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4日 星期一

蘇蘅/超越新科技以外的新聞價值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蘇蘅/超越新科技以外的新聞價值

◆  方祖涵/職棒名人堂的偷渡客?
◆  嚴震生/請有志爭取大位者 先寫本書
◆  盛治仁/九合一選舉的真正意義
◆  黃介正/「親台」是檢驗美中的唯一標準
◆  薛承泰/大學的寒流
◆  林中斌/老布希的平反
◆  劉兆玄/王道永續指標—全球永續發展另類座標

◆  王健壯/不一樣的蔡英文不如維持原樣
◆  陳亮恭/一線之隔的理念與偏執
◆  洪蘭/成功的關鍵:必備熱情與毅力
◆  葉銀華/如何解決企業傳承困擾?
◆  方祖涵/明星游擊手的家暴治療
◆  周行一/好台灣+好文化、好文明、好安全
◆  楊志良/一個問了三十年的問題

◆  盛治仁/勝利站後面 危險站前面
◆  王文華/如果你犧牲一切照顧的配偶愛上別人…
◆  謝哲青/一心多用 反降低工作效率
◆  楊渡/務實的台灣人,才是選舉的贏家
◆  馬凱/當白馬王子親吻睡美人
◆  趙春山/兩岸「關鍵時刻」
◆  劉憶如/「川習會」美中貿易戰暫時休兵

◆  王健壯/蔡英文又一句文青囈語
◆  方祖涵/球場上的戰爭英雄








蘇蘅/超越新科技以外的新聞價值


2018-12-24 00:11 聯合報  蘇蘅(作者為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
Google已將VR技術運用在新聞報導上。 記者陳立儀/攝影


社群媒體勃發的時代,滿天飛的雜訊、猖狂的假新聞、騙人點閱的標題,在在使新聞業的處境更加嚴峻,人們也更需要優質新聞。但是這條崎嶇的創新之路怎麼走?是很多媒體沉重的問號。
台灣媒體不是不勇於創新,有媒體很早就用動畫模擬新聞現場,鮮活生動地播出「新聞」;也有媒體播出三六○度全景新聞,讓讀者更容易身歷其境。然而這些把「生動娛樂」放在首位的新新聞類型,也把「小報新聞」變成主流,雖然贏了荷包,卻輸了公信力。科技與新聞如何融合,走出新路,已到了轉捩點。
上個月我到倫敦,參加主題為「如何全方位說故事」的世界女記者與女作家協會年會,幾天議題都在談新科技對新聞與媒體的影響,老牌的BBC是主辦單位之一,更分享如何用各種新科技說故事的策略,以及成敗經驗。
這幾年BBC年輕觀眾快速流失,近兩年已經掉了二成,尤其是以十六至卅四歲BBC第三台,表現遜色,讓BBC決定更大膽地進行改革。
VR原來用於電玩遊戲,是吸引年輕人的利器,BBC也決定大膽採用,並把號稱「最有創意」的數位新聞部主管Fiona Campbell調為紀錄片主管,並帶領BBC3發展,讓她帶頭引發一場「革命」。
為什麼要重用Fiona呢?Fiona製作的網路新聞很叫座,深受年輕人喜愛;她更長於經營社群媒體,在「下世代新聞實驗室」找來很多年輕人,研發未來電視需求,發現科技是改造BBC關鍵之一,需要善用AR和VR,製作身歷其境的影音,加強年輕觀眾的參與感和黏著度。
BBC去年更設置AI製作部,用數據掌握觀眾情緒和心理,不但建立高針對性的節目策略,甚至比觀眾還了解觀眾本身。BBC使用新科技,起跑比美國晚,表現和美國媒體各有千秋。但是在新聞和紀錄片運用,能彎道超車,有著後發先至的優勢。
BBC的VR新聞更是獨樹一幟。這次共有三個展場展示VR新聞。一個關心敘利亞難民危機的報導,就特別使用VR技術拍攝,觀眾彷彿和難民一起乘船逃亡,在怒海中載沉載浮,感受驚濤駭浪、流離失所的驚恐,很多人看了感動落淚。
另一支氣候變遷的VR新聞,觀眾置身搖晃不已的小船,開到冰山面前,直擊冰雪崩落就在眼前;一會又從直升機看到冰川消融,劇力萬鈞。這種新聞現場的震撼力,正是新科技的重磅價值所在,誰能不油然而生保護地球的自覺?
Google London是谷歌在歐洲的總部,近年為沉浸新聞(immersive journalism)和行動新聞(mobile journalism)開創很多新的報導主題,和他們合作的新媒體記者無論用VR讓長者體驗安養院的感受、智利礦坑一嘗暗無天日的生活、中東戰火下的婦女生活,創造人文價值於科技。
谷歌媒體發展部主管Deborah Kelly說,新聞從來就不是簡單的敘事,新聞是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深度解碼唯有高品質新聞才是有價值的新聞。她的一句話說得好:網路上有兩百萬個「發行人」,整天都在「出版」,谷歌要成為他們的夥伴,幫助這些做得更專業,才能走得更遠
BBC也好,谷歌也好,都不把科技當作為物化工具,只在意吸睛、點閱和利潤,成為劣質新聞的幫凶新聞可以影響深遠,能夠啟迪民智,更能做出受人尊敬的優質作品。這是一個全新的戰場,但科技距離媒體並不遙遠,「內容仍是王道」,就看媒體人如何從創新科技應用,思考新聞改變,決一勝負。