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7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知識創新帶動經濟成長 ──諾貝爾大師羅默來台開講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40485/web/

◆  聯合報社論/回到三月八日,國家機器淪為競選工具?
◆  聯合報黑白集/小英要記得請假
◆  經濟日報社論/知識創新帶動經濟成長 ──諾貝爾大師羅默來台開講







經濟日報社論/知識創新帶動經濟成長 ──諾貝爾大師羅默來台開講


2019-05-27 02:4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民國107年(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羅默教授,今天抵台,將參加明天在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的2019大師論壇」。羅默教授因為在經濟成長理論上的貢獻而獲獎,他在論壇中,除了演講「科技創新與經濟成長」,還將與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高峰對談,並與亞洲大學師生座談
羅默今年4月在任教的紐約大學接受聯合報系世界日報專訪時,數度強調教育對解決經濟問題的重要,他指出,有更多人口參與創新,能給經濟提供更多增長動力,「如果人類能夠集中精力做正確的事,我們就能夠擁有美好未來。」
解釋經濟成長,一直是經濟學家的使命,但1960年代的學者,受限於資料,多只關注工業革命後的經濟成長直到20多年前,才有經濟學家麥迪遜,估計出人類1萬年前到現在的平均所得世界GDP除以世界人口)。他發現,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前的1萬年,平均所得幾乎沒有增長,而之後的200年,平均所得卻快速的增長十倍。羅默與他所啟發的學者,建立了以「知識的生產」為基礎的經濟成長理論,來解釋人類的過去與現在,並希望為未來指出更好的方向
知識源自於人類的思想,當想出來的結果,變成可流傳的形式,那就是知識。畢氏定理、DNA的結構、或莫札特的音樂,都是知識。羅默的創見,在於看出知識與其他物質不同一般的東西,我用了你就不能用但知識卻不同:我學會畢氏定理,你也可以會,並都可善加運用。當知識是生產要素之一,它與其他像資本、勞力等生產要素完全不同。例如,可口可樂的發明人得到配方的知識後,就可以不斷的使用其他生產要素加以複製,雖然其他生產要素的邊際報酬一定會遞減,但配方的邊際報酬卻不會。然而,知識雖然這麼好用,但要複製知識的成本卻相當低,因此需要給予智慧財產權的保護連帶的,這也讓知識的擁有者,獲得獨占與超額報酬如果將世界的經濟活動想成一家工廠,知識量的成長率,就決定了工廠產量的成長率當知識停止增長,這家工廠就受到邊際報酬遞減的約束,只能保持現狀
羅默在領獎後的演講提到,工業革命前的世界,可以用馬爾薩斯的理論來解釋,也就是由於世界交流的人口太少,每當新的知識帶來技術的進步,人口增加的速度很快就超過食物增加的速度,人類永遠只能得到勉強的溫飽。這1萬年間,是「技術推動人口增長」的歷史,知識增長的速度,無法抵銷邊際報酬遞減的力量。工業革命後,隨著世界交流人口增加,人類到了「人口增長推動技術進步」的階段,知識增加的速度,不斷化解邊際報酬遞減的拉力。
那麼,人類的知識如何增長?羅默分析,讓人產出知識的誘因,不外名、利與做功德從國家或全人類的立場,愈多人使用的知識,其價值愈高,而相互交流的人口愈多,能產生知識的量就愈多羅默因而得到一個與我們認知相反的結論人口成長與知識成長是正相關,因此也與經濟成長是正相關。我們馬上會想到盧森堡與中國或印度的對比,羅默的解釋是:首先,他談的是世界人口世界知識量的關係;其次,如果要談國家,人口量應該以該國能交流到的人口來衡量。近50年來的小而富國家,都是與世界打交道的國家。
台灣如何能持續創造增加知識?由於知識的產生愈來愈困難,摩爾定律就是代表,因此政府應更積極鼓勵企業投入更多的研發資源其次,知識需有市場的配合,才能發揮價值台灣將學術界視為公務單位,不鼓勵學術界與市場互動的作法,顯然應該要有所改變。最後,羅默提到,雖然馬爾薩斯的觀點已不適用,但它所造成的「我們」國、城、家與「他們」國、城、家的對立,仍深植於人心。台灣是小國,更應有將「他們」納入「我們」的胸懷。近幾年政府推動的南向政策,或許還沒看到顯著成效,但仍應持續增加與東南亞國家的互動。







聯合報黑白集/小英要記得請假


2019-05-26 23:5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英文總統最近全力拚初選,勤走宮廟,圖為蔡總統(左3)昨天在朴子配天宮上香祈福。記者卜敏正/攝影

蔡英文最近全力拚初選,一個多月下來,可能拜過全台五、六十家宮廟。最近她回故鄉屏東爭取支持時說,這三年她太認真做事,直到蘇貞昌任院長,她才有時間出來跟大家見面,說明自己真的做了很多事。
蔡英文這話是一語三關。既誇了自己「做很多事」,又褒了蘇貞昌很能為她「分憂解勞」;同時,也話中帶刺地暗諷賴清德沒把事做好,害她扛上敗選罪名
當總統真的很辛苦,做不好要被百姓罵,還要遭自己推心置腹的閣揆突襲,蔡英文備感委屈。但換個角度看,當蔡總統的人民,也一樣辛苦得要命。總統動不動要改革,砍你的年金還不許你喊痛,搶你的黨產還指控你是強盜,綁住手腳不讓你加班還說是為你好,你沒支持民進黨她還數落你跟不上進步價值。無論如何,這個總統很不好服侍。
抱怨歸抱怨,身為總統,小英能享受到的好處還是比壞處多很多。同樣是爭初選,賴清德從頭到尾只有「簽書會」一招,跟一些老友見面請益還被跟監抓包;提出「禮讓現任」的三方案,對方不領情還反控他羞辱總統。相形之下,蔡英文擁有行政體系和九成黨部的支持,有國防部和網紅館長相挺,連美國政府都及時送上小恩小惠加持。兩相比較,小英再要抱怨,就太不知足。
無論如何,我們還是提醒蔡總統:跑競選行程要記得請假,尤其一天五宮廟的行程,很難說是公務。何況,蘇貞昌再能幹,也不是「代理總統」。







聯合報社論/回到三月八日,國家機器淪為競選工具?


2019-05-27 00:1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賴之爭愈演愈烈,蔡陣營重批黨主席卓榮泰(圖),卓榮泰則連日在臉書發文,感性喊話。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總統初選機制,蔡賴之爭未能在上周中執會了結,蔡陣營重批黨主席卓榮泰沒收中執會、沒收民主機制」。卓榮泰連日在臉書發文,先以十個連續分鏡場景還原中執會直播死角接著,懷想起互相疼惜、緊握雙手、用力相擁」的那些日子,向蔡賴感性喊話。但蔡賴戰火已上升到「用國家機器干預初選」的質疑,卓榮泰高呼的團結,恐怕只在「歷史中」。
卓榮泰細數三月八日那天發生的事,揭露當天蔡英文賴清德在台南餐敘的對話內容。在這場未見諸總統公開行程或媒體報導的關鍵餐敘,蔡賴二人「談了許多大家很想知道的事,也討論民國109年(二○二○)台灣要怎麼贏」。卓榮泰形容,蔡、賴分別為立委輔選打拚,大家團結站在同一陣線,說「數天後,立委補選完成,民進黨保住了一口氣!」
弔詭的是,卓榮泰慨嘆「好想回到三月八日那一天」,但那一天,也恰是蔡賴關係生變的關鍵日。依賴清德說法,當天接到通知,從台北趕回台南和總統見面,蔡英文探問賴對民國109年(二○二○)總統選舉的看法,還說「未來就靠我們二人了」;賴清德僅回稱,等輔選完後再談。這場對話,如今卻變成指責賴清德「說過不選」的誠信問題,與「總統說謊還是幕僚說謊」的相互質疑。
關鍵的三月八日,顯然不像卓榮泰說的那麼美好!那一天的事,卓榮泰還抱著歷歷在目的感動;但那些事背後的真相,卓榮泰若不是太過天真,就是選擇性的遺忘。到底有沒有用國家機器干預初選」,目前仍是羅生門但三月八日的事,卻說明蔡英文毫無避諱地把國家機器當作競選工具
卓榮泰說,當天蔡總統「公務之餘」拜訪了台南四、五間宮廟;事實上,這是總統府官網上明列的總統公開活動。從農曆春節開始,頻密的宮廟拜訪儼已成總統的正式公務行程(或是公開競選行程)。賴清德說,蔡英文到台南都在跑她自己的選舉行程,卻不去輔選民進黨提名的郭國文宮廟代表則澄清,蔡總統致辭時,都有拜託他們拉票支持郭國文。顯然,「不問蒼生問鬼神」已在其次,問題更在蔡英文是否用國家機器為黨和自己競選
賴清德還透露,九合一大敗後,總統會給民進黨每位立委半天或一天時間去跑行程,當天就是安排到陳亭妃的選區。如此,不僅有「公器黨用」之嫌,蔡英文顯然就是藉此滿足黨籍立委的選區需求,同時也為自己綁樁至於餐敘時,蔡英文單刀直入追問賴清德民國109年(二○二○)的動向,這更是此行的真正目的。亦即,看在賴清德眼裡,蔡英文在立委補選期間都在跑「總統的競選行程」。
那麼,卓榮泰的「感動」,說穿了就一文不值。那一天的那些事,不僅反映了一場錯綜複雜的利益交換,更在爾虞我詐中,埋下蔡賴相殘的引線。
那一天,陳水扁與郭國文見面。因為,前一周蔡英文先去探望了扁媽,後來賴清德更把「赦扁」列為參選總統的政見。那一天,賴清德持續為郭國文奔波拜票,蔡英文則只由陳亭妃陪同拜廟;兩天後,不同派系的陳亭妃站上了郭國文的講台。那一天,蔡英文強壓地頭要確認民國109年(二○二○)「唯我獨尊」,賴清德卻只能咬牙力拚不讓自己的神壇在輔選中沒頂。
三月八日到底發生了多少事其實,有更多值得關注的事:那一天,日本政府以非政府間的實務關係,正式回應了蔡英文所提台日安保對話的建議;那一天,桃機又出包,國門停電摸黑,旅客被困電梯;那一天,財政部統計處公布,我國出口衰退連四黑……。
總統不是在治國,而是在競選總統」,因此看不到國內外發生了什麼事然而,國家機器變成競選工具、唯我獨尊、利益交換團結…,那一天的那些事,會不會在民國109年(二○二○)大選重複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