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高喊改革的政府,卻放任違章工廠橫行
◆ 聯合報黑白集/你打架,我換局長
◆ 經濟日報社論/新貿易模式興起 我們準備好了嗎?
經濟日報社論/新貿易模式興起 我們準備好了嗎?
2019-03-09 00:4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總統川普點燃了美中貿易戰,也祭起關稅來保護逐漸在國際競爭中落敗的產業,並施壓修改WTO對其「不利」的遊戲規則,來保護美國的利益。但若全球貿易因保護主義興起而變得相對封閉的話,其實不利於以美國為主的先進國家;川普追求「美國優先」的貿易作為正好違反了國家利益,這其實是件相當弔詭的事。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合夥人蘇珊倫德(Susan Lund)日前在英國金融時報發表一篇非常有見地的文章─「全球貿易模式已悄然轉變」,列舉數據說明目前國際貿易結構已和十年前有相當大的差異,因為先進國家具有競爭優勢的「服務業貿易」占總貿易量的份額正在快速成長,特別是消費數位資料的跨國傳輸,在在都需要一個更自由開放的貿易環境;若貿易戰搞到全球各國祭起關稅或非關稅管制,讓全球趨向一個更封閉的貿易環境時,對美國為主的先進國家反而不利,這是川普發動貿易戰時始料未及的。
蘇珊倫德指出,一些新型的「服務貿易」,包括資訊科技服務、商業服務及知識產權使用費,成長速度是「貨品貿易」的二到三倍。這讓先進經濟體的服務業貿易順差達到一年4,800億美元,已經是十年前的兩倍;單單是美國,在民國106年(2017年)就創造了2,550億美元的服務業貿易順差,其中540億美元是對中國產生的,美國在十年間對中國的服務業出口成長了五倍之多。而娛樂串流媒體、雲計算、遠距醫療、教育等領域,未來的成長機會更是難以衡量,以美國為主的先進國家掌握了非常明顯的國際競爭優勢。
服務業貿易相對更快速成長的一個重大原因,是包括中國、印度等後進國家的經濟成長快速,內需市場巨大成長,商品供應內需市場的成長速度超過了出口成長,使國際商品貿易成長減緩,而服務業貿易則成長變快、比重增大,提高了先進國家的貿易優勢。由於經濟成長快速,後進國家整體消費占全球的比重,已經從民國84年(1995年)的20%成長到目前的接近40%;到民國119年(2030年)更超過50%,強壓先進國家。電子商務快速發展,讓先進國家的中小企業也更有打開後進國家大門的機會。
在全球人口成長減緩,甚至在許多地區已呈現停滯的情況下,企業投資愈來愈難找到具有「人口紅利」的地方;但人工智慧(AI)驅動的自動化科技發展,讓勞動成本在總生產成本的占比大幅下降,未來的投資地點選擇將愈來愈看重現代化基礎設施、高技術人力、和消費市場的距離,以及市場腹地大小。這些因素和民國79年(90年)代許多先進國家企業優先考量人力和土地成本下,投資到後進國家,導致先進國家轉型困難的狀況,已經完全不同。但是許多先進國家都尚未觀察到這種轉變,持續以上世紀產業外移的「悲劇」眼光來看待新的貿易結構,讓自己減緩體現其該有的優勢,實為不智。
面對這種新貿易結構的轉變,各國都面臨兩個重大挑戰:一是有無足夠的人工智慧及數位科技人才,以及在商業模式上的創意;其次是能否突破服務業市場經常受國家管制,未能充分開放的限制。在第一個挑戰上,先進國家除了強化吸引高技術人才以外,也從教育著手盡早培養數位人才,較重視的國家是從中小學就提供編碼課程和相關電腦教育。在第二個挑戰上,則靠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以「負面表列」方式促成貿易夥伴相互大幅開放服務業的貿易,並確保數據資料可以跨境傳輸,來提供新形態服務業貿易的原料。
觀察先進國家的對策,我們其實非常擔心;台灣無論是在高科技人才引進、數位及電腦教育的即早扎根,或是涵蓋數位資料跨境傳輸的貿易協定擴張上,不僅未能迎頭趕上先進國家,甚至有拉大距離的狀況;政府若真要拚經濟,是不能迴避這些問題的。
聯合報黑白集/你打架,我換局長
2019-03-09 00:2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行政院長蘇貞昌昨天在行政院院會前發表談話時,再度重申整頓夜店的決心。 記者杜建重/攝影
回鍋當閣揆的蘇貞昌,總是有辦法針對棘手的問題,提出極簡的對策。最近他針對治安惡化撂下狠話:若再有特種店門口發生鬥毆,就要換掉警察局長。一夕之間各地警察都繃緊神經,台北市連續四天威力掃蕩,便逮捕七百多人。蘇揆一怒,真是神效!
諷刺的是,基層警察的網路群組開始瘋傳一張貼圖,上面寫著:「不要打架,打贏換局長,打輸換局長;你擊掌,害局長。」短短幾句話,畫龍點睛地點出要害。蘇揆「打架換局長」的政策若言出必行,那將正中惡棍下懷:各地角頭惡少立馬率眾到特種店門口打一架,不論輸贏,都能讓警察局長迅速下台,豈不快哉!
在防制非洲豬瘟時,蘇揆祭出棍棒政策,攜帶肉品入境一律重罰,一度連旅行社都要連坐,務求做到滴水不漏。然而,維護治安的工作畢竟複雜得多,病灶及藥方也不相同,難以一概而論。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地方出事一概由局長負責,等於把局長當成出氣筒,其實卻無助於治安。
不可否認,最近全台治安確有惡化跡象,群毆行凶事件頻傳,幫派也有坐大之勢,包括外籍人士在台犯罪都在增加。這些問題,都需要警政機關針對犯罪形態的變化,共同研究因應之道,不可全推給地方。尤其,中央與地方因預算分配不當,警力配置也嚴重失衡,蘇揆有責任解決。
蘇揆只看到夜店鬥毆,只想到「打架換局長」的對策,都過度簡化了治安問題。
聯合報社論/高喊改革的政府,卻放任違章工廠橫行
2019-03-09 00:1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正修法,對全國七千多家臨時登記的小工廠,要取消明年六月的合法化大限,到期後仍可繼續輔導。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多個環保團體最近赴行政院抗議,批評政府對違章工廠應拆未拆,從蔡總統上任迄今已增加了一萬多家農地違章工廠,一年即增加五千家,全台受汙染農地達一千多公頃。不僅如此,行政院正修改《工廠管理輔導法》,對全國七千多家臨時登記的小工廠,要取消明年六月的合法化大限,到期後仍可繼續輔導。上台後高喊改革的蔡政府,不到三年就自動棄甲曳兵,何其諷刺!
蔡政府對違章工廠的處理一直採取兩面手法:嘴上說「違章工廠絕不寬容」,實際上卻不積極處理,放任違法工廠繼續存在。蔡英文民國105年(二○一六年)當選後曾連跑兩趟「水龍頭的故鄉」彰化頂番婆,創出「田園化生產聚落」一詞,即是在承認違章工廠有其「貢獻」。民進黨去年雪崩式敗選後,蔡總統的改革政策更悉數收兵,違章工廠的處理更變成「就地合法化」,僅取締蔡英文上台後新建的違章工廠,對先前存在的工廠皆從寬對待。此舉,等於默認各類違章工廠對農地及社區的侵害,也宣告蔡政府的改革行動已豎起白旗。
違章工廠就地合法,已對國家法治構成強烈挑戰。蔡政府的如意算盤是,以蔡總統的就任日期一刀切,先前的違章承認其為既成事實,其後的新違章則強力取締。表面上看似務實,其實只是拖延之計。事實上,近三年違章工廠以每年五千家的速度新增,政府拆除的卻僅有十餘家,完全不成比例,這如何遏止農地遭到侵蝕?
根據經濟部工業局在民國一○五年底的調查,當年農地違章工廠近四萬家;上月閣揆蘇貞昌在立法院報告,則稱違章工廠數字為六萬到八萬之間。因此,蘇揆乾脆宣布修法取消落日條款,讓違章工廠就地合法,「讓這些為台灣拚經濟的工廠老闆不用害怕被拆」。
為解決經濟發展的「缺地」問題,工業局最近發布《產業用地政策白皮書》,將建立「產業儲備用地機制」,將未來企業用地需求先畫進國土計畫都市周邊的「城鄉發展區」,再藉由解編農地,改列丁種建地。從協助企業找地的角度,這或許說得通;但對參與國土計畫的地方政府而言,則是一個地方生財的良機,各縣市以「容納違章工廠」之名而規畫的各種工業區、產業園區、科技園區傾巢而出,都要大面積徵收農地,毫不掩飾囤地意圖。
根據工業局的白皮書,我國到民國125年(二○三六年)產業用地需求為三千三百公頃,這個數字是根據國土計畫「全國農地資源保護策略」而來;但其前提是,民國101年(二○一二年)以前的工業區閒置土地必須全數利用。工業局去年底公布全台閒置工業區土地為七四七公頃,但這個數字與實際面積差距很大;原因是,目前僅台南市公布其閒置工業區面積為兩百公頃,其餘二十餘縣市均未公布。若計入各縣市閒置工業區土地,總數可能超過五千公頃,已高於工業局估計至民國125年(二○三六年)的產業需地量。
這正是台灣農業與工業政策的永遠矛盾:當囤地的利潤遠高於興辦工業,工廠違法侵占農地又往往能獲得特赦;如此一來,勇於占地、圈地的人當然源源不絕。
蘇揆宣布違章工廠就地合法之政策雖有附帶條件,但門檻極低,根本無法防止農地破碎化,更將使百姓的食安也陷於高風險。例如,規定中、高汙染工廠必須遷移至工業區,其餘均可就地合法;但連電鍍業都列為低汙染,可以留在原地。當電鍍廠廢水排進農田,重金屬汙染農作物,再循食物鏈進入人體,這簡直是拿人民健康開玩笑。
環團到行政院抗議當天,行政院接受陳情時拍胸脯保證:「農地不允許有汙染」。但如此廉價的保證,誰敢相信?數千家違章工廠將就地合法,還有更多違章工廠加速冒出來,這就是蔡政府高談闊論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