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畫/一條繩上
◆ 「翻」轉人生的條件
◆ 兩韓跳探戈 台灣乾瞪眼
◆ 推平價菸?學學禿子吧
◆ 向「錢」看 才能向前看
◆ 苦過也茫過...是時候「翻」了
◆ 幫城市「洗臉」 讓人民真正有感
◆ 防空汙 不只是關發電廠
◆ 酷經濟/消費不振 經濟發展隱憂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酷經濟/消費不振 經濟發展隱憂
2018-12-06 23:45 聯合報 林建甫
因美中貿易摩擦的波及,明年經濟成長率只有2.41%。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下修第三季的經濟成長率到二點二七%,而且預測第四季成長率為二點○二%。因此縱然前半年經濟成長率能達到三%以上,全年經濟成長只剩下二點六六%。而因為美中貿易摩擦的波及,明年經濟成長率也只有二點四一%。
今年的前兩季,民間消費因隨國內就業情勢持續改善,薪資穩健增長,加上股市上萬點的熱絡,帶動了一般民生消費,讓餐飲跟信用卡簽帳金額都維持在很高的成長態勢。前半年高單價珠寶、鐘表銷售也有好的業績,世足賽時亦帶動相關商品熱賣。整體民間消費,在第一、二季各有二點五五%及二點二九%的高成長。
但十月的股災及夏季過後家電需求衰退,加上美中開始關稅戰的你來我往,消費逐漸不振。例如,汽車新增掛牌數明顯減少。第三季的民間消費成長率只剩下一點八○%。然而主計總處預測的第四季為二點○五%,這恐難達成。但以此計算全年度民間消費仍維持年增率二點一七%。比起前兩年度二點三七%、二點五四%,是略為下降。但是明年度的主計總處預測的成長率比今年度還高,達到二點二三%,這也會讓明年度的經濟成長有可能虛胖。
另外,如果從民間消費占比的角度來看,今年的預測結果是五十三點七三%,比去年的五十二點九四%略高,而明年的預測為五十三點七八%,又再上升。消費占比的增加,是件好事,代表民眾有能力而且敢花錢;但比起歐美先進國家大多已經達到六成,我們仍有追趕的空間。
其實我們在民國九十九年一度曾上升到五十五點三六%,但之後一路下跌到一○四年的五十二點二一%,才再逐漸回升。個人覺得這與房價的走勢有極大的關係。因為房價在金融海嘯後全世界量化寬鬆(QE):極低度的利率與寬鬆的貨幣政策中大幅上漲,因此讓年輕人買不起房、中產階級換不起房,需節衣縮食做更大的儲蓄,民間消費就減少。剛好到一○四年房價的頂峰後,民間消費才又回升。
總之,賺錢過好日子就是要消費,消費不振是經濟發展的隱憂。政策也要鼓勵消費,讓有錢的老人敢消費,透過乘數效果,年輕人就有希望。
防空汙 不只是關發電廠
2018-12-06 23:47 聯合報 楊之遠/退休教授、環保署空保處前處長(台北市)
要解決空汙問題,必須先了解汙染源。 記者葉信菉/攝影
持平而論,李應元在署長任內對空汙防治著力甚深,大幅修正空汙法,制定空氣汙染防制方案,涵括移動汙染源及固定汙染源,惟其中汰除老舊大型柴油車輛,衝擊到民眾財產及生計,引發多次司機抗爭。
台中市林佳龍市長實施管制生煤自治條例等措施以改善空汙,雖獲肯定但仍以大幅選票差距落敗。
民進黨這次選舉失敗原因頗多,但反空汙及以核養綠公投獲得通過,顯示民眾主觀感受空氣品質仍不好。為什麼?筆者認為主要是民進黨上位的能源政策錯誤,由於堅持廢核勢必加重石化燃料的發電占比,因為再生能源發展跟不上,增加燃氣發電的行政程序複雜,最後導致燃煤成為發電主力的結構。
其次空氣汙染物來源很多,以台灣常見細懸浮微粒(PM2.5)與臭氧兩種汙染物為例,其前驅物還彼此互相影響。惟少數學者及民間團體,有意無意窄化問題,形塑火力電廠是主要空氣汙染來源,對移動車輛、餐飲業、建築/施工等均不予討論,不僅誤導民眾,也增加政府防空汙阻力。
因此,首重了解汙染成因、來源、種類及其相對應化學反應,才能對症下藥。國內從事空氣品質模式研究甚多,其中以雲林科技大學研究團隊採用美國環保署社群多尺度空氣品質模式之分析較全面。
該模式能將台灣各地區之空汙來源占比量化分析,例如以中部地區(包括中、彰、投)為例,其PM2.5年平均濃度受台灣本身排放源影響達百分之六十五,境外傳輸影響約百分之卅五。台灣本地排放源中,以逸散源(面源)影響比例最高約百分之廿五、其次為交通源(線源)約百分之廿一、工業源(點源)約百分之十七、生物源約百分之二。再細分台灣本地排放源類別,較重要排放類別為大貨車(百分之九),餐飲業(百分之六),車行揚塵及小客車各為(百分之五),露天燃燒、營建施工、鋼鐵業各為(百分之四)、電力業(百分之三)等。
上述科學論證,顯示中部地區的PM2.5主要來源以逸散源、交通源為主,工業源其次,因此要改善中部地區的PM2.5,更重要的是要管制逸散源及交通源。同時,中部地區的環保單位在面臨汙染情況時,可將原來定性的管制方案,落實為科學的量化管制措施,會更有效的改善空氣品質。
再者空氣汙染是跨區域的議題,單一縣市無法獨立應對,需要中央與地方、縣市間共同協調解決。選舉激情過後,期望新當選縣市長密切合作,由環保署整合,以更科學務實的態度來改善空汙。
幫城市「洗臉」 讓人民真正有感
2018-12-06 23:51 聯合報 郭瓊瑩/文化大學景觀系主任(台北市)
縣市鄉鎮的市容,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圖為台北市北門。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選舉結束,各縣市政府準首長刻正積極物色執政團隊。過程中,諸多與國民生活攸關之政見被稀釋掉了,許多累積已久的疑難雜症依舊存在,亟待智者改變。
當政府允諾再多的前瞻建設經費時,為何老百姓依舊無感?除了能源危機外,多數與民生有大段距離。過去總認為,政府功能在有效「治理」公共事務,惟當全球歷經各種不同面向之政治主張與治理流程回饋後,似乎已體認到,由上而下之政策已非萬靈丹;即便是中國大陸亦開始重視所謂社區鄉里之福祉營造需求。
盤整國家預算或許總資源有限,但若詳細分析,無論各部會如何編列預算,似乎政策之引導方針仍側重在資本門之挹注。人才的培訓、軟實力之提升,乃至市民日常生活攸關之種種措施,在舊價值框架下,依然無法突破,如何嘉惠於民?
當都市更新與危老建築整建遇瓶頸時,難道由上而下不能在法令上突破?為何納稅錢不能回饋到私有產權建物之優化上,只因怕圖利他人?例如以政府力量動員建築師、設計師為老舊民宅整修建築立面,這只是第一步的市容「洗臉」。
第二步,可否就各區之景觀重要性、影響性,予以全額或部分補助進行各項市容形象改造工程。相信「點」的正向改造效益,會激勵民眾主動積極追求有品質有品味之生活環境。而此,不正是政府應扛起之「服務人民」之基本責任?
此外,公部門在面對「空汙」問題時,除了推動綠能及減廢技術層面外,似乎也應有「綠色長城」計畫併行,大量植樹、更新行道樹,以提升淨化空氣品質之效益,讓人願意走出來、願意佇足於街上,則活絡的人潮必能帶動商業活動。
想想,全國各城市若能同步有個「綠色城市」運動,應足以讓市容煥然一新;而此與生活、生產、生態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