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0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去美元化 漸成風潮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8790/web/

◆  聯合報社論/兩岸兵凶戰危,《台灣關係法》四十年最大諷刺
◆  聯合報黑白集/吳主席的「萬一」之謎
◆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去美元化 漸成風潮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去美元化 漸成風潮


2019-04-10 00:2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元還能主宰全球經濟嗎?自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以來,動輒以經濟封鎖不配合其理念的國家,甚至不允許其他國家與這些國家經濟往來。《華盛頓郵報》分析,這種拿著經濟制裁及關稅手段,要求其他國家屈從的作法,氣勢凌人,已經使得盟國也心生警惕,雖然在政治上還未撕破臉,金融上卻正在悄悄退出美元圈,轉而逐步持有多種貨幣,以分散風險,一股新的貨幣風潮可謂暗潮洶湧
這股風潮反映在兩個動作上。第一個動作即是一些國家正增加持有黃金,以及將儲藏在國外的黃金運回本國。根據世界黃金協會的統計,民國107年(2018年)是自民國60年(1971年)有紀錄以來全球央行淨購買黃金數量最多的一年,增持黃金最耀眼的則是俄羅斯
川普在民國107年(2018年)8月對俄發動經濟制裁,俄羅斯不甘示弱,決定外匯儲備減持美元、增持黃金;去年俄羅斯央行黃金儲備增加275公噸,成為僅次於美國、德國、義大利和法國的全球第五大黃金儲備國
一些新興市場國家的央行也大量買進黃金,例如波蘭央行的黃金儲備年增長25%,達到35年來最高水準;匈牙利32年來首次增持黃金;中國、土耳其、哈薩克、印度、蒙古、伊拉克等國央行也紛紛增持黃金。
英國、德國、法國等國並未增加黃金儲備,卻把儲備黃金從紐約運回本國;德國自民國102年(2013年)起從紐約、巴黎金庫搬回國內的黃金已近600公噸,民國106年(2017年)8月時已把存放在美國的黃金全部運回。
增持黃金」與「黃金回國二個動作背後的理由,其實都表達了對美國的不信任,認為美國已經改變了立國精神,利用經濟權勢來懲罰國際上的對手,但當國際金融秩序失控、爆發貨幣危機時,卻又只會大量印鈔,不顧國際金融秩序及應該肩負的責任前美國財政部長康納利曾有一句名言:「美元是我們的貨幣,但是是你們的問題。」即充分反應了美國的心態
所以,受到美國經濟制裁的國家轉而增持黃金,完全可以理解,這些國家必須離開美元圈,經濟才能獨立自主。至於美國的盟國,如德國等把黃金運回本國,則是恐懼一旦美元失去公信力及價值時,至少還有黃金可為底氣,有助於更快速地恢復金融秩序,不必受到美國經濟手段的箝制。
第二個動作則是建置本國貨幣的國際金融交易體系。現今國際銀行間金融交易主要是依靠位於比利時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平台交換電文這是一家民間商業機構,但美國的董事席次較多,具有極大影響力,因而這個金融平台即常被用來解決政治問題。當美國不滿某些國家並採取經濟手段制裁時,就利用SWIFT封鎖這些國家,阻礙這些國家的國際金融轉帳
去年6月俄羅斯央行行長即表示:「俄羅斯已經成功研發本土支付體系,再也不害怕美國利用SWIFT對俄的經濟制裁。」中國亦成立人民幣的交易系統;德國則在民國107年(2018年)8月呼籲,建立一套獨立於美國之外的全球支付系統歐盟也正式宣布,將致力於創建新的國際支付體系,並且歡迎各國協同促進新支付體系的建設
美國對此表示強烈抗議,聲稱感到「不安,甚至失望至極」,但美國不理解這些表面上似與美國在唱對台戲的反應,實際上卻是源自於各國對美國霸權主義的恐懼。這些獨立的金融結算體系,規模或許尚不足以與SWIFT抗衡,卻已經為未來的發展留下伏筆
回顧貨幣史,凱因斯鄙視金本位制度,認為黃金是野蠻人的遺跡;但弔詭的是肇因於美國逐漸走向孤島主義,並以經濟手段制裁其他國家,各國為了對抗美元的經濟霸權並自保,又回頭增持黃金,使得黃金的地位再度受到重視。
我國經濟高度依賴美國,不致離開美元圈,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看到主要國家增持黃金、避免押寶美元等動作,是否也為我國央行帶來一些啟示?






聯合報黑白集/吳主席的「萬一」之謎


2019-04-10 00:2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國民黨主席吳敦義。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民黨主席吳敦義有兩個「萬一」,迄今仍是未解之謎。第一個「萬一」是,他曾說自己「保留萬分之一」的機會,投入總統大選。第二個「萬一」,他說拿下政權是終極目標,因此「保留萬分之一」的機會徵召韓國瑜
兩個「萬分之一」,都是吳敦義一個多月前說的,前後只差一周。如今情勢變化,後一個「萬一」發生的可能性,似乎比前一個「萬一」大了許多。但吳敦義始終沒有鬆口,因此,這個謎團至今仍橫在許多人心上。
吳敦義最近約見黨內有意角逐大位者會面,由於互信不足,所有會面均告取消。主要癥結,就在吳敦義還沒說清楚,他是否仍保留著自己萬分之一的參選機會。若吳敦義是以「裁判」身分約談初選人,眾人當然更能坦誠相告。但如果他仍為自己保留「萬一」的參選盤算,那他就是一個「競爭者」,對其他與賽者即不公平。
基於過去多年的民主政治經驗,台灣民眾對於「球員兼裁判」的作法,多半抱持反感。因此,吳敦義無論要不要選,最好及早表明自己的態度。他說個清楚,不僅有助於消除猜忌,也更能整合黨內歧見,並凝聚內部團結及外部支持。
吳敦義應該知道,若以取得政權為念,自己也許沒有當上「國王」的條件,但扮演「擁王者」(kingmaker幫助機會最大的人登上大位,將是更重要的成就。別忘了,立委的提名和布局也已迫在眉睫,吳主席要把眼光放遠。







聯合報社論/兩岸兵凶戰危,《台灣關係法》四十年最大諷刺


2019-04-10 00:1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高雄歷史博物館舉行「台灣關係法40周年特展」,圖為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機,美派航母巡弋台灣海峽。 記者劉學聖/翻攝

民國68年(一九七九年)四月十日,美國總統卡特簽署《台灣關係法》成為法律,在「中美斷交」後延續了台美的非官方往來,「美國因素」也持續在兩岸關係發展上扮演關鍵角色。歷屆美國政府基於國家利益,就兩岸議題有不同發揮;而川普政府奉行「交易式外交」,則讓兩岸關係福禍難料。蔡政府自誇目前是台美關係有史以來「最佳時刻」,恐失之天真。
川普上台後,設定「美國優先」為施政主軸。事實上,《台灣關係法》也是由「美國利益」出發,並非片面的挺台法案。這部法律當年由美國國會議員主導,經立場不同的議員及行政部門的溝通妥協而成。誠如當時力促此法的眾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主席伍爾夫所言,「我們不想破壞與中國建立的關係,但也想要保護台灣人民。」
當年卡特總統與我斷交,是基於「聯中制蘇」的戰略考量,目的是維持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的國家利益。國會為了讓《台灣關係法》完成立法,接受美中建交的既成事實,卻也巧妙地將台灣前途的和平解決視為美國在西太平洋安全利益的一環,法案除表明對相關威脅的「嚴重關切」,也載明應依憲法程序採取「適當行動」。
《台灣關係法》在這樣的「模糊」精神下,讓其後的歷屆政府可以視情況從寬或從嚴解釋,決定符合美國利益的因應作為。這部法律四十年來一字不改地延續至今,成為美中「三項公報」之外的美國「一中政策」的重要支柱,美國因素也在兩岸關係的不同階段發揮關鍵影響力。
正因為《台灣關係法從立法到解釋都是為了維護美國的國家利益,當美國的對中政策從歐巴馬政府的「合作大於競爭」,到川普政府調整為競爭促進合作」,攸關中共核心利益的台灣問題必然成為美中競爭時的絕佳籌碼。近日傳出,川普政府為完成美中貿易協議,已暫時擱置售台F-16V戰機,即是一例。
川普政府打台灣牌」,是基於美國的國家利益;但從台灣的立場看,中華民國的國家利益卻恐因此陷入難以掌握的風險。蔡政府不會不知道這個道理,卻因為桎梏於台獨的意識形態,加上政黨利益大於國家利益的私心作祟,因而不斷在言論和政策上加大反中的力道。近數月來,這樣的操作尤其明顯,蔡政府頻頻操弄兩岸關係當成爭取連任的籌碼,讓台灣步入兵凶戰危的險境
更讓人憂心的是,過去在全球及兩岸關係扮演穩定力量的美國,已因川普的好鬥、善變而不斷走調。中共方面,國家主席習近平則揚棄鄧小平時期的「韜光養晦」策略,不斷表現「大國崛起」的雄心,使得各國加深戒懼也因此,遏制北京成為華府跨黨派的主流意見,台灣無可避免成為其操作抗中的工具
三年來,北京拒絕和蔡政府進行對話,川普政府則為其利益大打台灣牌」。表面上,台灣獲得美、日的聲援;實際上,在國際間卻更走不出去,不僅邦交國不斷流失,參與國際組織也頻頻受阻。此外,兩岸的緊張並未因美國介入而和緩,美國軍艦宣示性地穿越台海,則引起中共軍機飛越海峽中線反制示威,在在都升高台海緊張及兩岸對峙。
美國藉由《台灣關係法》的制訂,提供了我國特定的安全保證,讓台灣得以安定繁榮地發展,並推動民主化,成為美國副總統潘斯所說為所有華人展示了一條更好的道路」。檢視今天的美中台關係,兩岸關係已迥異於四十年前,不變的是美國在台海的影響力。對台灣而言,我們無法沒有美國這個理念相近的朋友,卻也不能一味把中國大陸視為敵人;如果兩岸一味對峙,過去四十年的時光就是白過。如何在兩岸關係的升沉張弛中,找到民眾福祉的最佳位置,這是台灣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