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治仁/如果你有六百萬,會怎麼花?
◆ 方祖涵/新移民在賭城的豪賭
◆ 葉銀華/匯率升貶是一把雙面刃
◆ 羅智成/理想的書店
◆ 洪蘭/言多必失傷元氣?少說1字竟殺生又飛錯國
◆ 陳立恆/實業興邦 台灣的新年新氣象
◆ 周行一/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趨勢
◆ 林中斌/「債務陷阱」的真相
◆ 馬凱/誰讓台灣蹉跎二十多年?
◆ 楊志良/奪回政權,然後呢?(反轉民粹篇)
◆ 王健壯/蘇貞昌不要像鼓氣的青蛙
◆ 盛治仁/目標與關鍵結果
◆ 薛承泰/「千里江陵一日還」序曲
◆ 方祖涵/過街老鼠的第二人生
◆ 黃介正/強軍維和 不戰為勝
◆ 劉維公/文化4.0政策時代
◆ 李清志/看不見的魅力
◆ 范疇/「四個算總帳」的日子何時到來?
◆ 葉銀華/該如何治理泛公股企業?
◆ 陳亮恭/扶老比與經濟動能的連結
盛治仁/如果你有六百萬,會怎麼花?
2019-03-19 23:31 聯合報 盛治仁(雲品國際董事長)
政大外交系系友趙金鏞大使過世後,家屬根據他的遺願,捐贈廿萬美金成立「趙金鏞大使紀念獎學金」,以獎掖培植外交人才。圖為2010年政大外交系慶祝80周年生日,邀請時已高齡99歲的趙金鏞大使(左)回母校,趙大使回贈典藏書籍給系方代表,象徵傳承。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前一陣子受政大外交系邀請,以系友身分擔任趙金鏞大使紀念獎學金的審查委員。當我們在討論獎金學的分配時,出現一個話題。其中一位委員提到應該請得到獎學金的同學在擔任交換學生回國之後,能夠有一個簡單的發表會,跟系上同學分享所學所見,也為自己的成長留下見證。
只是系主任稍稍面露難色,說現在的設置辦法沒有這樣的規定,恐怕不能做出發表會的額外要求。與會委員都能理解,發表會只是建議,非強制性的,尊重同學願不願意來分享的個人意願。這個討論過程讓我思考到現在社會中對個人權益保障的意識高漲,但是在大學教育的過程中,應該也要把握機會培養團隊合作的精神和奉獻犧牲的情懷。
趙金鏞大使紀念獎學金的由來,是在趙大使過世後,根據他的遺願,由女婿Brinigar先生,代表捐贈廿萬美金而成立的。我在會中就提出,很希望系上在頒發獎學金時,能夠問所有受獎者一個問題,如果你有六百萬台幣,你會怎麼花?
多數人要花掉六百萬,可以安排幾個豪華旅遊假期,可以買台跑車,也可以好好吃喝玩樂好一陣子。但是趙大使和他的家人卻選擇做出獎學金的捐贈,來幫助莘莘學子。他們並不是不會花錢,而是選擇把錢花在同學身上,而不是自己享樂。
也有極少部分同學,會覺得因為自己成績好,申請及獲得獎學金都是理所當然的事,甚至沒有錄取時,還會來質問為何某某人有得到而他沒有?其實這個部分的機會教育,也是可以加強的地方。
沒有人,為另外一個人所做的事,是理所當然的。就算是孩子接受父母親的付出,還是要懷抱感恩的心,何況是接受陌生人捐贈的獎助學金。我的意思當然不是趙大使和家人在捐贈時希望得到受獎者的感謝,而是希望所有同學都能夠思考,不要把獎學金當成是自己應得的,而應該感謝趙大使和家人的慷慨捐助,並成為日後幫助他人的動力。
不只是獎學金,所謂「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每天能夠順利的生活,真的要感謝周遭所有人的協助。同學們能夠在台灣念大學,這麼低廉的學費,其實也是無數納稅義務人的支持。單單靠學費,是無法支撐學校運作的。
所有討論當前大學教育的目標時,有幾個公約數出現,就是所謂四個C,創新力(Creative),批判思考力(Critical thinking),溝通力(Communication)和協作力(Collaboration)。前面兩個創新和批判思考,照道理在專業課程的學習上可以培養。但是後面兩種溝通和協作,尤其是協作,就特別需要學校再努力加強培養,好讓學生能夠順利進入職場的工作團隊。
大學生一般已被視為成年人,大學教師也相對專注於專業知識的傳授,而不再教導做人做事的道理。對我來說,即使到了現在的年齡,不管做人或做事都還在持續犯錯和學習中,也珍惜所有從善意出發對我提出諍言的指教。衷心希望我的小孩念大學時,大學教育還可以是全人教育,而不只是專業知識的學習教室。而大學教授,是經師,更是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