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日 星期五

陳亮恭/眼鏡蛇效應與鮭魚之亂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亮恭/眼鏡蛇效應與鮭魚之亂
◆  李清志/跟著修澤蘭去旅行
◆  葉銀華/公司治理的問題 仍然存在!
◆  黃介正/東謀升 西緩降 勢正轉 時未到
◆  王文華/每個人都是一家軟體公司






陳亮恭/眼鏡蛇效應與鮭魚之亂


2021-04-02 04:06  聯合報 /   陳亮恭(作者為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
「鮭魚之亂」奇特現象引起社會廣泛討論,甚至登上國際媒體。圖/Ingimage


英國殖民印度時,眼鏡蛇傷人意外頻傳,為減少眼鏡蛇對人民生命健康影響,政府發動獎勵民眾捕捉眼鏡蛇政策,每抓一條政府便提供金錢獎勵,一時間印度陷入捕蛇風潮;但轉眼間眼鏡蛇變成稀缺,為持續領取獎賞,印度人便開始養眼鏡蛇,以養的眼鏡蛇替代野生種換賞金,殖民政府發現後便取消此獎勵。

當養眼鏡蛇無利可圖時,養殖戶便放生,結果造成印度眼鏡蛇數量不減反增,一個錯誤政策造成更嚴重後果,便稱為「眼鏡蛇效應」。

眼鏡蛇效應不僅發生在印度,當年法國殖民越南時,為解決鼠患也用過類似方法,結果雷同,重演「眼鏡蛇效應」故事。近代的「眼鏡蛇效應」也在德國發生,德國約八十萬人從事汽車製造業,每年產值約占全德 GDP 的十五%,但德國社會福利事業雇用兩百萬名員工,每年支出也近 GDP 的十五%,受社福救助人口節節上漲,也成為德國政府難以承受之重。

德國社福體系相當完整,幾乎可用以下文字稱之:「飢有所食、監有所探、病有所醫、居有所宿、老有所養、終有所葬。」失業救濟金高達失業前工資六成以上,也可一路失業到退休轉入老人福利照顧體系,而且連外國工作者都有領取權。

眼看德國福利支出走向難以回頭,當年的施羅德總理推動改革,調降失業救濟金與領取期限,然而,大刀闊斧改革換來黯然下台結局,因為領取福利民眾與福利事業員工不願投票給影響生計的政治人物。現代民主國家已非印度或越南殖民地,具有強大選票力量捍衛權益。

據統計,九成以上德國人在人生某個階段都會成為福利補助對象,民國 83-103 年(一九九四到二○一○年)間,社福補助民眾增加一倍,歐洲各國難民與外國人湧入德國領取補助,也產生「眼鏡蛇效應」影子,社會福利事業員工數量龐大,也具有社會議題與政策發展的高度影響力,已非印度殖民政府可任意喊停的情境。被德國媒體稱為最厚臉皮懶漢阿諾迪貝爾,一生中僅為了申請失業救濟而工作過幾天,無論何種類型工作都造成他過勞,失業數十年,他卻衣食無虞賦閒自在,他六十歲便「退休」,入住長照機構安度晚年。

「鮭魚之亂」發生情境與「眼鏡蛇效應」略有差異,但都是民眾因應優厚福利採取的對策,今日或許覺得為了免費用餐改名荒謬,但前人養眼鏡蛇與養老鼠行徑也不遑多讓,這或許就是人性共通點。

台灣年輕人如此,許多領取福利的德國人也如此。年輕人看到連鎖壽司餐廳公告可能將之視為挑戰,勇於改名以回應店家挑戰,雖不見得違反規則,但是收取陌生人費用揪團大吃,或是丟棄一堆醋飯,就令人搖頭。

企業因「鮭魚之亂」打響名聲,有人認為「鮭魚之亂」廣告效益遠高於預期,也謠傳後續要推出鮪魚或鰻魚方案;然而,類似手法或已激不起年輕人再次挑戰的熱情。

從公共政策或商業行銷觀,眼鏡蛇跟鮭魚都是人性挑戰,檢討教育失敗或貪小便宜或也言重,壽司店說不定早有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