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亮恭/海藍色眼眸下的堅毅老人
◆ 馬凱/新自由,多少惡假汝以行
◆ 葉銀華/如何看待經營權爭奪之亂?
◆ 黃介正/香港「恐懼的總和」
◆ 嚴震生/毛小孩應可申報撫養親屬抵稅
◆ 盛治仁/人生旅程 重要的是我們的言行
◆ 方祖涵/轉型正義還是取消文化?
◆ 李清志/池上歲月
◆ 陳立恆/當天空不是極限,What is the Next?
陳亮恭/海藍色眼眸下的堅毅老人
2020-07-09 00:04 聯合報 / 陳亮恭(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
持續擴大的失能不僅增加健保與長照支出,更是大幅影響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 圖/亞東醫院提供
消瘦憔悴的老漁夫,雙手布滿舊創,近三個月出海空手而返,海藍色眼眸充滿希望與堅定。歷經三日搏鬥,他飢餓、疲累、創傷、熬夜,最終捕獲足以令人欽羨的大魚,回航途中,海中的鯊魚將魚啃食殆盡,他帶著一付長達十八呎的魚骨架返回漁港,拚搏生命最終成空,貧困的生活未能改善,麵粉袋補釘的船帆與漁具無法更換,然而他的生命力與堅毅強化了學徒跟隨學習的信念。這是海明威寫於民國41年(一九五二年)的《老人與海》,民國42年(一九五三年)獲普立茲小說獎,民國43年(一九五四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篇幅雖不長,卻是海明威一生最受肯定的巨作。
老人的堅韌與生命力是一輩子的性格,不管是年輕時在卡薩布蘭加酒館與人較量腕力,或是老邁時與大魚的七十二小時搏鬥,他就是一個絕不放棄的存在,《老人與海》留下了許多名句,充滿老人對於生命與困境的體悟,以及他寧可被毀滅也不願被打敗的堅毅,縱使外在早已衰老,那堅定與愉悅的海藍色眸子,代表他追求的生命與價值。
適逢衛福部公布國人民國107年(二○一八年)的健康餘命.當國人的平均餘命已近八十一時,不健康的餘命也達八.四年;相較於民國101年(二○一二年),國人平均餘命增加一歲,其中包含不健康餘命歲月的半年,這六年間所增加的壽命有一半是不健康的年歲。民國101年(二○一二年)時,國人生命中有一成時光是屬於需要人照顧的不健康時期,民國107年(二○一八年)略增加為十點四%。簡單說,國人是走著「失能擴張」的路面向超高齡社會的來臨。
現在的社會或許大多數人不需如老漁夫,到暮年之時還須以生命相搏謀生,而長壽現象卻成國家關鍵挑戰。世界衛生組織的《全球老化與健康報告》明確指出因應高齡現象的架構思維,定義健康老化作為核心目標,以晚年的強健安適狀態為考量,一輩子持續強化、維持自己的身心功能。也是清楚地告訴全世界,生不生病不是健康的標準,健康是指免於失能與失智的強健生活。
這個理念也轉化至各種慢性病控制,例如全球主要糖尿病醫學會(包括台灣)都重新定義高齡糖尿病患的控制目標,糖尿病與其併發症是晚年失能與失智的重要危險因子,所以中年期必須要嚴格控制,以避免晚年因併發症而出現失能。然而,進入高齡期後,低血糖伴隨器官功能衰退所造成的健康風險大增,此時反而必須依據長者身心功能狀況放寬控制標準,而非一味採取年輕時的目標,這就是以生命歷程的健康老化與慢病管理。
免於失能與失智的自在人生是現代人對於晚年生活的理想,實現目標需要每個人在生活上落實,也需要醫療體系依此架構重整高齡照護,持續擴大的失能不僅增加健保與長照支出,更是大幅影響生活品質與生命尊嚴。我們不必與海相搏,但更需要有老漁夫的堅韌心志,持續而積極的面對晚年生活可能的變化,以正向而不畏懼的態度梳理人生。
老漁夫曾說「我也許不如我心中那麼壯,不過我知道很多竅門,而且我有信心」,這是走向衰老的漁夫對自己的認知以及肯定,他那堅定的心志更是每一個年歲漸長的人必須擁有,讓台灣由「失能擴大」轉變為「失能壓縮」需要政府策略性的帶領,更是所有人的努力方向與人生目標。
(作者為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