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4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供應鏈變革的風險與機會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4300/web/

◆  聯合報社論/李進勇的照妖鏡,陳菊能無痕穿越嗎?
◆  聯合報黑白集/總統準備怎麼護釣魚台?
◆  經濟日報社論/供應鏈變革的風險與機會







經濟日報社論/供應鏈變革的風險與機會


2020-06-24 00:11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全球供應鏈的調整與重塑,最近儼然成為企業的顯學。調整過程中,機會與風險並存,但任何變革對既得利益者的衝擊都最大,而台灣正是供應鏈的既得利益者。
自30年前開始打底的全球供應鏈,在民國84年(1995年)世貿組織(WTO)成立後全速發展,逐漸成熟,成為包含台灣在內亞太國家經濟成長的主要動能。事實上,台灣早已是許多分析認定的最大受益者,連帶的也改變了我國的產業結構。民國69年(1980年)代末期,我國出口有超過四成是最終產品但自民國99年(2010年)開始下降到只剩9%,取而代之的則是接近九成的零組件等中間產品,反映出25年來台灣已經成功轉化,隱身成為供應鏈中的重要成員
從十年前開始,全球供應鏈其實就開始面對了轉型壓力。從民國97年(2008年)金融海嘯、日本311大地震到南海衝突,以及中國「紅色供應鏈」的崛起,加上能降低成本的智慧生產科技應用發展迅速,持續增加全球供應鏈變革的不穩定因素及壓力。
不過若相較於美中貿易戰、科技對抗及新冠疫情三大加速器,前面十年的壓力只能算是供應鏈變革的醞釀期。民國107年(2018年)美中貿易戰開打,一個是全球最大消費市場,生產多數已經外包,一個是美國及世界代工廠,供應鏈變革忽然被迫按下快轉按鍵,出現戲劇化加速效果。民國108年(2019年)時,美國自中國進口值巨幅減少16%,一年內從最大進口來源滑落到第三名,被加拿大及墨西哥取代。大家都知道台灣有轉單效應加持,對美出口增長19%,不過越南更誇張,對美出口成長高達36%,歐洲的出海口荷蘭也大增22%
台商大舉回流固然令人興奮,卻也有隱憂。中國對美出口減少16%,意味著原本在中國的美國供應鏈,等於一夕之間被破壞斷鏈,而且可預見的未來都很難接回去。供應鏈的利害關係不是以國家做衡量單位,因而A國的損失可能也是B國要擔心的問題。於是台灣對美出口成長固然顯著,但對中國出口卻持續疲軟(民國108年(2019年)成長率為負4.2%),而且斷鏈如何連上新網絡,變數重重。
新冠肺炎疫情,更加重創全球供應鏈結構。第一個衝擊來自企業。防疫措施阻斷了病毒,同時也阻斷了供應鏈,迫使仰賴供應鏈的企業,開始認真尋找避免未來再斷鏈的調整方案。第二個衝擊來自政府。從美國到歐洲,各國都在檢討哪些產品不能再外包生產,不能再仰賴進口。
接下來幾年,我們將會看到許多領域的供應鏈出現切割分散,或是連根拔起返鄉落地的新常態。這個過程也有利有衝擊,例如分散供應鏈,對現有供應商其實是一種威脅,因為下單客戶的分散策略,可能包含導入新的供應來源,以及分割現有供應規模。對台商的挑戰亦來自於當美歐政府誘使(或強迫)收回外包時,能否維持供應地位,或是必須到美歐這些陌生的市場投資生產,都是變數。
最後是美中科技對抗。5月美國新禁令,可能意味著台積電無法再接華為的訂單,同時還要到美國設廠生產,被迫「選邊」似乎已是必然。短時間內,台積電或許可以從其他客戶身上補足訂單金額,但這種趨勢對任何代工業者而言都是不樂見的發展,因為代工生產的關鍵,正在於透過不從事下游市場競爭,來促使客戶願意將供應鏈外包。但是長期而言,美中科技對抗將會加速中國「去美化」,發展垂直整合的「中國隊」供應鏈,減少外包給被迫選邊的台廠。同理,美商也可能減少被迫選中國隊的台商。簡言之,科技對抗不利於供應鏈中的生產外包區塊,但這卻是多數台廠的定位所在。
面對這些供應鏈變局,政府及企業都需要瞭解台灣的風險其實遠高於他國,更需要提高警覺,以最嚴肅的態度面對因應。















聯合報黑白集/總統準備怎麼護釣魚台?


2020-06-24 01:23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蔡英文談國家定位,向來拖泥帶水。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日本石垣市將釣魚台列嶼行政區易名為登野城尖閣」,主權問題又掀兩岸與日本恩怨情仇民進黨每遇中日歷史矛盾,就文不對題,蔡總統被高中生問及如何宣示主權,竟回說「把自己準備好」。請問總統,您準備好了嗎?
蔡英文近日與高中生座談一名清水高中學生有備而來,以南海仲裁案中被降格為太平島,質疑我國主權被壓縮,加上釣魚台更名案顯示日方不尊重我國領土,請教蔡總統如何宣示主權
蔡英文談國家定位,向來拖泥帶水。她先說,歷史和國際現實使台灣地位受限,再提令人驕傲的民主,又扯防疫有成。然後告訴學生:「最重要是堅定的國民意志,知道我們是個國家」,「隨時準備好,當國際想聽我們反應時,就把台灣人的堅持跟價值展現出來。」
問題是,蔡政府可曾像爭取參與世衛般出擊,讓國際聽到台灣堅持釣魚台主權台灣難得朝野一致保釣,堅定團結總統府發言人就此發言,卻責怪大陸公務船頻繁騷擾當地漁民,才導致這場風波。總統府發言人變頻替日本地方政府講話,豈不怪哉?
民進黨被日本「大哥哥」佔便宜悶不吭聲,比起對抗中共時的錙銖必較,真令人納悶。平平都是護主權,怎麼一碰上日本,國家的尊嚴就不見了。看看兩岸外交部的領土宣示,竟然異口同聲,莫非這才是蔡總統不敢大聲的理由:寧可不爭釣魚台,也不願沾上「一個中國」?















聯合報社論/李進勇的照妖鏡,陳菊能無痕穿越嗎?


2020-06-24 01:19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陳菊被蔡總統提名出任監察院長。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監委提名的紛擾,在黃健庭、陳伸賢宣布退出後,院長提名人陳菊以退黨、辭去所有黨務為承諾,宣示將超越黨派公正行事。這樣的宣示,企圖以退黨來證明自己足以勝任,卻輕巧迴避了外界質疑其被糾彈事例多端的官箴爭議。事實上,有了中選會主委李進勇退黨卻把中選會「附隨化」的殷鑑,陳菊宣布退黨的說服力只怕很低。
陳菊的退黨聲明說得義正辭嚴,說穿了,這只是民進黨黨員入黨辦法規定的假動作該辦法第七條規定,黨員擔任司法人員、監察委員、考試委員等職務,應暫予辦理註銷黨籍」;未來不再擔任這些職務後,「即予恢復黨籍」。所以,退黨不是真的退黨,只是形式上暫時取銷註記,以取得權位為旨從某個角度看,這是方便黨員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巧門
我國憲法規定,「監察委員須超出黨派以外,依法律獨立行使職權」。陳菊宣布退黨,表面上符合憲法要求,但論其個人主客觀條件,卻不表示她適合出任監院領導人。不可否認,在台灣民主運動早期,陳菊對抗威權的表現令人敬佩,也曾對人權議題積極付出。但近年來,陳菊的形象卻似乎逐漸濃縮成為綠營「派系領袖」,她更關注的是自己子弟兵的出路,乃至派系利益和前景。在這種情況下,她當年那種令人動容的大無畏形象,已漸次剝落。
五月中陳菊卸下總統府秘書長職務時,她已知自己被內定出任監察院長;她卻公開吐露心聲,稱自己一生所交朋友都在同一個圈子,「一輩子沒有國民黨的朋友」。這樣的表白令人錯愕:作為一個民主運動者,需要用黨派來劃分自己的交友圈嗎?這種「非友即敵」的二元對立法,不會顯得狹隘且自我拘限嗎?陳菊在知道要出任監察院長後還發表這種談話,是要凸顯自己對黨的忠誠,或者這就是她個人的信念?當美麗島事件受難同志提醒她「莫忘初衷」時,陳菊的初衷裡,真的仍存在「超越黨派」的價值嗎?
在外界雜音四起時,陳菊沒有直面外界對其官箴之質疑,卻以「退黨」來宣示自己可以中立行事,說服力其實不高。主要原因是,上次用過同一招式的李進勇,已屢屢以具體行動證明「退黨」是個廉價的招數。一年半前,李進勇因雲林縣長選舉落敗,而應蔡政府之召出任中選會主委,當時也是輿論譁然,認為這將導致選務中立的敗壞。李進勇的作法,也是請民進黨「註銷黨籍」以釋猜疑,甚至自詡退黨是「比法律更高的標準」。但檢視中選會一年多來的表現:罷韓期間表現出「罷韓國家隊」的一馬當先姿態,對補選又刻意限縮期程,故意讓在野黨來不及部署,包括對媒體人及市民動輒以「侮辱官署」提告。中選會儼已變成民進黨的「附隨組織」,李進勇的中立承諾則消逝在風裡。
有了李進勇的先例,陳菊能穿越這面照妖鏡嗎?註銷黨籍不過是民進黨中央的紙上作業,但鐫刻在意識形態裡的政治模板,誰知道「中立」的開關在哪裡嗎?這才是社會對他們中立性最大的疑慮。李進勇是法律人出身,但他辦理選務總是偏向綠營,法律反倒成了他箝制言論自由和打壓異議的工具,有無黨籍根本不影響他對民進黨的效忠。蔡總統上屆提名的監委陳師孟,雖屬無黨籍卻一味堅持「辦藍不辦綠」,蔡總統可曾對他有過任何提醒或告誡?蔡英文還好意思說,監察院不該是政黨相互攻訐的戰場,「應該是跨越黨派藩籬、共同實現政府良好治理的地方」?
 民進黨完全執政,已建構了十足的黨國一體體制,較之威權年代毫不遜色在這種情況下,超越黨派已成了空洞的口號。陳菊再怎麼無黨無派,能超越黨國的天花板嗎?她能超越四十年前那個挑戰過黨國體制的自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