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7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別逼國人在藻礁和空汙間抉擇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中共百年兩會掌聲稀落的根由
◆  聯合報黑白集/美花鑿井.標哥祈雨
◆  經濟日報社論/別逼國人在藻礁和空汙間抉擇





經濟日報社論/別逼國人在藻礁和空汙間抉擇


2021-03-07 00:27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藻礁公投話題持續延燒。圖/本報系資料照


環保團體積極推動反對中油公司在桃園大潭藻礁興建天然瓦斯槽第三接收站三接公投從2月下旬以來,連署人數突然快速增加,先前已達到連署成案的 29 萬人,對執政當局產生莫大的壓力

三接公投案連署人數快速成長,固然與在野政黨加入支持有關,但是行政部門對環保團體的攻擊及網軍的酸言酸語,可能也都助長了連署熱潮。行政部門一方面把責任推給前朝,又經常拿出一些說詞恐嚇民眾。然而,環保觀念早已深植人心,許多訊息也都可以在網路上取得,政府若無法拿出一套有效的說帖,可能很難說服大多數具有獨立判斷能力的國人。目前連署人數仍在持續增加,以此氛圍,今年8月底公投時通過此案的機會很大,屆時政府將承受施政重大挫折。

其間,經濟部長最近說的一句話最具有代表性,她說:「沒有三接,就要增加燃煤發電,包括台中和高雄的電廠。」但是,眾所周知,相關部門很早就評估過可在台北港找到代替方案,但因重新規畫加上土地取得、興建等因素,需要費時11年才能完成。從國家長遠的角度來看,用11年的時間來調整能源結構,算是正常,政府不考慮此一代替方案的唯一理由,就是因為「民國 114 年(2025)非核家園」政策必須儘早實現。但令人質疑的是,「民國 114 年(2025)非核家園」政策早在兩年前的公投中就被人民投票廢止了,政府至今還在強力推動加速廢核計畫,豈非一再違反民意

或問如果三接延後11年才能完成,是否會因而出現電力不足的問題?其實,只要維持現有核電廠機組良好運作,就不會有太大的供電問題,再配合一些節電政策,逐漸調整能源結構,延後三接完成時間並非不可能。也就是說,國人不需被迫在「破壞藻礁」與「燃煤發電」間做選擇,因為我們相信這兩者都不是國人希望的選項。試想,如果讓三接延後11年完成,就可把需要 7,000 年才能長出來的藻礁保存下來,這個代價應該很合理吧

兩年多前公投「民國 114 年(2025)非核家園」政策時,就已經引發很多討論,我們相信大多數人會支持「非核家園」的政策目標,問題在於需時多久來實現這個目標、非核家園是否有立即完成的迫切性?假設一定要在民國 114 年(2025年)完成非核家園並因而急遽減核,結果很可能就是能源供應出現問題,包括供電穩定性與供電價格的問題等。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如果不要這麼急著完全廢核,而是逐漸減少核能使用,例如考慮延役一些核能機組,政府得以取得更多時間來調整能源的生產,包括增加綠能發電與興建三接等。也就是說,應該考慮所謂的「以核養綠減碳」,因為核能是我們不喜歡的,因此要逐漸減少;排碳也不是我們要的,同樣要逐漸減少。另外,其他形式的環境保護是我們要重視的,藻礁的保護即是一例。就是因為答案很清楚,所以當時國人才會以54.4%與37.1%的龐大差距,通過廢止電業法95條第1項「民國 114 年(2025)非核家園」條文

民進黨政府「民國 114 年(2025)非核家園」目標中,規劃未來台灣的發電結構為天然氣占50%、燃煤30%、綠能20%、核能0,這個應該是長期目標;在達到上述目標的過程中,可以考慮先維持天燃氣40%、燃煤30%、綠能20%、核能10%的短期或階段性目標。如此政府即可以有更多時間去興建天然氣接收站、建置更多的綠能發電裝置,而不需要急著廢核,導致其他能源供應無法及時跟上,乃至造成能源供應不穩或因而需要去破壞珍貴的環境資源、增加更多的碳排放等。我們建議政府,應該更謙虛地傾聽人民的聲音,這才是民主政治的真諦。









聯合報黑白集/美花鑿井.標哥祈雨


2021-03-07 02:38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經濟部長王美花。本報資料照片


農田水利署請託大甲鎮瀾宮合辦祈雨法會鎮瀾宮董事長顏清標將茹素白衣、率官員與信眾向雨水媽大甲媽祖祈求天降甘霖。但顏清標老實說,他也沒把握會不會下雨。

鎮瀾宮副董事長鄭銘坤,「天若無雨,人就沒步」。侵吞水利會民產卻只教農民休耕的農水署已經「沒步」,水資源管理失能卻脫口鑿井救晶片的經濟部長王美花也「沒步」了。

臨渴掘井」語出戰國時期醫書《黃帝內經》,比喻事到臨頭才準備,為時已晚。如今旱象嚴峻,現代版的「臨渴掘井」,就是要科學園區挖井解渴,蔡政府跳祈雨舞助陣。

台灣雨量不少,卻常缺水。例如新竹地區一天用水五十餘萬噸,竹科十五萬噸;蔡英文總統、蘇貞昌院長二月主持桃園—新竹備援管線通水典禮,一天送水廿萬噸;水利署在新竹南寮新設海水淡化廠,日供一點三萬噸;新竹市水資源回收中心日產回收水一萬公噸,並設十六口抗旱水井日供三萬噸。政府打光手上的牌,還是解不了渴,王美花只好要竹科鑿井取水。

顏清標沒把握祈雨後會不會下雨,不過氣象局預測鋒面通過,有局部短暫陣雨的機率,屆時又是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水資源政策失靈,前瞻計畫水環境建設破功,氣候變遷應對無力,只能美花鑿井、標哥祈雨








聯合報社論/中共百年兩會掌聲稀落的根由


2021-03-07 02:19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中共19屆5中全會提出第14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新華網)


中共的年度政治大戲全國兩會登場,這是歷來中共提出政經議程、取得施政合法性的必由之徑。但今年的兩會卻被各方當成決定未來若干年內全球走向的關鍵,它攸關美中今後將以何種形態交鋒,而這場交鋒的勝負則可能左右著人類政治體制的歸趨。

今年兩會最特別的是,執政了七十餘年的中國共產黨即將慶祝它的百年壽辰,於是刻意於兩會前夕,宣示它已完成脫貧攻堅戰,達到全面步入小康社會歷史勳業,自我重新賦予永續執政的合法性

同時,它還擘畫了另一個更為重大的使命,亦即奔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並為此制定了最新的「五年規劃」以及民國 124 年(二○三五年)的「遠景目標」。而後者也寫明了推進「祖國統一」的目標。

這兩者構成了今年兩會的特殊性。一方面,它表明已經克服自晚清以來中國積弱不振、被宰割的命運,十四億人徹底擺脫貧窮;另一方面,它還預示了即將帶領中國回到鴉片戰爭之前的光榮,以「民族復興」為襯底的「中國夢」彷彿近在眼前。

這種顧盼自雄的心理,正在從上層的統治菁英向下滲透到每一個販夫走卒,整個社會充滿了樂觀主義,以為美帝已如落日餘暉,而東方巨龍卻正騰雲而起。

這個自信更被一場新冠疫情所無限放大。不妨稍作回顧,當川普傾美國仍然可恃的經濟、科技與軍事力量,試圖壓制中國時,北京還懷著某些忌憚與不安,派出親信不辭千里到華盛頓簽署一份妥協的協議;但當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後,習近平跟他的黨卻瞬間拋掉對自身的一切憂懼。

北京驀然發現,唯有它有效動員了人力、資源以及數位技術,迅即將病毒剿滅,而被當成民主燈塔的美國以及它的眾多民主盟友,卻全數跌入了深淵。這豈不等於反證了中國體制的優越性,以及民主的失敗

香港就在這個價值渾沌、信仰動搖的時分,成了北京膨脹的自信下向西方示威的犧牲品。去年港版國安法立法不過是個前奏,全國政協主席汪洋今年卻在工作報告高舉愛國者治港」,連「一國兩制」都省略了。

按「愛國者」這道標準劃下的線,民主派已徹底出局,香港成了北京刻意布置的反民主燔祭的祭壇,不惜捻熄她最後一抺光輝,也要展示對西方的輕蔑。

從香港黯淡的光景窺知,北京當局將一切對於它體制的質疑、論斷與批判,以及內外部任何關於民主化的呼聲,都視為企圖顛覆其執政權力或遏制中國崛起的陰暗圖謀,背後都有西方所支使的煽動力量,而無法看清它的自身跟十四億人與這個百年求索的民族之間,已經出現了難以調和的矛盾。

北京無法辨明,它對民主的拒斥,正是將中國及整個民族跟當今世界、人類的潮流對立起來,甚且是自我孤立起來的真正源頭,而未必是西方對它的包圍與敵意。

中共應當穿過權力的迷霧,看清它與香港、台灣與新疆的矛盾癥結,讀懂台、港的民主呼求並非只是戀殖症候群的發作發掘新疆所謂的集中營情節何以被外界許多人信以為真

當中國共產黨將民主的諸般原理與信條棄若敝屣時,已不只是回絕了曾將西方帶入輝煌文明的珍貴智慧,更是將康梁孫黃、五四青年以迄於今的百年民主追尋,一起埋葬

穿過一百個年頭,中國共產黨將中國終於帶上富強的道路,這確是一座豐碑,應該獲得熱烈掌聲,但它背後那個僵硬的列寧框架,以及它對民主的無情拋棄,讓它勾勒的前景全然失色,而這正是掌聲如此稀落的真實根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