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7日 星期一

劉憶如/通貨膨脹與供應鏈瓶頸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劉憶如/通貨膨脹與供應鏈瓶頸






劉憶如/通貨膨脹與供應鏈瓶頸


2021-12-27 00:00  聯合報 /   劉憶如(作者為香港北威國際集團董事總經理、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
食品、租金和能源的大漲,導致美國通貨膨脹,民眾荷包縮水。圖為華府居民在店內選購食品。歐新社


從今年的春天夏天秋天至冬天的十一月以來,美國聯準會主席鮑爾及各主要國家央行,都信誓旦旦地告訴民眾,這一波的物價上漲是「暫時性」的通膨。

然後也因為定調為「暫時性」,因此即使今年以來物價年漲率一路上揚(例如美國、德國、英國,各從一月的百分之一左右,分別上漲至十一月的百分之六點八、六點零二,及百分之五點一),基本上都早已超過當初訂定的百分之二的通膨目標;但全球各主要央行,在今年十一月底之前,卻都並未採取對抗通膨所應有的「緊縮貨幣政策:不但沒有調升利息,甚至還是維持以央行購買債券的 QE作為,持續向市場挹注資金。

這個情況一直維持到今年十一月三十日,鮑爾才首度改口,聲明看起來通膨應該不是暫時性的。聯準會也接著在十二月十五日會議後,宣布美國「由鬆轉緊」的貨幣政策方向,並公布自明年起的聯邦基金利率將會調升。

聯準會之所以維持了這麼久的「通膨暫時性」基調,是因為此次物價上漲主要源於「供應鏈瓶頸」,然後因為聯準會誤以為供應鏈的問題短期內就會解決,所以之前也不認為貨幣政策須要有所因應。這種因為央行誤判情勢而遲遲不出手的狀況,令人對照聯想到的,是四十年前爆發全球通膨

當時物價的上漲首先源於民國 62、67 年(一九七三)及(一九七八)的二次石油危機,當時聯準會也是誤判當時的通膨為「暫時性」,因此並未大幅調升利率;結果物價的上漲帶動薪資與通膨預期的飆升,以至於其後接任的聯準會主席保羅沃克,只好在極短的時間內將利率調升至百分之二十二,才終於抑制了高達百分之十五通膨,但卻也付出經濟衰退負成長慘痛代價。前車之鑑,明年利率調升的幅度與速度,因此非常取決於對此次通膨源頭「供應鏈瓶頸」時間長短的判斷。

這次供應鏈出現問題,造成幾乎所有大小產品,不論汽車或玩具,全都出現「供給跟不上需求」的供需失衡現象。去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後,美國及世界各國巨量發行鈔票與採行積極支出財政政策,帶動了疫情緩和後需求之大幅躍升。這一回需求的增加(尤其是美國),因此並不單單只是解封後的「報復性消費」,而更是美國以極高政府預算赤字所帶動結構性需求增加例如美國去年的預算赤字四兆美元將近其 GDP 的百分之二十)。

但供給面卻顯然無法配合跟上需求增加的腳步。一般用以衡量供應鏈是否出現瓶頸的「訂單積壓指數」,或是「供貨延遲指數」,都在過去一年半以來大幅飆升;但卻因為企業目前全球布局供應鏈極為複雜(例如估計蘋果手機有超過兩千個零組件和供應商),以至於只要有生產製造過程中任一環節發生問題,供應鏈旋即出現斷鏈因而無法供貨的情況。而在過去這段期間,例如病毒變異、疫情再起,各國各地屢屢封城缺電限電缺工缺料狀況層出不窮,極端氣候更帶來許多無法預先料想到的自然災害;種種情況下,供應鏈的左支右絀,更加造成運輸時間金錢成本的大增與困境。因此,若在近期的未來,國際企業無法針對供應鏈的策略及作法有快速的改變,而需求若也仍居高不下,則供應鏈的瓶頸,短期間實不易解,對通膨造成的壓力,也就真不是暫時性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