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25日 星期四

楊志良/推動「超高齡社會發展法」迫在眉睫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楊志良/推動「超高齡社會發展法」迫在眉睫
◆  李清志/空洞的美術館
◆  葉銀華/如何有效促進大學合併?
◆  蘇蘅/「動物農莊」式的代理人法來了

◆  盛治仁/德國高速公路與桃機行李轉檯
◆  嚴震生/阿姆斯壯登陸月球五十年
◆  方祖涵/各自表述的愛國主義
◆  施振榮/創新創業的新思維
◆  陳立恆/多元,才是民主自由最好的防線
◆  王文華/想贏得選票,先吃個漢堡
◆  陳亮恭/商圈沒落等於經濟蕭條?

◆  王健壯/1987年6月12日那天
◆  黃介正/總統大選的三個「天下」
◆  薛承泰/家戶電話民調落伍了嗎
◆  葉銀華/台灣系統性重要銀行 重要嗎?
◆  王正方/認真守法執法,才有真正的民主
◆  洪蘭/感恩與吃苦
◆  劉憶如/由這一波美中貿易戰起落談匯率

◆  周行一/中美貿易戰給我們的啟發
◆  馬凱/50年 從輝煌到迷航
◆  林中斌/在野群英 華倫竄起 志剋川普
◆  林祖嘉/G20之後的美中經貿關係
◆  方祖涵/雙主場的家庭噩夢
◆  劉維公/國家地理雜誌vs.冰與火之歌
◆  趙春山/川習會 一場競合到零和的遊戲








楊志良/推動「超高齡社會發展法」迫在眉睫


2019-07-25 00:09 聯合報  楊志良(前衛生署長、亞洲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台灣快速邁向超高齡化社會,為因應各種層面的衝擊與需求,需要盡早著手規劃準備。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將在民國115年(二○二六年)達到「超高齡社會」,即廿%人口超過六十五歲成功常是挑戰的開始,公共衛生、醫療科技及健保等的進步及推行,導致壽命不斷延長,加以少子化,高齡人口比率快速上升,老化速度直超日本。
日本政府為因應超高齡社會,二、三十年來首相多次主持因應對策,但仍面臨重大困境,特別顯現在各社會現象及文學著作上。例如,除了蛋黃區外,房價大幅下跌卅%以上,無人繼承的土地合計已有九州大小。三線城市地方政府拍賣房屋需要倒貼(付錢給欲遷入者),以免無人居住及交稅,地方醫療、路燈、垃圾清理無法維持。在文化上,除早年的《楢山節考》重新為社會大眾關注外,《下流老人》、《七十歲死亡法案:為了國家,請去死吧!》等充滿悲觀、無奈的著作盛行
台灣除常有「照顧者」因身心俱疲,而結束被照顧的親人生命的悲慘事件外,無人繼承的土地也有金門大小;但至今無任何政治人物(包括此次大選候選人及立委等)加以關注,台灣社會將逐步走向懸崖
超高齡社會「不是」只有今日高齡者面對的挑戰,而是未來青壯年,特別是嬰幼兒世代將面臨的挑戰。目前五十歲者,將至少有卅多年要生活在超高齡社會,卅歲者要活六十年,青少年更不用說;因此今日推動超高齡社會發展法,是前瞻性的,是為未來世代因應超高齡社會做準備
超高齡社會,個人至少要面對五項挑戰:老身、老本、老居、老友及老伴等五老。第一要務是老身,今日長壽不難,但要活得健康快樂、活躍老化則不容易。老本不能僅靠社會保障(不論軍公教及勞保,少則七、八年,多則十數年就要耗盡),個人如何理財、儲蓄成為「終身志業」。老居也是重大挑戰,目前居住無電梯公寓的數百萬人,多少人無法上下樓,特別是獨居者,將來必如日本,死亡多日無人知。
哈佛大學一項追蹤七十年的研究發現,健康快樂最重要的因子是有良好的社會互動與支持,然而台灣與其他高度老化社會的共同現象是「孤獨」,由於少子化及都市高度流動,「獨居成為普遍現象,孤獨對個人身心健康傷害極大英國面對九百萬孤獨者,特別設立孤獨大臣,以因應孤獨者的困境
由於壽命延長,老年喪偶者多,或因現代社會追求自我發展,離婚機會大增。如何再尋求老伴,相互扶持,以增進幸福感、減少孤獨,也是挑戰。
至於社會群體,需面對的調適更為廣泛。個人的困境,常成為整個國家的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問題。以老身而言,問題是如何促進全民健康,老化、失能者的照顧,及健康保險的永續。醫學重視延長壽命(包括痛苦的生命),而延長活躍的生命、增進高齡者享有尊嚴生命的選擇(如安樂死),需社會集體行動予以因應。老本當然如此。老居可思考如何建構青銀共居、老人住宅等。老友、老伴,則是否能打破今日「家庭的法律規章」,改為「鄰近於親」,沒有血緣、婚姻關係,但有深厚情誼的共居者,也能享有某種程度的「親屬關係」,如代簽「不再急救」同意書等。
仿照北歐國家,大幅推動時間銀行,建立社會互動社會,國內民間也在起步,更需要政府在法令規章、財力方面協助。
關於「超高齡社會發展法」修法,期待各爭大位及立委者,多加關注並採取相關行動,共同挑戰超高齡社會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