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勝選與權力:蔡英文「台灣價值」的依歸
◆ 聯合報黑白集/憲法不會逼人民吃核食
◆ 經濟日報社論/金管會打炒房撒手鐧 值得商榷
經濟日報社論/金管會打炒房撒手鐧 值得商榷
2022-03-06 02:29 經濟日報 / 社論
金管會。(本報系資料庫)
金管會近來打炒房的動作頻仍,除了加強銀行專案金檢、增提不動產備抵呆帳外,最近更推出「調整不動產抵押貸款所適用之風險權數」解釋令,要求全面提高銀行計算風險性資產中不動產授信的風險權數。金管會為打炒房而拉高特定房地產貸款的銀行資本要求,被形容是截斷炒房金流的「撒手鐧」。
乍看金管會提前一年半落實巴塞爾資本協定III所訂「不動產暴險按貸放比率適用相關風險權數之方法」,會讓人誤以為台灣是躍進接軌國際金融監理的模範生。不過細究之下卻發現其內容竟是暗渡陳倉夾帶比國際規則更為嚴苛的監理條件。金管會使用可能破壞金融監理核心的手段,而僅是配合政策打房,的確是有必要對社會詳實說明。
這次金管會調整不動產暴險權值內容最引人側目的是,大幅調高公司法人、自然人購置第三戶以上住宅、購地、餘屋,以及工業區閒置土地等抵押貸款權值;要由過去的20%至150%,大幅調升為50%至200%,平均漲幅高達六成以上。金管會為打炒房顯已不計任何代價,因為根據金管會自己推算,這將造成全體銀行資本適足率滑落約0.5%,而且有些銀行甚至會減少1.6個百分點。
讓人遺憾的是,金管會的作法無異是懲罰了「過去」授信模式不幸與「現在」打房政策相抵觸的銀行。他們已落入政府政策前後不一所設下的陷阱,並進而引發對政府金融監理誠信的疑慮。政府實在有必要釐清計算風險性資產的真正意涵,究竟是評估信用風險還是需要一併考慮政策風險。
回顧當初G10集團推動巴賽爾資本協定就是為了有效管理銀行的信用風險。至於計算銀行授信資產與資本的關係時,則從早期的標準法到後來的內部評等法,無論是主觀認知的條列式設計或是以事實為憑的統計模型,基本上都是依據授信資產的信用風險來決定權值高低。
巴賽爾銀行監理委員會甚至說明即使使用標準法,對於特定資產類別,「銀行可使用經監理機關認可的外部信用評估機構」所發布的結果。亦即,銀行核算風險性資產權值需符合可受公評專業設算的信用風險,而不是被用作「針對性調節授信對象」的政策工具。如果計算銀行資產信用風險的重要資訊因政策需要被扭曲,我們就無法釐清個別銀行乃至整體銀行的健全性。
巴賽爾資本協定通過迄今超過30年,金管會理應積極推動銀行風險的科學管理,鼓勵進階使用根據銀行授信特質的內部評等法,可是現在卻是政府決定風險權值,甚至被用作政策操縱的工具。金管會這次大幅提高特定授信資產權值,真的是因為它們客觀的屬於高風險資產,還僅是不受政府主觀喜好的資產?金管會的任何政策宜提出數據,說明其決策符合與風險相關的恆常性。
當初金管會成立時,設計經費自主的原因之一就是期望政策要能客觀評估,可惜這樣的規劃早就被官僚體制淹沒而上繳歸公了,也很可惜國內銀行慣於依經驗法則照章行事,未能有效帶動風險評估產業,建立合理的內部風險評等系統,結果造就今天一切以金管會決定為依歸的家父長監理體制。
金管會打炒房的行政手段很多,但資本適足率是銀行風險管理的基礎指標,所以必須重視其完整性。我們不希望看到政府過去長期不合規的銀行逾放標準,及扭曲保險業的RBC操作對台灣金融產業的重傷再次出現。謹建議金管會遵循巴賽爾資本協定精神,由政府掌握管理框架,鼓勵銀行依據經營特質設計具有說服力的風險權值架構。至於個別銀行若有困難做客觀的風險評估,請別忘了還有銀行公會與周邊機構可以協助。
聯合報黑白集/憲法不會逼人民吃核食
2022-03-06 05:32 聯合報 / 黑白集
政府開放福食進口,行政院和衛福部食藥署昨已發函,說明地方食安自治條例已牴觸憲法及食安法規定,中央予以函告無效。圖/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和衛福部宣布,地方食安自治條例管制福島食品規定牴觸憲法及食安法,函告無效。蔡政府無法讓人民免於核食恐懼也就罷了,竟還扛出違憲大帽,但憲法那一條規定人民必須接受核食?
中央與地方這場核食法規爭議的核心,就是「為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地方想比中央規定更嚴」。然而,地方依循中央的嚴管精神訂出更嚴格規定,何來牴觸?除非中央的命令是「不能嚴管」。
例如,對於電子遊戲場業管理條例中,營業場所應距離學校、醫院多遠規定,大法官曾作出釋字第七三八號解釋,認為地方訂出比中央更嚴格、距離更長的規定並未違憲。莫非在蔡政府心中,遊戲機竟比核食「更毒」、更容易進入你我日常生活?
誠然,依地方制度法,中央有權認定地方自治條例無效,反正中央鴨霸也不是一兩天的事了;但是逕自判定地方食安自治條例牴觸憲法,用違憲大砲轟擊地方,不只視大法官如無物,更儼然也是在對萊豬釋憲案中的大法官下指導棋了。
憲法當然希望中央地方法規命令要有一致性,但憲法既是為保障人民權利而生,就絕不會強逼人民吃萊豬、吞核食;相較法規一致,保障人民健康權利顯然更貼近憲法核心精神。中央要宣告地方食安自治條例無效,鴨霸就好了,不要羞辱憲法!
聯合報社論/勝選與權力:蔡英文「台灣價值」的依歸
2022-03-06 05:35 聯合報 / 社論
近期台南市長黃偉哲連任提名在即,羅文嘉(圖)、林佳龍終於發難,直指黃偉哲曾在威權時期擔任線民。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中執會在滿天疑雲的「線民案」陰影下,通過徵召台南市長黃偉哲競選連任,黨主席蔡英文一聲「團結」,攻勢凌厲的派系立即噤聲。蔡英文為確保台南勝選,並不在乎外界對民進黨轉型價值的質疑。事實上,針對初選激烈引發黨內惡鬥,蔡英文上月在中常會上說「保護台灣的價值不能作為競爭手段」,就已經定調:價值會轉彎,正義免計較,勝選是唯一標準,權力是最後依歸。
面對黨內惡鬥,蔡英文提醒黨員要記得二○○八年的慘痛教訓。當時是陳水扁的總統第二任期,貪瀆案讓民進黨聲勢大壞,陳水扁為了權力自保而大走偏鋒,引發黨內派系惡鬥,蘇貞昌、謝長廷等天王為總統大位鬥得更凶,黨內初選淪為「在同志中尋找敵人,派系動員,媒體介入,政策辯論變人身攻擊,排藍條款變忠貞調查」的大亂鬥。結果民進黨不僅選舉大敗,政權輪替,更面臨全黨潰崩的大危機。
蔡英文往事重提,當然是因總統第二任期的權力交棒危機感。在初選競爭中,「英派」新人被抹紅,黨內紅帽子亂飛,黃偉哲「線民案」再遭炒作,「綠色麥卡錫」陰風四起。民進黨立委管碧玲憶起當年「台灣民族主義造成理盲」,當時除被狂批的「十一寇」,連今天駐美代表蕭美琴都被抹紅為「中國琴」;「初選可以競爭,但十一寇2.0千萬不可以」。蔡英文是呼應管碧玲的談話有感而發。
蔡主席的談話當然有理,問題是,民進黨的轉型價值常遭選擇性蓋牌;而她更可能忘記了,把「台灣價值」當成權力鬥爭的血滴子,蔡主席就是始作俑者。「台灣價值」一詞,最早就是被蔡英文用來檢驗台北市長柯文哲,她要求柯「再次確認台灣價值,讓民進黨支持者認可」;柯文哲反問蔡英文的「台灣價值」什麼,蔡英文也從來說不清楚,直到去年全代會才以「經濟結構轉型要持續、能源轉型的方向要堅持、社會安全網必須接住更多人、教育要更活潑和多元、各種差異必須相互包容對話,就是民進黨理想中的台灣價值」,勉強向社會交代。但這些語焉不詳的語彙,不但蔡政府從沒做到,民進黨人更不當回事。
然而,民進黨從來不吝用「台灣價值」作為區別敵我的標尺,甚至當「綠就是台灣價值」,「台灣價值」更成為打擊政敵的武器。「台灣價值」這種民粹標尺這麼好用,民進黨豈會棄而不用,而且不只鬥別人,甚至變成廻力鏢倒打自己同志;就像蔡政府用轉型正義追殺在野黨,血滴子卻總會飛進黨內盤旋在同志頭上一樣,這也是殘酷權鬥自然會產生的因果報應。
正因為這種權力威脅的危機感,民進黨中常會還以選務中立為名,要求候選人將蔡英文、賴清德等選對會成員當作「公共財」,不得使用選對會成員相片。表面理由是為避免競爭與派系分裂,事實上也減少黨內爭相和「王儲」站隊,讓可能的權力繼承者不會提早展開權力角逐布局。
更微妙的是,同一時間釋出的前副總統陳建仁入黨訊息。陳建仁形象溫和,一直是蔡英文倚重的政治夥伴,他在此刻入黨有為北市選戰儲備人選、為總統大選備位安排等戰略用意,至少可讓外界有「儲君未定」的揣測,讓有志者「人人有希望,個個沒把握」,除了稀釋「當然備位者」的權力威脅,更可能當成後蔡英文時代權力先期安排。這一著棋充滿了政治想像,更說明蔡英文「鞏固權位」用心之深。這點,才是蔡英文內心深處的真正「台灣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