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0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這波油價大跌 避險操作是元凶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51756/web/

◆  經濟日報社論/這波油價大跌 避險操作是元凶
◆  聯合報社論/全球大撒罩,民眾與國軍的配給合理嗎?
◆  聯合報黑白集/病毒之世界大戰







經濟日報社論/這波油價大跌 避險操作是元凶


2020-04-10 01:39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近來國際油價巨幅下跌,布蘭特原油近月期貨價格由3月6日的每桶45.27美元劇跌至4月1日的22.74美元,跌幅達50.2%令市場大受震撼

大多數人認為近期原油價格劇跌,源於供需俱弱雙重打擊──主要產油國未達成減產協議,加上新冠肺炎疫情重挫全球經濟,促使原油需求驟降。但紐約聯邦準備銀行發布的《油價動態報告》顯示,民國99年(2010年)以來,以供需模型為骨幹所產生的預測值,其中油價變化無法由供需解釋殘差值占比愈來愈高;也就是說,供需基本面僅占油價波動一半因素。若再進一步從原油交易各個管道方式加以觀察,發現近期原油價格出現巨大跌幅恐怕與選擇權期貨市場程式交易部位大幅增加,以及原油生產者避險模式,在油價下跌易放大跌勢有關。

一般而言,原油避險可通過三種方式:一是利用原油期貨,即原油生產者原油期貨集中市場,透過賣出期貨合約鎖定未來某個時點的賣出價格,來達成避險目的

二是透過原油交換swap進行避險。有別於原油期貨場內交易原油交換是一種店頭市場交易原油生產商透過交換進行避險,獲得更大的彈性,無論在價格、日期、規模都能進行調整,以鎖定未來一段時間的賣出價格

三是原油選擇權,它有制式合約可於場內交易,亦可於店頭市場尋找交易對手建立避險部位。只是,選擇權因避險成本比期貨低,在逐漸被生產者廣泛運用後,卻也出現容易加劇原油市場價格波動的問題。舉例來說,若金融機構原油生產商進行選擇權交易約定若未來原油價格跌破某一價位,則以保證價收購的同時,金融機構為了避免油價大幅下跌,會使其在履行買進原油義務時造成損失,亦會於原油期貨市場賣出期貨進行避險。於是,隨著油價開始下跌金融機構逐漸賣出愈來愈多原油期貨。再加上這個動態調整過程,多是透過電腦程式自動計算及時調整部位,遂產生助漲助跌效果,使選擇權交易可能加劇市場價格波動

也就是說,當原油期貨市場出現利空而下跌時,除了投機性交易者放空期貨外,這些猶如賣保險給生產者金融機構,也會同時賣出沖銷價格變動風險因而放大了跌幅。更重要的是,投機性交易者在價格不斷探底的過程中,會因為抄底而逐漸減少放空的數量,但保險機構為了沖銷風險,且在程式交易運算下,跌幅愈大賣出部位就愈多終造成油價跌跌不休。這即是本波國際油價在沙國尚未正式增產前就先崩跌的主因。

此情此景與民國107年(2018年)10月3日至12月24日布蘭特近月期貨價格大跌41.5%的狀態,如出一轍。雖然當時美國對伊朗原油制裁的力道不如預期、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成員國減產也不確實,加上全球經濟出現降溫疑慮,使供給面缺乏支撐油價力道,但在原油供需呈現罕見赤字102萬桶/日的情況下,油價根本沒有大跌理由。然而,在金融市場投資人點燃跌勢達到一定幅度時,觸發了這些賣出原油保險金融機構大量賣出部位加速油價下跌又引發投機性交易者恐慌及斷頭強制平倉連鎖效應,使油價出現背離基本面的巨大跌幅

要言之,生產者偏愛便宜避險工具,以及原油市場結構性脆弱化,未來國際原油市場再因風吹草動而導致油價暴跌的情況,恐屢見不鮮。為了避免油價不時出現暴跌,一個可行方式是仿效30多年前生產國家的作法,由生產國家合議定出油價波動區間,並由各國成立組織出資設立基金參與期貨市場。當油價過低時從市場抽回供給反之則增加供給以保持油價在所定區間內浮動,如此方可避開當前期貨選擇權交易油價變動擴大效果









聯合報黑白集/病毒之世界大戰


2020-04-10 00:26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美國羅斯福號艦長寫信要求全數官兵上岸隔離,卻被革職,成了英雄。 (路透)


隸屬美國太平洋艦隊尼米茲號航空母艦,保不住最後的堡壘,兩名船員確診新冠肺炎。如此一來,巡弋在偌大的太平洋的美國航母不再神氣,因為羅斯福、雷根、卡爾.文森和尼米茲等四艘航母相繼因官兵感染新冠肺炎,陷於進退不得的狀態。

航空母艦人類建造過最大的海上巨獸,卻被小小一隻病毒攻陷,恐怕就連寫過《木馬屠城記》的荷馬也寫不出這樣的劇情。這應是好萊塢的專長,史蒂芬.史匹柏當年的世界大戰就處理過類似情節;但這次不是電影,而是現實。

難怪有人說,這不是一次公共衛生事件,而是第三次世界大戰。四艘核子動力航母半個多月內瞬間急凍,此話果真不虛。眾所皆知,航母美國軍力最鮮明的象徵,當航母陷入病毒危機而難以動彈,美國的超強招牌也掉漆。

多達二百餘人確診的羅斯福號,是這齣戰爭劇意味深長的高潮。艦長寫信要求全數官兵上岸隔離,卻被革職,因而成了英雄;拔他官的海軍代理部長犯了眾怒,反得請辭下台。這事難斷曲直,艦長以生命為念,固然可佩,部長認戰力至上,又豈可厚非?

全球都應領會,這是截然不同的世界大戰。戰爭的兩方不是國家,而是人類跟病毒敵人不在壕溝裡,而在鼻腔和胸膛甲板上的匿蹤戰機炸不掉看不見的病毒。美中天天互批也不願合作,裂痕愈撕愈深,這徒然爽了病毒,攻城掠地之餘還嘲笑人類,真是愚蠢!














聯合報社論/全球大撒罩,民眾與國軍的配給合理嗎?


2020-04-10 00:33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台灣拚口罩外交的同時,街頭又見買口罩的人龍。記者楊濡嘉/攝影


口罩已成為國際間爭搶的戰略物資」。美國近期在機場攔截、高價搜刮歐洲國家向中國訂購的口罩,被德國痛斥為現代海盜」;柏林當局甚至要求德國軍方出動部隊護送口罩。反觀台灣,則挾著實名制配發口罩的實力,精準切入戰場大做「口罩外交」,向中南美友邦、歐美及新南向國家大撒「罩」。然而,前線戰果尚待驗收,後方已有供應不足的質疑。

在全球口罩戰局裡,美國被形容是以西部牛仔的粗魯行徑扮演「現代海盜」。蔡政府則似乎有意扮演東方的「現代羅賓漢」,稱不上「劫富濟貧」,難以釐清對內說謊暗槓、甚至剋扣人民國軍口罩疑惑

國際稱讚台灣防疫有成,其中主要因素,是認為民眾戴口罩防疫很值得參考。諷刺的是,蔡政府禁止人民寄送口罩給海外親友,很長一段時間還勸阻民眾戴口罩。當然,民眾不會計較政府把人民自保有成攬為其功勞,台灣人也有救人濟世的美德;但政府樂享國際光環之餘,總該反省外援口罩人道美事何以引發質疑聲浪

口罩供應足夠,是蔡總統一月就喊得很大聲的;但緊接著,就是口罩之亂禁止出口延後開學限量購買實名配給蔡英文還在臉書開授口罩數學課,強調民眾可買口罩數量是增加而不是減少,但至今老百姓仍在排隊買口罩。政府的宣傳像電影一樣,從日產能一千萬、一千二百萬、一千五百萬,即將衝到二千萬片,號稱全球第二大口罩生產國;但在口罩的分配上,卻從未透明民眾始終無法體會口罩充裕的感覺

在每周三片口罩時,民眾搭乘公共運輸、進入政府機關或公共場所,已經必須依規定戴口罩,否則將受罰。高中以下學校師生都被要求戴口罩,許多大學也規定全部師生戴口罩上課。即使現在增加到十四天九片,仍不敷每天所需。新北市長侯友宜和台中市長盧秀燕都要求給民眾「再多一片」,兩周十片才夠;台北市長柯文哲更依中央宣稱的日產一千五百萬片,認為應讓民眾每月購買廿八片,「不是說假日就不呼吸了」。

閣揆蘇貞昌在中國大陸疫情初起時下令禁止口罩出口,他說,「先自救再救人」。如今國內供應仍不足卻要援外,蘇貞昌改口說,媽媽從小就教他「省吃儉用,幫忙鄰居」。大陸早就開放網購口罩寄至國外,台灣還禁止父母把自己省下來的口罩寄給海外的子女現在可以寄了,但郵局卻宣布已有一百多個國家停收台灣郵件

國軍官兵更值得關注。除了退役後備幹部現役官兵以每天六百人的兵力支持口罩國家隊生產。但是,十八萬國軍每天僅獲配一萬七千片口罩,平均十人才有一片,這就是政府保護軍人的方式嗎?口罩是國家徵用的戰略物資但政府卻剋扣國軍的裝備去對外做口罩外交」,這合理嗎

防疫指揮官陳時中承認,一千五百萬片產能可以滿足全台八十四%的人拿到口罩。這意味,多數拿到口罩的人每兩周有五天必須「停止呼吸」,有十六%的人只能望口罩興嘆。就像武漢台胞、小明的故事、海外留學生,以及實名制下被拒絕的陸港和外籍人士,永遠有人沒被政府看在眼裡,也沒被放在心裡

台灣人不會反對人道捐助前衛生署長楊志良在聯合報撰文呼籲「吃人一口,至少還人半口」,來台奉獻一甲子的義大利籍神父呂若瑟也懇請台灣社會伸援家鄉,原想募資千萬,卻湧進一・五億元捐款還有賣菜阿嬤捐出排隊買來的八片口罩及一周賣菜所得八百元,並說「口罩不夠,我再去排」。這才是真正的「省吃儉用幫忙鄰居」。蘇媽媽留給蘇貞昌的教誨,絕不會是要他用暗槓、剋扣的手段去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