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9日 星期四

洪蘭/邊改考卷邊煮飯的鬱卒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洪蘭/邊改考卷邊煮飯的鬱卒
◆  周行一/投資人應很關心地緣政治風險
◆  嚴震生/新的一年 新的論文
◆  馬凱/滄海桑田卅年兩岸驚夢

◆  盛治仁/了解自己、理解別人的最好方式
◆  楊志良/寧可骯髒勝選 不可乾淨敗選
◆  方祖涵/棒球名人堂的全票通過危機
◆  趙春山/盼兩岸關係回頭是岸
◆  薛承泰/成見、偏見、歧視








洪蘭/邊改考卷邊煮飯的鬱卒


2020-01-08 23:41 聯合報  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現代人的心理健康需要格外關注,尤其長者進入空巢期後面臨生活型態的轉變、人際關係的疏離,憂鬱指數節節上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兩個研究生很興奮的拿著一張報紙到我辦公室來:「老師,你看這算不算多重人格的『解離性身分疾患』(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原來張系國教授在聯合報發表了他的大作「俯首甘為本尊牛」,說他成功把自己分為二個人,一個是本尊,另一個是分身。本尊就是他,分身則是本尊的僕人,主要責任是伺候本尊,必須謙虛不抱怨,甘願為本尊做馬牛。
本尊不時會安排分身去打掃房子、煮飯、做家事,不但本尊和分身彼此熟悉對方,他們還相互討論工作的分配,所以他常常自言自語,嚇壞旁邊的外國人。的確,文章的描述很像多重人格的症狀
她們在大學上心理學課時,看過「三面夏娃」這個人格分裂的電影,對精神病很好奇,尤其知道真正的結局跟電影不一樣,夏娃最後是死在精神病院。我們也曾在課堂中講到同一個人,在不同人格出現時,他大腦活化的地方不一樣,表示這些人格對患者來說,都是真的,假戲扮久了會成真,最後真假不分。這個奇特的大腦現象的確很迷人,所以她們合買了一杯星巴克咖啡作伴手禮來找我討論,她們知道自從政府大砍老師的退休金後,我已戒掉喝咖啡的習慣了。
張教授當然不是解離性身分疾患者,但是他這個驅使自己做家事的方式倒是很新奇。大部分學者會覺得做家事是浪費時間,思緒和精力應該用在看論文和做研究上。曾有女同事送我一條擦碗布,上面寫著「A clean house is a sign of a wasted life」。我們都很羨慕達爾文不必下廚就有飯吃、吃過飯不必洗碗就可以去散步,思考他的進化論。
張教授的這個方法有點像魯迅的「阿Q正傳」:阿Q被人打了,自己安慰自己,老子被兒子打了,這樣一想,在做家事時,便不會那麼不甘願。有時一邊改考卷,一邊煮飯,心情真會鬱卒。
現在最不怕AI機器人來搶的工作便是心理治療師,現代人特別需要別人來聆聽挫折和煩惱。天下雜誌今年第一期的封面便是台灣社會的「十好十壞」,其中一項是癌症少了,憂鬱症卻上升。服用抗憂鬱症藥的人在民國102年(二○一三年)突破一百萬,到現在已有一百廿七萬人,而五十一歲以上進入空巢期的人數最多。生活型態的轉變、人際關係的疏離,加上政府粗暴的年金改革,使老人的憂鬱節節上升。
大提琴家尤虹文曾在因為身體記得告別憂鬱症的療癒之路》中,敘述自己在事業巔峰時,突然得了憂鬱症,躺在床上只想死,無法上飛機去以色列演奏。她靠運動、禪坐、站椿最後走了出來。為了幫助同樣的人,她勇敢站出來寫了這本書,因為精神疾病一直被汙名化,現在雖然改名為身心科,偏見仍然存在。很多人迫切需要看精神科卻不敢到醫院去掛號,那個恐懼跟現在怕反滲透法不相上下。
其實人生不過就是發現問題,了解問題,解決問題。解決的方法各顯神通,只要有效,旁人無需置喙。
(作者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