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0日 星期三

名家觀點/電價調整 要有立體思維

名家觀點/電價調整 要有立體思維


2019-03-19 23:56 經濟日報  周桂田(作者分別是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所長、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周桂田、王瑞庚
觀看近期台灣談論核能風險、電力穩定風險、電價影響競爭力或物價等風險,經常從單面去切入,無法溝通找到共識,造成社會對立、極化螺旋不斷升高,導致治理在進退兩難、反反覆覆中,找不到穩健的步調,反而讓風險不斷升高。
關於電價幾個思考方式首先,是進行國內外部成本均化成本更進步的計算與討論台灣電價與全球比較偏低是事實,若按照「歐盟能源補貼與成本報告」計算方式,台灣電力系統環境外部成本民國104年(2015年)高達5,600億元,意即將排碳、空汙與核災等影響納入考量時,電價幾近加倍。長期以來,電價論辯時均僅考慮短期會計成本,從轉型觀點分析,宜將外部成本與各技術均化發電成本的變化趨勢納入判斷。
無論是風力、太陽光電、火力或是核能,國內有多份研究討論其均化成本,但在核能除役與最終儲存成本仍有歧見。
事實上,無論是環境外部成本、均化成本,國際都有計算方式,建議政府與民間不同意見團體,協力邀請專家按照台灣國土大小、地理、氣候與人文條件,各方做計算提出報告後,彼此公開討論與辯論,讓民眾有立體的發電成本思考,作為電價調整的認知基礎。
第二應進行電價調整的社會影響評估。以台灣目前經濟發展階段,受衝擊者主要為低收入家庭。民生用電除了基本費不漲,各度數梯度可以再精細計算。低收入家庭政府應主動透過社會支持系統,補助節能燈具與家電汰換,優先裝設節能設施,台灣住宅、商業與工業節能效果都需加強,需量反應、收益脫勾制度等手段都可以參考。
第三是台灣產業轉型何處去?台灣朝向高科技ICT研發與製造方向繼續邁進的大勢明顯。未來台灣勢必在AIoT龐大產業鏈推波助瀾,加上美中貿易對峙格局下,像是台積電等龍頭產業擴產與台商回流,將帶動用電需求。因此,台灣產業必需有「騰籠換鳥」的準備。
以台灣目前的經濟條件與階段,過多的能源密集產業很難占有產業競爭力優勢。至今部分能源密集產業,其實經常是依靠特許下的方案例如汽電共生和隱形的補貼進口與國內售價差、低估外部成本等)才能夠獲利。
相對而言,在國際競爭前線的ICT產業,為了符合國際碳足跡、企業社會責任和永續投資等要求,願意不斷在節能上精進並且契約購買綠電。既存在台灣某些無法在能源競爭中採取應對的產業,如果政府沒有準備,那麼這個轉型屆時就是被迫在無預警的關廠、倒閉與外移風暴中進行
未來的產業結構,對於台灣未來能源配比乃至於電價規劃至關重要,各種產業的用電成本調適彈性不同,節能潛力和國際化程度也不同。因此,電價調整對於未來產業競爭力影響與現在影響也不同,這點需要動態去思考,也需要進一步的研究提供民眾判斷的資訊。
有些人片面將電價調整歸因於天然氣與再生能源占比提高,或有些人強力主張再生能源政策將導致燃煤比例增加而導致空汙,這些說法都不能掌握能源轉型與電價的全貌,筆者建議從綜合外部成本與均化成本考量、進行電價調整社會影響評估以及未來產業轉型因素觀點,期待社會以宏觀的視野,再思考電價議題

周桂田

現為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所長,德國慕尼黑大學社會學博士,其研究專長為風險社會學、知識經濟、未來學、科技政策、科技與社會、全球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