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25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政府須對電價上漲預做準備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  聯合報社論/獻金變罪狀,藍綠赦免企業捐款表忠吧!
◆  聯合報黑白集/若隱若現的政府
◆  經濟日報社論/政府須對電價上漲預做準備






經濟日報社論/政府須對電價上漲預做準備


2021-11-25 03:30  經濟日報 /   社論
未來十年不但是能源轉型關鍵年,也是減碳的關鍵年,對電力供應與電價走揚的影響顯而易見,政府除了短時間的電價調控措施外,更重要的是讓國人與產業界瞭解我們即將面臨能源新局可能帶來的轉變。(本報系資料庫)



第 26 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日前落幕,此次會議除要求各國在明年底前提出更明確的遏止全球暖化路徑另一個重要結論是分階段削減未使用碳捕捉技術燃煤發電。對我國而言,除了民國 119、139 年(2030年)與(2050年)兩階段達成減碳目標的難度甚高,另一個近在眼前的難關是能源轉型減碳任務正在加大電價走升的壓力,政府必須預做準備,以免人民生計與產業發展遭受重大衝擊。

美國正遭受近年最嚴重的通膨,其中能源價格走升關鍵因素。台灣在這一波全球通膨壓力下感受相對較小,但這是因為政府干預的結果。政府現在對油價、氣價與電價均採取緩漲或凍漲措施,電價更是連七凍,是民國 104 年(2015年)新版電價公式上路以來的最長紀錄,中油與台電為了油氣價的凍漲或緩漲,已背負數百億元的虧損,這些虧損未來勢必要由全民埋單。在油、氣、電三項產品中,油價雖緩漲,仍多數反映了國際油價的漲幅,至於政府對後兩者的價格干預,則是為將來電價波動埋下了不安的因素。

未來十年我國電價面臨的調漲壓力來源主要有二,其一是能源供應結構改變,其二是減碳成本增加。再過四年,我國的能源供應結構將有大幅轉變,燃煤、天然氣與再生能源占比分別是30%、50%與20%,發電成本相對低廉的核能完全退場,燃煤發電比重也減低,發電價格較高的天然氣與再生能源比重大幅攀升。

從過去德國等推動能源轉型國家的電價波動經驗來看,未來十年我國電價易漲難跌,即便政府採用電價穩定基金干預,但這僅是有限度的,在面對中長期的能源成本走揚時仍將轉嫁給消費者。

第二個電價調漲壓力是減碳。COP26 的結論是要加速讓不具碳捕捉技術的燃煤發電退場,這代表台灣未來在抑制發電碳排上的投資將增加。目前僅台電與台泥小規模測試過碳捕捉技術,台塑集團也曾委託民間學者做過類似研究,但目前的研究成果顯示碳捕捉的總量仍低,相較於我國燃煤發電機組每年近 6,000萬噸的碳排放,不論是回收總量與花費,對發電業者都會是一項新增的負擔。

另一個對未來十年電力供需的不利因素,是供電大戶將減少供電。以台塑集團為例,麥寮燃煤發電廠從民國 113 年(2024年)起將陸續除役,雖然台塑集團已申請興建天然氣接收站,未來將轉型天然氣發電廠,但在過渡期供電將減少,其他採用燃煤的汽電共生廠也將陸續停用。在發電供給減少但用電需求可能不變甚至增加的情況下,台塑集團已經預期電價會走升。

過去十多年,電價調整始終是一個政治大於經濟的議題,歷任政府為了降低調漲電價引發的民怨,屢次使用政治手段干預電價,但在抵擋不住電價成本後大幅調整電價,最終反而造成更大的災難,對一般民眾到工商業用電都有巨大衝擊。如今蔡政府採用的方式跟過去扁、馬時代並無二致,仍是用干預的方式壓抑電價,美其名是要照顧國計民生,實際上的卻是選票電價七連凍的負面效應正在逐步浮現,台電今年上半年仍賺錢,下半年恐怕會因此轉盈為虧;中油為了凍漲氣價,今年在天然氣業務上更可能巨虧400億元

未來十年不但是能源轉型關鍵年,也是減碳的關鍵年,對電力供應與電價走揚的影響顯而易見,政府除了短時間的電價調控措施外,更重要的是讓國人與產業界瞭解我們即將面臨能源新局可能帶來的轉變。舉例來說,台電已在徵詢部分用電大戶可否更改離尖峰用電時間,就是為了因應能源結構轉變對每日供電的影響。電價是產業界評估成本與擬定生產計畫的重要項目,政府必須提出更明確、更具體的推動方向,讓產業界有所依循並提早準備。












聯合報黑白集/若隱若現的政府


2021-11-25 05:19  聯合報 /   黑白集
一名要到帛琉服役的外交替代役男,在美國關島轉機時,因為打高端疫苗不符關島入境轉機規定,被迫返回台灣。本報資料照片



一名替代役男要去帛琉服役,途經關島轉機,因只打過兩劑高端疫苗被拒絕入境遣返台灣,正接受隔離。陳時中被問到此事,官腔官調地說,「民眾自己要注意入境國規定」。

但根據政府的公告,帛琉是承認高端疫苗的「全球唯二」國家之一;替代役男要去帛琉服役,你能說他是「不注意」使自己撞牆嗎?何況,替代役男不是普通民眾」,是內政部核可的替代役無論他服的是外交役觀光役,都是以國家名義派出的人員。那麼,派遣他出國的單位,不需要幫他檢視行程確保他準時報到嗎?

最近,這個政府一直給人「若隱若現」的感覺。明明國家派出一個替代役男,他過境碰壁被遣返,然後政府就不見了,指揮官硬說是這個人自己不小心。日前有超商店員因要求客人戴口罩而遭刺殺,指揮中心馬上說「不必強勸」;那麼,這兩年所有店家戰戰兢兢地執行指令,難道都是自己好事、自作多情?

球棒變成「武器」也一樣。惡煞在街上打砸,政府都裝作看不見;直到有人受傷遇害,官員才跑出來說要加強「球棒隊」的註記。惡棍打人驚悚片警政出動卻只是檔案作業,這到底在混什麼?

當初,從總統到立委一起捲袖子力薦高端,現在卻責怪替代役男不小心。需要有人負責時,政府就隱形了。












聯合報社論/獻金變罪狀,藍綠赦免企業捐款表忠吧!


2021-11-25 05:19  聯合報 /   社論
遠東集團在大陸投資的化纖紡織、水泥企業,被指違法違規,遭陸開罰。圖為遠東在上海獨資設立的亞東石化(上海)公司,是該公司在大陸發展石化的灘頭堡。圖/ 遠東提供
季青漫畫


中共國台辦月初發布台獨頑固份子懲戒名單,點名游錫堃、蘇貞昌、吳釗燮三人,據稱即是針對其「金主」而來。近日,遠東集團在大陸五省市的多項事業,遭不同部門以環保、稅務、消防違規等名義罰款加追稅高達台幣約廿億元。國台辦發言人稱,不允許支持台獨的人在大陸賺錢幹「吃飯砸鍋」的事,間接證實遠東集團相關企業遭罰確與「台獨懲戒名單」有關。

中共對遠東集團的大陸事業開罰,是開出第一槍。對此,外界隨即開始猜測,接下來還會有誰中槍。從遠東集團的反應看,他們對被罰事項似乎平靜接受,並強調皆在「改善中」;可見,他們知道此刻沒有訴苦喊冤的餘地。至於遠東會不會改變它在台灣的政治獻金策略,仍有待觀察。

問題在,中共把遠東集團列為「台獨金主」或「台獨企業」,當成打擊對象,與一般台灣民眾的認知其實相去甚遠。至少,原本根源於上海、在台壯大的遠東集團,和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那樣的本土深綠色彩,是截然不同的情況。在綠色執政時期,遠東集團向民進黨候選人的政治捐獻比重明顯偏多,基本上更像是企業負責人的「政治投資」,兩邊押寶,就像投保政治災害險」一樣。因此,若將遠東集團當成「台獨企業」,恐怕離事實甚遠。

然而,中共應該也不是完全不明白這點。北京之所以選擇向遠東下手,目的是為了「殺雞儆猴」,警告一般企業不可隨便向綠營捐輸,無論你平素認同如何。再者,遠東集團的大陸投資事業不論是水泥、化纖等,多為大量利用大陸資源的內需產業,兩岸事業又盤根錯節,因此不怕它會大舉撤資。此外,中共所能取得的獻金資料,多半來自我國政府網站的公開資料,難免流於浮面。換言之,不少綠營親信企業對政治人物的個人捐款是在枱面下進行,沒有公開紀錄,沒有額度限制真正厲害的台獨金主,中共恐怕尚未觸及

中共用政治手段對付台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是陳水扁時代的許文龍事件。當時《人民日報》公開點名許文龍為不受歡迎人物,導致奇美股價重挫,最後許文龍辭去奇美董事長,並被迫發表「不支持台獨」的公開信。此外,海霸王集團因與蔡英文家族關係深厚,被稱為「綠色台商」;由於該集團在大陸投資利益極為龐大,民國 105 年(二○一六年)底海霸王也發表聲明公開支持「一中」,並切割與蔡家關係當政治利益牴觸企業利益,這恐怕是不得不的選擇。

用經濟手段來對付不同政治立場,美國也是箇中高手。去年,川普政府以「損害香港自治」為由,宣布了對包括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在內的十一名高官之制裁,這些人在美國直間接擁有的財產、帳戶等權益都遭封鎖。今年九月,拜登政府又在名單上增加了七名官員和六家企業,指他們的作為危害美國國家安全。相對而言,中共採取的是力度有限的行政手段,以違反環保、消防、稅務法令等理由制裁。亦即,以前可以寬容的「灰色地帶」,現在不留情面了。

台灣企業主真的很喜歡向政治人物捐款嗎?恐怕未必。某類「鐵桿金主」固然存在,但更多企業捐款不過是為自己討個安心和保障。說穿了,政治獻金就像企業向政治人物交付保護費」,才會有那麼多企業在藍綠之間「兩邊押寶」,目的就在求個「兩邊不得罪」。如今,企業在此岸的政治獻金竟變成他們在彼岸的原罪;那麼,藍綠是否可以革除這種「捐款表忠」的陋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