陳其邁、台南市黃偉哲,民眾黨在新竹市高虹安。
唯一例外是具高聲量者卻落敗的陳時中,反而聲量第二的蔣萬安當選。進一步檢視是蔣萬安負面聲量較少,陳時中聲量固然正面很高,但負面聲量幾乎也是最高。民眾普遍對民進黨執政不信任及不滿,「塔西佗效應」不利於民進黨長期執政。
其次,「北藍南綠」政治權力格局及「孤島效應」形成。國民黨贏得台中以北的四都和宜蘭、基隆、新竹縣。民進黨只能保住台南及高雄二都及嘉義、屏東,形成「北藍南綠」政治格局。
中北部四都的經濟與政治影響力高於南部兩都,且總體地方執政又是藍大於綠,民進黨政經影響力局限在南部;綠中央被藍地方包圍,將深陷「孤島效應」。
再者,大陸對台農漁產品暫停輸陸難以產生「寒蟬效應」。民進黨執政基礎在南部地區,地方選舉結果顯示大陸對台經濟制裁所產生寒蟬效應及嚇阻效果,其衝擊影響相當有限。主要受影響區域如台南、高雄、屏東及嘉義,選民並未投票轉移至泛藍政治聯盟。大陸對台經貿制裁,不僅無法改變南部選民投票取向,甚至加深台灣南北政治分化格局形成。大陸對台政策從「向南移、向下沉」、「三中一青」,轉換成「一代一線」,對南部地區政策恐須再檢視修正及換位思考。
最後,「抗中保台」路線在地方選舉中邊際效用遞減、甚至無效。民進黨不斷倡議抗中保台,標籤化泛藍參選者親中行為。但從選舉區域檢視,無論是中部或北部、東部,或是中北部四都,民進黨力推抗中保台路線全部失靈。
民進黨政府提出兩岸應進行有意義對話,呼籲兩岸立基於「和平、對等、民主、對話」原則,共同建構良性的兩岸關係,但卻倡議抗中保台路線,實與呼籲兩岸對話相衝突。既要「對抗」又要「對話」,而非以「對話」替代「對抗」。
今年地方選舉,再度驗證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地方選舉發展邏輯;民進黨訴諸大陸因素及抗中保台路線,對地方選舉難起影響。
藍擺脫軟柿子 走出第四條路
2022-11-29 00:35 聯合報/ 須予謙/國民黨青年部副主任(台北市)
這次縣市長選戰,國民黨大勝,身為國民黨主席的朱立倫,排兵布陣自然功不可沒。記者陳正興/攝影
九合一大選,民進黨大敗,身兼黨主席的蔡英文總統了無新意唸稿道歉辭職。依筆者來看,若民進黨此次失敗仍不願意面對國民黨已經改變,已經不是民國一○三-一○九年(二○一四至二○二○)被抹紅、抹黑都無力還手的軟柿子,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賴清德或陳建仁都打不贏國民黨。
很多評論者主張,此次大選結果只是證明地方型選舉沒有操弄抗中的空間,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民進黨仍能勝利,但筆者認為這是鴕鳥式說法。
抗中無法發酵,首要關鍵在民進黨嘴巴抗中、實際無能保台的事實被看破手腳;二方面因為台灣人已明確感受到戰爭風險,認定蔡英文的「維持現狀」破產。兩相拉抬,加上國民黨改革有成,導致抗中牌的論述蒼白、效果透支,因此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無用,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也絕對只有維持基本盤的效果。
同樣重要但民進黨不願面對的真相,是堅持走中道路線、成功維持親美友日和陸平衡的國民黨成功走出「第四條路」,重回中間選民的懷抱,讓民眾不用含淚投民進黨。
所謂第四條路,即為跳脫傳統左右、統獨拉扯,也和刻意獨善其身然而無實質內涵的第三條路有所區別。其核心精神即為最大限度的中道務實,做對的事、提對的人,以及不走訴諸民粹的極端路線。這樣的積極性的「第四條路」,正是國民黨在這次大選能突破綠營媒體、側翼網軍包圍網,和傾全國之力抹黑抹紅的重要資產,也是奠定原本不被看好,但現在國民黨能看到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一絲曙光的 X 因子。
路本來就得靠人走出來,若這「第四條路」沒有國民黨上下團結一致,特別在朱立倫皆是以保護從政同志為最大前提操盤各地選情,國民黨在桃園天王山之戰也絕無整合契機。更重要的是,國民黨此次堅定與「黑金」切割,不讓任何縣市、任何候選人成為民進黨猛攻的破口,這顯然比蔡主席識人不明導致林智堅「一屍五命」高明了不少。
最後是全國性選舉必須面對的區域局勢,儘管艱辛、過程紛擾不斷,但是朱立倫堅持實踐親美、友日、和陸,確實讓國民黨在此次大選得以開創新局,擺脫抹紅必敗的宿命。這三條路線很難平衡,也必定不斷引發黨內外反彈,如訪美設立駐美代表處、降半旗悼念安倍、夏立言訪陸皆然。不過這三條路線卻也是台灣擺脫徹底倒向兩強一方、真正做到維持現狀、守護台灣民主、捍衛中華民國的唯一可能,誰能繼續維持三路線平衡,絕對能帶領國民黨邁向勝利,贏得台灣民眾的心。
民進黨一天無法認清這些事實,一天還覺得抗中保台能複製過往勝利,就注定為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種下敗因。再強的選舉機器若內在晶片本身已經過時,就注定會被淘汰,被走出第四條路的國民黨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