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5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鼓勵調薪 政府何不以身作則?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42707/web/

◆  聯合報社論/台電大虧損,但不必為它哭泣
◆  聯合報黑白集/他們一樣都在「搶撈」
◆  經濟日報社論/鼓勵調薪 政府何不以身作則?







經濟日報社論/鼓勵調薪 政府何不以身作則?


2019-07-25 00:0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行政院日前召開軍公教待遇審議委員會,討論109年度軍公教待遇調整案。在此之前,央行總裁楊金龍主張擴張性財政政策,也建議企業在員工生產力提升前提下合理加薪,由薪資成長創造經濟成長的良性循環;勞動部長許銘春也表態希望8月份的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能再調升基本工資。但工商界代表則表示,「基本工資應該是由審議委員會來認定,而不是由勞動部表態」;「公務員是國家行政的基本動能,公務員加薪比基礎勞工的加薪更重要」。
結果是,軍公教待遇審委會除了四位學者基於刺激消費、帶動民間調薪,呼應央行楊總裁的財政擴張效果,以及北、高兩市代表在中央提供財源前提下贊成調薪之外,其他九位中央政府代表都持反對態度,因此人事總處上報給行政院的建議是「不調薪」;蘇揆在考慮數日後,也立即決定明年不為軍公教加薪。
政府斷然拒絕為軍公教調薪,但另一方面連續調了三年的基本工資,今年還是要繼續上調,處理方式南轅北轍,道理說法自相矛盾,可以看出蔡政府兩面手法的不當。
首先,勞工的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是由勞、資、政、學各方組成,勞工可以在同一平台上和資方代表據理力爭,然而在審議軍公教待遇的15位委員中,除了四位學者之外,其他全是雇主身分的政府代表(包括勞動部),竟然無「受僱者」代表的軍公教人員參加,審議委員會的代表性和衡平性完全不公平且失衡,當然也就無從寄望待遇調整的決定能夠公正合理,也不可能擺脫政治考量。
其次,基本工資即將要連四漲,政府的理由是勞工的平均實質薪資只和17年前相當,亦即過去17年期間調薪的幅度幾乎追不上物價上漲的速度,說法固然合理,則軍公教人員自88年起至今只調了待遇五次(每次只調整3%),過去20年期間軍公教調薪幅度累計只有15.93%,顯然低於20年累計的物價上漲幅度21.03%。換言之,軍公教的實質薪資比20年前還要低了5.1%,比一般勞工還要悲慘。人事總處說會綜合考量民間薪資、物價變動、平均所得、經濟成長率及財政負擔等因素,最後卻以去年才調薪3%、物價穩定、財政負擔增加250億元等作為不調薪的理由,豈不是睜眼說瞎話?
更遭人非議的是,面對勞工低薪的困境,政府用盡威脅利誘的手段,要求企業為員工加薪,包括對加薪的企業和高薪的外來人才給予減稅,金管會在證交法中規範全體上市櫃公司,今年6月起先在「公開資訊觀測站」揭露全體員工平均薪資及調薪情形,明年6月起必須在年報中申報員工年度薪資資訊,目前已經有32個產業、1,586家企業公布薪資行情。身為全國最大雇主的政府,竟然如此刻薄寡恩地對待受其僱用的軍公教,自己都不能以身作則,又如何作為企業的表率,讓企業調高薪資口服心服
雖然蘇院長已經做出軍公教不調薪的政治決定,也難寄望蔡政府做出正面的回應或政策調整,但我們還是呼籲蔡政府能夠公平對待企業的勞工和軍公教人員。為了消除政治因素干擾,未來不妨訂定隨物價指數和經濟成長率連動的調薪機制,亦即當消費者物價指數累計上漲超過3%時,即應按累計物價上漲幅度自動調整受僱者薪資;若經濟成長率到達一定程度時,也應加計調整幅度,讓軍公教和一般勞工分享經濟成長的果實。
在建立指數化調整機制前,我們建議央行楊總裁(基於擴張性財政政策的主張)和勞動部許部長(基於為受僱者爭取基本權益的立場),把建議對準蘇院長及蔡總統,請從雇主的身分,基於同理心看待政府僱用的勞工,應予以公平善待,而擴張性財政政策如果不能從軍公教調薪做起,政府有何立場或要求企業為勞工加薪?







聯合報黑白集/他們一樣都在「搶撈」


2019-07-25 00:2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行政院長蘇貞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安人員吳宗憲利用總統專機走私香菸已多達四次,合計超過兩萬多條;說穿了,他就是代理「團購」的大組頭。這次國安人員採購爆量,據稱是眾人擔心蔡英文明年無法連任,大家趁機搶撈最後一把,不料因此東窗事發。
大家不難想像,蔡英文每次出訪,都有一群人興高采烈地「同沾其光」。台前,是總統在拚外交幕後,是一群特權階級在鑽漏洞搭便車撈小財小英出訪得愈頻繁,國安人員的肥水就愈豐盛,生意也就愈做愈大。據稱,這次採購量大到華航庫存不足以支應,還得向國內通路商緊急調貨。這種繁榮經濟的手法,還真變態。
然而,這種「搶撈」心態還不僅見諸國安人員,整個政府乃至公營事業其實都散發著相同的臭味。以華航為例,從母公司到子公司四處填塞著民進黨的皇親國戚,不是退休立委,就是大老機要,或者權貴近親。要訣是:肥水絕對不落外人田,彼此內外照應才能一貫作業,上下其手才能無縫接軌。
再看,蘇揆上任僅半年,幾乎把「撈」的精神發揮到極致。他趁著蔡賴初選相爭,大肆調動公股銀行董事長和總經理,撤換中油、華航、中華郵政等董座,迅速換上自己人馬。其眼明手快,比起陳菊、賴清德北上任官紛紛帶上自己的親信,猶有過之。包括鄭文燦、林佳龍各自把持空、陸運輸人事,各自稱霸。
國安人員搶菸,臭不可聞但對照政府人事,誰不在撈







聯合報社論/台電大虧損,但不必為它哭泣


2019-07-25 00:1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電今年上半年虧損達二九七億元。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經濟部公布四家國營事業上半年獲利情形,其他三家公司皆有盈餘,唯獨台電虧損高達二九七億元。台電說,除國際燃料價格上漲,主要是天然氣發電比例上升,導致整體發電成本增加。這個說明踢爆了一個美麗謊言:蔡政府聲稱非核家園不會帶動電價上漲,氣球就快破了;這也預告了一件殘酷事實:目前人為壓抑的電價很快就會失控,民眾根本逃不掉。
台電其實沒有說出完整的實話。按理說,國際燃料價格上漲,首先直接衝擊的應該是中油,其次才是台電。但中油上半年出售油氣卻享有二八三億元的盈餘,而使用油、氣的台電卻出現二九七億元虧損。如此天差地別的發展,說明台電的鉅額虧損主要是來自「政治干擾」與「政策失當」。
道理很淺顯:中油油品價格的調整早已建立了公開的計價公式,且每周定期檢討一次,這讓中油更能因應市場變化,而民眾也已習慣油價的上上下下。正因國際油價的上揚,都能透過公式反映給市場吸收,所以中油能享有相當盈餘。相對的,台電的電價調整雖也有計價公式,但「電價費率審議會」每半年才檢討一次,且經常以「考量水患風災」、「為穩定物價」各種理由不予調整,造成成本與費率的脫節。例如,蔡英文上任後,民生電價曾連續兩年未調整;去年上半年電價終於調漲三%,但住宅五百度以下及小商家一千五百度以下皆不調,下半年則因九合一大選而全面凍漲電價。因此,台電去年虧損八十一億元,經「電價平穩準備」挹注三四七億元,才轉虧為盈。
由於明年元月又面臨大選,行政院為免電價調漲衝擊選情,早在三月即透過經濟部「電價費率審議會」刻意操作,做出「考量目前『燃料成本較去年為低』,故決議本次電價不調整」的宣告。未料,台電如今在「眾人皆賺我獨賠」的壓力下,公開說出「燃料價格較去年同期增加」的事實,狠狠戳破經濟部的謊言。試想,電價因選舉因素干擾而凍漲,而燃料變貴且天然氣用量大增,台電怎能不大虧?
進一步看,蔡政府不當的能源轉型政策,也在掏空並扭曲台灣。台電上半年的鉅額虧損只是開端,隨著非核、減煤、風電及光電擴增步調加快,發電成本勢必快速飆升。屆時,蔡英文保證能源轉型不會衝擊電價的承諾就會破功;屆時,再多的「電價平穩準備」基金也不夠用。大家不必為台電的虧損哭泣,因為最後不論要從哪裡找錢填補,所有虧損終將轉嫁到民眾身上。
依據台電公告的數據,到五月底止,台電每度「自發電力」中,燃氣的成本為二.七一元、燃煤為一.五九元、核電為一.一五元。每度的「購入電力」中,燃氣成本為三.二四元、燃煤為二.三二元、再生能源為四.一六元。可見,俟躉購費率高達五.五元的離岸風電開始供電,昂貴的再生能源成本必然急遽上升。屆時,不是電價必須大漲,就是台電必須破產。
且看,今年一至五月各能源別的發電量占比,燃煤為四十.五%、燃氣為卅三.四%、燃油為七.五%、核能為十二.二%、再生能源為五.二%。這樣的發電結構,已讓台電嚴重虧損;若以蔡政府民國114年(二○二五年)的氣電五十%、煤電卅%及再生能源廿%的規畫,當便宜的煤電減量、核電悉數退役,昂貴的氣電與再生能源分別再增加十七%與十五%,未來電價的漲幅勢必相當驚人。然而,屆時人們還找得到蔡總統為此負責嗎?
蔡政府對於非核家園的執著與再生能源的偏愛,當然有其理想成分,但基於政治操作的成分更大無論如何,執政的理想若脫離現實,不僅傷害國計民生,甚至要訴諸謊言來遮掩真相,最後將使國家和人民陷於進退失據台電的虧損,已是一葉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