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向黃昏的實體書店們
◆ 寧願養網軍 死不接地氣
◆ 饅頭店賣肉包? 國民黨這間百年老店的求勝生機
◆ 花大錢買保險 車禍卻無路用?
◆ 漫畫/玩火自焚
◆ 倚天一出 誰「瑜」爭鋒?
◆ 老伸手攪和 兒少防護網怎能不破
◆ 不只閱讀 寫下心得更重要
◆ 書愈看愈少...孩子看不起 大人買不下
◆ 酷經濟/美掀貿易戰 數字更難看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酷經濟/美掀貿易戰 數字更難看
2019-03-14 23:17 聯合報 林建甫
美國總統川普2016年誓言縮小貿易逆差,如今卻不減反增;美元走強,讓人民幣兌美元持續下跌。 (新華社資料照片)
川普總統發動全球貿易戰爭,希望改善貿易逆差。但最新美商務部報告顯示,民國107年(二○一八年)貿易赤字暴增十二點五%,總金額增至六千二百一十億美元,創過去十年來新高;其中對中國大陸的貿易赤字,更擴大至四千一百九十二億美元,也是歷史新高。
過去川普經常拿逆差做為歐巴馬貿易政策失敗的證據,現在於他擔任總統期間,逆差反而更嚴重惡化。川普對來自主要貿易夥伴的進口產品課徵關稅,想減少進口,卻事與願違;尤其美中相互祭出報復性關稅,但雙方貿易卻更加活絡,為什麼?
就美國產品的出口面來說,因川普掀起的貿易戰,讓全球經濟下滑,造成貿易夥伴經濟放緩,壓抑各國對美國商品需求;資金面則因減稅政策,海外資金回流,推升美元走強,不利美國貨物出口。就貨品的美國進口面來看,美國因川普上任後的減稅政策及之前的貨幣寬鬆,造就美國股市大漲、景氣升溫,內需走強,這些因素不斷推升進口。
有趣的是,川普就任後美貿易鷹派撻伐中國進口商品的威脅,以及隨後加徵關稅的預期,讓進口商急於在關稅生效前進口,也就是去年上半年,推動西岸各港口的進貨大幅增加。而後來引發的中國報復性關稅,也打擊美國主要農產品的出口,例如去年大豆的出貨量就減少了四十億美元。
現在美國對貿易對手國逆差擴大的事實已顯示出來,且正值美中貿易談判收尾,美歐、美日貿易談判也正邁入緊鑼密鼓之際,貿易逆差擴大恐給美國藉口加大施壓其他國家購買更多美國貨,或擴大開放市場;甚至要求將匯率透明化納入貿易談判議題,未來外匯市場的政治壓力可能大幅增加。
另外隨大選接近,川普也要延續繁榮的景氣,現在美聯準會也走到升息與縮減資產等政策尾聲,美國就可能要求其他國家匯率透明。因此除非全球經濟明顯步入衰退,導致各國貨幣政策必須更偏鴿,否則美元中長期走弱趨勢將更為明顯。
其實繞了這麼一大圈,川普真是精明的商人,還是要到了不少的貿易利益。但退出TPP、巴黎氣候協定等,交出世界領導權,對美國是好是壞,尚難定論。
走向黃昏的實體書店們
2019-03-14 23:21 聯合報 梁昭玉/大學講師(台北市)
誠品敦南店租約將在2020年中到期。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廿四小時不打烊的敦南誠品書店,明年將結束營業,會另覓地點重新開幕。回想第一次接觸誠品書店,大約是在九○年代左右。那時的工作位於仁愛路四段,當時第一家誠品就在仁愛路一棟大樓裡。在那個風靡著羅大佑的「戀曲1980」、「戀曲1990」樂音裡,將古典音樂融入了書店的背景音當中,成為特色之一。
一樓是高檔的法式餐廳與品味高尚的花店,書店則在地下樓層,還有誠品畫廊。對於當時社會環境而言,是非常特別的藝文初體驗。
我曾住在天母中山北路七段長達十年光景,當時由設計師陳瑞憲設計的天母誠品書店,是我的最愛。那棟建築物的前身是一所教堂,他運用樓層高低錯落的手法,豐富且活潑了空間的層次感。書店二樓的落地窗,與中庭的老樹溫柔相對;那是一種不同於敦南誠品都會風格的面貌。
未幾,忠誠路誠品書店開幕了。剛開始商場的定位尚未明確,曾有整個樓層是由家具廠商進駐,可惜曲高和寡,爾後就裝潢切割成小店面分租招商,開始有了未來誠品走向的雛型—複合商場、多元化經營型態的走向,等同醞釀著未來廿年後的定位宣言。
忠誠路分店上軌道後,中山北路七段的誠品便功成身退。那是一個美好的年代,沒有恐攻、沒有金融海嘯、無網購與宅經濟;在耶誕節前夕,書店前廣場都會有木質的小花車,擺設應景商品,妝點得十分有味道,轉換街道應景氛圍。
忠誠路的誠品,日後也成了我與女兒們假日最常駐足的地方。我們各自選個角落,找幾本喜歡的書籍,待上一下午, 或者是聆聽豐富的假日講座。
後十年的忠誠誠品,我逐漸發現一、二樓許多店面面臨著快速汰換的隱憂;如果一個商場的業績無法推動,勢必會影響到書店的消長。果不其然,在幾年前宣告再見。
目前電子書的普遍,許多實體書店也逐步走向黃昏(由北市重慶南路書店的關店潮,更是可見一斑)。美國每年會在感恩節過後公布零售數據,由國民的消費力與生活用品需求,來推估景氣好壞。現今宅經濟當道、網購盛行,許多實體店面面臨極大衝擊與業績衰退的考驗,幾家老牌的百貨公司,更是咬牙緊撐,開源不易就努力節流。當然,敏感的消費者,也會察覺到諸多細微的改變。
時代結構的重組、社會消費/付費習慣的改變,這是不得不面對的必然現實。也許多年以後,我們想要重溫逛逛百貨公司、書局與大賣場,都成了一個夢。
書愈看愈少...孩子看不起 大人買不下
2019-03-14 23:24 聯合報 文多斌/教(桃園市)
教育部先後推出各種閱讀計畫,前後歷經廿年,台灣閱讀力卻還是不振。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很多在小學努力推動的美好事物,一長大就變化特別快;光是閱讀,小學階段可是推得如火如荼,舉凡每日的身教式安靜晨讀、閱讀課的讀書與討論、小小書評家課程、閱讀認證活動、每年圖書館的添購圖書等,都是大力推動閱讀。無奈升上國中與高中後,孩子閱讀量愈來愈少,大多是功能性的閱讀,有何快樂之有呢?能有看課外讀物的時間,都是奢侈的幸褔。
其次,就買書而言,反思自己,步入知天命之年,家中藏書也可怕,又捨不得丟掉,再加上孩子們買的書,愈積愈多。筆者很多藏書,有些都是從教授研究室或家中一車一車載回來的。想想自己認識的教授們,退休之際想要處理藏書,還真不容易,有些書想捐給圖書館,圖書館還不想收。
慢慢的,筆者也開始不太敢買書,能上圖書館借到的就先借,因為愈買愈多,若沒有斷捨離的勇氣,還真的是一場夢魘,能為書而犧牲家中空間的又有多少人呢?
讀書,買書,藏書,送書,賣書,丟書;或是不買書,不讀書的背後,實在有太多的不得已啊!
不只閱讀 寫下心得更重要
2019-03-14 23:27 聯合報 劉秀芳/教(高雄市)
從小培養閱讀習慣相當重要。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我們常講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顯然在現代人心中起不了作用,即便政府大力推動很多閱讀的相關活動,看到聯合報閱讀調查結果,也可見效果不彰。但是不管中央或地方,仍舊要繼續推動閱讀活動,鼓勵民眾多閱讀。
筆者認為不僅要鼓勵民眾閱讀,也要鼓勵民眾動筆寫下心得感想。唯有透過書寫的方式,方能將書中的內容消化後,變成自己的血肉,成為一輩子受用無窮的資產,這樣的閱讀才有意義。
現代人少有紙本的閱讀,真是枉費出版社苦心孤詣,出版一本又一本的好書。紙本的閱讀不僅讓閱讀更有溫度,更能讓我們的眼睛免受藍光侵害,「腹有詩書氣自華」,人會年老色衰,但是氣質卻會永遠與我們同在,何不選幾本書,好好的讀一讀呢?
花大錢買保險 車禍卻無路用?
2019-03-14 23:49 聯合報 侯永福/退休律師(高雄市)
車禍加害人如有投保,請保險公司法務去談,往往只是負責醫療費用。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十三日看到「一場車禍兩種野蠻」投書,想藉自身律師經驗,提供實用的建議跟觀念,也要告訴政府不是訂了法律就能國泰民安,更需要具體的配套措施。
先說說保險公司的理賠作法吧。以車禍致被害人殘廢案例來說,被害人可請求醫療費用、不能工作之損失、喪失或減損勞動能力之損失、看護費、精神慰撫金等,我處理過的案例最高有賠一、二千萬之多。如加害人有投保,請保險公司法務去談,往往只是負責醫療費用,其他就靜待法院判決;投保的加害人仍要經歷民、刑事訴訟的折騰,在這過程中保險公司幫了什麼忙?沒有,這樣保險的意義功用何在?
訴訟要拖多久?三五年,其實更長的案件多的是。我想舉個案例告訴大家自保之道,也希望敲醒為政者。
台大法律系劉宗榮教授演講保險法時提到國外的判決:如果車禍肇事當事人在保險金額內願意和解,而保險公司無正當理由拒絕者,倘若將來法院判決金額超過原先願意和解金額,就超過部分,保險公司須對被保險人(加害人)賠償。這見解被台南高分院採用了。若善加引用這個見解,車禍當事人就可免去訟累。
我的當事人是車禍加害人,她除了強制保險外,還加保了高額的任意第三人責任險。車禍被害人成為植物人,家屬請求將近一千五百萬民事賠償,她更要面對刑事追訴。如果刑事因未和解而被判去關,那是你的事。
幸好,我先聲請告知訴訟,告知保險公司參加訴訟;我方提出要以強制保險跟任意險最高保額,與原告和解;原告答應了,於是法官就問保險公司同不同意。這個和解金額大約是原告請求的一半,我也把台南高分院跟劉教授見解用書狀給保險公司,最後保險公司接受了,案件一年內就結束。
從這案例可以發現:明明肇事者有投高額保險,怎麼派不上用場?我的看法是為政者不用心,累倒兩造也累倒法院。雖然目前有調解機制,但不具強制性,小額賠償有效,大額賠償就無路用了。
在有保險的車禍損害賠償案件,政府應成立一個由法官、律師、醫師、肇事責任鑑定專家組成的賠償金額審定委員會,審定出來的金額保險公司就要如數賠償,若有不服者,得針對差額提出訴訟,以免剝奪訴訟權。以我的經驗,當事人多不願為小金額纏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